2、論改革開放的哲學精神和實踐本質(2 / 3)

“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既是進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這一創造性實踐的觀念模型,又是這一創造性實踐所追求的價值目標。這其中既有對長期以來曆史經驗的深刻總結,又有對當前實踐及其未來狀況的理想追求,因而是實踐目的和價值目標的統一體。然而,“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必須從中國的實際狀況出發,根據我國的實際和實踐的需要,學習和借鑒別國經驗,通過不斷探索和創新的創造性實踐,走自己的道路,形成中國特色。隻有這樣,才能實現這一價值目標。那種跟在別人後邊,照抄照搬別國模式的重複性實踐,是不能實現這一價值目標的。“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這一價值目標,是從中國現實狀況出發,立足於“實然”追求“應然”,立足現實而又超越現實,創造理想世界的觀念引導,是在中國這樣一個經濟比較落後的大國裏進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靈魂。

三、堅持改革,實現經濟體製轉換是20年實踐的突破性創新

“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一個首要的理論應該是對社會主義本質的把握以及對計劃和市場關係的認識。前者是後者的理論前提,後者則是前者在實踐中的拓展。對社會主義的傳統理解,往往是把社會主義的特征與本質混為一談,認為計劃經濟就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就是資本主義。這種“非此即彼”、二元對立的思維方式,導致了對社會主義的僵化理解,從而在實踐中形成了單一的、僵化呆滯的經濟體製即計劃經濟體製。這種體製不利於生產要素的有效組合和資源的合理配置,不利於勞動者積極性和創造性的調動和發揮,因而嚴重地阻礙著生產力的發展。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我們在科學把握社會主義本質的前提下,堅持社會主義改革,尋找革除計劃經濟體製弊端的有效途徑,重新審視計劃經濟與社會主義、計劃與市場的關係,實現了由計劃經濟體製向市場經濟體製的突破性轉換。

實現計劃經濟體製向市場經濟體製的轉換,不僅是理論上的重大突破和創新,而且是社會主義實踐的偉大創造。理論上的突破和創新表現在,一是突破了“寧要貧窮的社會主義,不要富裕的資本主義”的觀念誤區,科學地概括出“社會主義的本質,是解放生產力,發展生產力,消滅剝削,消除兩極分化,最終達到共同富裕”,把解放和發展生產力,追求富裕、富強作為社會主義的本質規定和社會主義實踐的目標;二是突破了“計劃經濟就是社會主義”的觀念誤區,正確把握計劃與市場的關係,科學地認識到,“資本主義和社會主義的區別不在於計劃還是市場這樣的問題,社會主義也有市場經濟,資本主義也有計劃控製”,“計劃和市場都是經濟手段”。在理論上把計劃和市場與資本主義和社會主義分離開來,為在實踐上把市場經濟和社會主義結合起來,建立市場經濟體製奠定了思想理論基礎。思想觀念的突破和創新,必然導致實踐上的偉大創造。黨的十四大把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製作為經濟體製改革的目標,開始了計劃經濟體製向市場經濟體製的戰略性轉換。這一轉換是在“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的理性原則指導下,進行探索和創新的必然產物,是理論創新和實踐創造的辯證統一,是社會主義理論和實踐的新的飛躍和發展。

四、全麵對外開放,是社會主義中國麵向世界的新格局

開放性是當今時代的重要特征。和平與發展是當今世界的兩大潮流,和平是環境,發展才是硬道理。“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一個重要的理論問題是如何看待資本主義與社會主義的關係,是將二者看成是對立統一的辯證關係,還是將二者成是完全對立而沒有任何聯係的兩種彼此完全隔絕的社會製度。鄧小平從總結經驗的角度指出:“現在的世界是開放的世界。中國在西方國家產業革命以後變得落後了,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閉關自守。建國以後,人家封鎖我們,在某種程度上我們也還是閉關自守,這給我們帶來了一些困難。三十幾年的經驗教訓告訴我們,關起門來搞建設是不行的,發展不起來。”正確對待資本主義和社會主義的關係,吸取有利於自身發展的因素,以促進社會主義的發展,是實行對外開放政策的思想理論基礎。學習和借鑒發達資本主義國家發展社會生產力和科學技術的成果,學習先進的管理經驗,實行對外開放是發展社會主義的必由之路。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我國先後在深圳、珠海、廈門、汕頭、海南等地創辦經濟特區,進行改革開放的試驗。90年代初期,我國進一步擴大對外開放,形成了沿海、沿邊、沿江和內地內陸城市多渠道、全方位開放的新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