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和動物有著密切的關係。人是從動物進化而來的,從動物向人進化的過程中以及人類社會形成後的每一發展階段,人都離不開動物。在“同與禽獸居,族與萬物並”的時代,“人”和動物似乎處於一種平等地位。人猿揖別後,人類才成了“萬物之靈”,但動物一直是人類重要的夥伴和朋友。
早在直立人和智人階段,人類就已經同馬打交道了。在舊石器時代的一些原始文化遺址中,有許多動物化石相伴。這些伴出的動物化石中,較為普遍的發現是三門馬化石。
處於舊石器時代初期距今約170萬年的雲南元謀人,在他們生活過的地帶,發現有大批動物骨化石,其中哺乳動物化石29種。元謀人的文化遺物有石製品,還有不少帶有人工痕跡的動物骨片,可能是用來作為骨器的。與元謀人相伴的動物有劍齒虎、爪蹄獸、桑氏鬣狗以及雲南馬等。
山西芮城西侯度文化,也屬於舊石器時代早期文化。伴出的動物化石有鬣狗、劍齒虎、納瑪象等二十餘種,其中還有長鼻三趾馬、三門馬等。西侯度文化遺址還發現有不少燒骨、燒角等,甚至還發現有火燒過的馬牙。
距今約80萬-60萬年的陝西藍田人,他們也經常與馬打交道。狩獵是藍田人生活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在與藍田人相伴的哺乳動物化石中,有三門馬、中國縞鬣狗、李氏野豬、麗牛、水鹿等41種。
距今約四五十萬年的北京猿人,在他們生活過的山洞裏,也發現有大批被打碎或被燒過的動物骨片。北京人文化伴出的動物化石有百餘種,多為哺乳動物,達94種,主要有劍齒虎、洞熊、扁角鹿、腫骨鹿、三門馬等。北京人已經懂得用火,火不僅可以使人熟食、取暖、照明,而且還可以用來作為與野獸鬥爭的武器。到了舊石器時代晚期,距今約1.8萬年的山頂洞人,他們的體質和外貌已經接近現代人。與山頂洞人伴出的動物化石有54種,其中哺乳動物48種。山頂洞人不但會用火,而且還發明了弓箭。這對以漁獵和采集為主要生產活動的原始初民來說不亞於一場革命。
舊石器時代文化遺址中的動物,隻是與原始人相伴而存在的。那時人和動物可能是互為食物,還不存在人對動物的馴化。原始人還不是現代意義上的人類,馬也仍然不是現代意義上的馬,人和馬都還處於進化發展階段,還談不上人類對馬的馴服和畜養。但人類已經會製造和使用一些石器,山頂洞人甚至會使用弓箭,可以想見,人類在自然界還是處於一種相對的支配地位的。我國古生物學家曾對中國猿人產地堆積中采集的動物化石進行研究,發現與中國猿人同時相伴的馬骨主要是三門馬骨。三門馬是中國猿人的獵品之一,這些馬骨主要是猿人吃剩下來的殘物,也有零星的馬骨製作的原始工具。人類遠祖與進化中的馬共處,甚至將其作為狩獵和食用對象,這應當視為人類馬文化之肇始。
到了新石器時代,漁獵是僅次於農業的一種生產活動,在當時人們的經濟生活中仍占有相當的位置。隨著人們狩獵動物數量的增多,一些動物逐漸被人們馴服,家畜飼養業作為副業生產出現了。中國畜牧業的發生,即可上溯到距今約一萬年左右的新石器時代。特別是新石器時代中期以後,許多動物被馴化為家畜,畜牧業開始發展。在我國一些新石器時代遺址中,比較普遍地發現家畜和家禽的遺骨。這些遺骨,有的散見於堆積層中或廢棄的灰坑、窖坑中,有的則發現於墓葬坑內,說明人們不但食動物之肉,而且用動物作為隨葬物。此外,還發現有家畜形狀的陶器或其他器物。種種跡象表明,新石器時代,我國畜牧業已經相當發達。但由於地理環境、民族和生活方式等因素的不同,畜牧業的發生、發展在全國各地是不盡平衡的。具體到某一家畜品種上,也是不盡平衡的。從考古發現來看,豬、狗在前,羊、牛稍後,而馬的馴養則較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