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馬神崇拜(1 / 3)

(一)馬祖與天駟

中國古代崇拜馬祖,並舉行種種祭祀儀式。從文獻記載來看,至少在周代就已經盛行馬祖崇拜。春日祭祀馬祖,在周代成為一種定例。《周禮?夏官?校人》:“春祭馬祖,執駒。”《周禮?夏官??人》也有“祭馬祖”的記載。除春日定期舉行馬祖祭祀儀式外,周天子田獵之時,也必先祭馬祖。《詩?小雅?吉日》:“吉日維戊,既伯既禱。”既伯既禱,《說文解字》引《詩》作“既?既禱”,可見“伯”即等於“?”。“伯”就是馬祖。毛傳:“伯,馬祖也。”應劭注《漢書?敘傳》“類?厥宗”的“?”時也雲:“?,馬祖也。”古代動用馬匹,如田獵、征戰等必先祭祀巳馬祖。周天子因為外出狩獵需動用馬力,所以要事先祭祀馬祖以求其保佑。毛傳釋《詩?小雅?吉日》“既伯既禱”雲:“伯,馬祖也。重物慎微,將用馬力,必先為之禱其祖。”《爾雅?釋天》中也說:“既伯既禱,馬祭也。”應劭注《漢書?敘傳》“類?厥宗”的“?”時也雲:“?,馬祖也。馬者,兵之首,故祭其先神也。”

馬祖以外,還定期祭祀其他與馬有關的神。《周禮?夏官?校人》:“夏祭先牧,頒馬攻特;秋祭馬社,臧仆;冬祭馬步,獻馬,講馭夫。”先牧、馬社、馬步都是與馬有關的神的名字。鄭玄注:“先牧,始養馬者,其人未聞”;“馬步神為災害馬者”;“馬社,始乘馬者。《世本》作曰‘相土作乘馬’”。孫?讓正義:“牧地及十二閑之中,蓋皆為置社,以祭後土,而以始製乘馬之人配食焉,謂之馬社也。”夏日祭祀“始養馬”的先牧神,並舉行為牡馬“攻特”(去勢)的儀式。秋日祭祀“始乘馬”的馬社神,傳說商始祖契之孫相土始“作乘馬”,秋日祭祀的可能就是相土。冬日祭祀馬步神,馬步神為“災害馬”者,祭祀此神,以保佑馬匹免受災疫。

周代以後,祭祀馬神的儀式仍然存在。據《史記》記載,漢武帝就曾命令祭師按照古代的禮儀在太一壇旁祭馬行(馬步)。《史記?封禪書》:“有上書言:‘古者天子常以春解祠……(祀)馬行,用一青牡馬。’……(武帝)令祠官領之如其方,而祠於忌太一壇旁。”可見漢代仍行祭祀馬神的古禮。此禮到了隋代,仍然保持不變。據《隋書?禮儀誌》記載,“隋製,常以仲春用少牢祭馬祖於大澤。諸預祭官皆於祭所致齋一日,積柴於燎壇,禮畢,就燎。仲夏祭先牧,仲秋祭馬社,仲冬祭馬步,並於大澤,皆以剛日,牲用少牢,如祭馬祖,埋而不燎。”可見隋代所祭馬神的時間、神名與《周禮》所記相同。但周代所祭馬神的儀式已不可詳考,而《隋書》則記載了具體的祭祀儀禮,如祭官要齋戒,所用犧牲為“少牢”,祭祀馬祖時犧牲要“就燎”,而祭祀其他馬神則“埋而不燎”。隋代祭祀馬神的儀禮顯然是在效法周代古禮,《隋書》所記《周禮》中未見的內容,也許就是先秦古製,這使我們對古代祭祀馬祖的禮儀有了更加詳細的了解。

隋代在動用兵馬時也要祭祀馬祖。據《隋書?禮儀誌》記載,隋煬帝在大業七年征遼東時,就曾遣諸將“於薊城北設壇,祭馬祖於其上”。其他馬神也同時並祭。“又於其日,使有司並祭先牧及馬步,無鍾鼓之樂。”這與《詩?小雅?吉日》毛傳“將用馬力,必先為之禱其祖”形同一轍。

唐宋時期,仍行馬祖之祭。唐張說《大唐隴右監校頌德碑》:“若夫春祭馬祖,夏祭先牧,秋祭馬社,冬祭馬步,敬其本也。”宋吳自牧《夢粱錄?八日祠山聖誕》:“府第及內官迎獻馬社,儀仗整肅,裝束華麗。”

馬祖是古人所崇拜的神靈,是馬之祖神,其最早來源可能與馬生殖崇拜有關,如前文所言。馬祖的功能主要有二:一是掌管馬匹的繁殖,仲春之時,馬正處於發情期,所以要祭祀馬祖,以乞求馬匹豐收;同時馬祖又是戰神,它能保佑人馬平安,所以在戰爭、田獵之時要祭祀馬祖。

先牧、馬社、馬步等神靈可視為馬祖的不同變體,先牧、馬社這兩個神靈為人類馴服了馬匹,使馬能夠為人乘駕,人們感其恩德,故祭祀之。而馬步(馬行)神,主馬的災疫,人們所以奉祭此神,是為了使馬匹免受災疫。按一般民間信仰的規律,這三個神靈的職能是可以最後統一到馬祖身上的,或者可以說,這三個神靈是馬祖在不同時間(夏、秋、冬)的變異表現形式。

馬祖神還被人們與天上的星象聯係起來。天駟星就是馬祖神星象化的結果。古代以房宿為天馬,所以又稱房宿為天駟或房駟。《國語?周語中》:“駟見而隕霜。”韋昭注:“駟,天駟,房星也。”房宿被認為是天馬之神,也因此獲得了許多與馬有關的別號,如“馬星”、“馬祖”、“馬龍”、“馬王”等。鄭玄注《周禮?春官?校人》“春祭馬祖”雲:“馬祖,天駟(房星)也。《孝經說》房為龍馬。”

房宿與心宿又被稱為“辰馬”,同屬東方蒼龍七宿。《國語?周語下》:“月之所在,辰馬農祥也。”韋昭注雲:“辰馬,謂房心星也。心星,所在大辰之次為天駟。駟,馬也,故曰辰馬。”

天駟星被視為馬祖神,故而人們常常將二者相提並論。唐人仲春祭祀馬祖時,其祝詞中就將“馬祖天駟”並在一處。據《通典》卷一三三記載,祭馬祖,“太祝持版進於神座之右,東麵跪,讀祝文曰:‘維某歲次月朔日,天子謹遣具官臣姓名,昭告於馬祖天駟之神,爰以春季遊牝於牧,?薦製幣、牲齊、粢成、庶品,明薦於馬祖天駟之神,尚饗。’”天駟星也被視為兵神和車馬之神,並於農曆六月二十三日祭祀。清富察敦崇《燕京歲時記?祭馬王》:“馬王者,房星也。凡營伍中及蓄養車馬人家,均於六月二十三日祭之。”

天駟星的信仰功能與馬祖神的信仰功能是一致的,因而天駟信仰實際上是馬祖信仰星象化的結果,是馬祖崇拜與星象崇拜相結合的結果。這種信仰觀念的形成自然與漢代以來的讖緯之學有關,但讖緯之學背後仍深深地埋藏著原始的民間信仰。我國北方許多信仰薩滿教的民族,如蒙古族、滿族等,他們的觀念中就既有具體的牲畜保護神,同時也視北鬥七星為牲畜的保護神。

(二)馬頭娘

蠶神身上也有馬的影子。在民間,蠶神為一個長著馬頭的姑娘形象,所以又叫馬頭娘。蠶神馬頭娘的形成有一過程。

馬頭娘的原型大概是《山海經》中的蠶女。《海外北經》:“歐絲之野在大踵東,一女子跪據樹歐絲。”郭璞注雲:“言?桑而吐絲,蓋蠶類也。”晉張華《博物誌》也有類似的記載:“嘔絲之野,有女子方跪據樹而嘔絲,北海外也。”這裏記載的神話把蠶和女子聯係在了一起,“跪據樹而嘔絲”的女子就是蠶女。

將蠶、女人與馬聯係起來較早的是荀子的《蠶賦》。荀子作有《賦篇》,以謎語的方式描述了幾種事物,如雲、箴等,其中也有蠶。《蠶賦》:“名號不美,與暴為鄰。功立而身廢,事成而家敗。棄其耆老,收其後世。”多像一幅謎麵!賦中還揭開了謎底,“五泰占之曰:此夫身女好而頭馬首者歟?”這個謎底將蠶與女人、與馬連在了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