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征組稿階段國家圖書館成斌琴女士、陝西省圖書館馬明玉書記作出了重要貢獻。特別是馬明玉書記安排省圖原報刊信息部主任金瑩女士牽頭,多部門合作,收集整理了1210多萬字與《黃陵文典》有關的文稿。全國文化、藝術、學術界的知名人士葉永烈、王充閭、鍾明善、趙熙、高建群、楊聞宇、王震中、苗重安、劉守安、惠懷傑、馬振興等紛紛惠賜相關作品,大大提高了書稿質量。
《黃陵文典》編纂過程中,縣上專門組建了一支老、中、青結合,各方麵人才彙集的編輯團隊。他們中有機關單位領導和業務骨幹,有的是退休幹部、個體工商戶、下崗職工和癡愛文化事業的城郊農民。他們克服了生活、工作中的各種困難,全身心地投入到編纂工作之中。各位主編和各卷編輯盡心盡責、反複打磨確保了書稿質量。《戲劇卷》主編王安民是下崗職工,在青海、甘肅打工,為了編好該卷,冒著解聘的危險,多次返回黃陵修改書稿;《詩歌卷》主編、攝影技師任宗耀不怕生計壓力,經常關住照相館的門,埋頭編纂書稿;《民間藝術卷》編輯、個體戶吳百順舍利取義,自費走村入戶采集黃陵民間原生態文化;《文物卷》編輯、橋山林業局退休職工史振榮不畏坡陡路遠,在一次拍攝古樹名木時,不幸摔斷大腿,但默默承受著身體上的創傷和經濟上的損失,自始至終沒有向組織提過任何要求。《民俗卷》副主編白振學雖年過古稀,幾次從延安返回黃陵改稿,其精神令人感動。總編辦工作人員在承擔繁重的編務工作同時,一直放棄節假日,加班加點、超負荷地參加了16卷的征組稿、編校和作品使用授權書聯係工作。總編辦幹事劉寶玲因對外聯係接打電話太多,而導致耳膜發炎,聽力嚴重下降。總編辦工作人員雖抽調出原單位,專門從事這項工作;但他們是《黃陵文典》編纂最辛苦的人。正是有這樣一支不計報酬、不畏困難、隻講奉獻的編輯、編務隊伍,保障了《黃陵文典》編纂工作順利進行。
“確保質量”是《黃陵文典》編纂的總體要求。對於一些政策性、專業性強的書稿,我們邀請資深專家審閱。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彭紅研究員、北京師範大學倪文東教授、西北大學劉寶才和謝陽舉教授等為相關卷提出了寶貴的修改意見。特別是謝陽舉教授受張豈之老先生的委托,組織西北大學中國思想文化研究所的專家就全書進行了審讀。文物專家姬乃軍審閱了《文物卷》。我們還邀請省內資深編輯孫忠多、吳精華、蕭建國、曹彥為叢書把關。陝西人民出版社社長惠西平,編輯部主任李曉峰、副主任朱小平和所有編輯為叢書提出許多寶貴意見並做了精心修改。
在叢書付印之際,我們不應忘記中共黃陵縣委辦公室、黃陵縣人民政府辦公室滿腔熱情為《黃陵文典》的編纂協調了多方關係;縣交通局為總編辦提供了辦公場所。在此,謹向所有為《黃陵文典》編纂出版做出貢獻的各界人士表示衷心的感謝!
在《黃陵文典》編纂中,因縣級文化資料有限,特別是編輯多是兼職,自身學識有限、編校又無經驗,錯誤難免,敬請方家和讀者批評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