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可謂“有誌者事竟成”。

春節過後,意氣風發的葉挺偕同七哥葉秩平,帶上母親和妻子黃春給他趕做的幾件新衣裳,從淡水河邊上船,先到惠州,然後再乘坐西上省城的小火輪,前往他一連幾個晚上都給他帶來美好憧憬的南粵第一重埠廣州。

但是,想象離實際總有一定差距。要將理想付諸實際也要花費一定代價的。一帆風順的事兒有,但大多指一件具體事情的具體過程;就整個事情的全過程來講,總是要遇到磨難、坎坷、甚至是災難。然而,磨難出意誌。艱難得到的才會珍惜來之不易。

葉挺與七哥葉秩平來到廣州東郊珠江河中的黃埔島上的陸軍小學報名處,就碰了個大釘子,而且幾乎碰得頭破血流。當他們提出報名時,報名處的一個辦事官員看他們一眼,見他們沒有任何反應,便索性一伸手:“拿來呀!”

“拿什麼?”葉挺兩道濃黑的眉毛一聳。

“縣政府的推薦信呀!”辦事官員兩個眼珠也瞪大了。

“報名,還得需要縣裏推薦呀?”葉挺一聽,一雙目光頓時變直了。

“不但需要縣政府保送,而且你們惠陽縣已經推薦了三四個考生,名額都超了,回去吧。”辦事官員來了個攤牌似地據實告之。

“啊——!”葉挺頓時驚呆了。葉秩平頓時也驚呆了。葉挺好不容易說服父親,胸懷一腔熱情也可謂不遠數百裏來廣州報考軍校,倘若連個名都報不上,豈不是徒勞而返?那對他的打擊太大了!

不過,葉挺謹記“好事多磨”的俗話和“精誠所至,金石為開”的箴言,每天都跑到黃埔島找報名處那個辦事官員訴苦衷,談誌向,抒情懷,表決心,幾乎是“軟纏硬泡”加“央告”,直把那個辦事官員說得既同情又喜愛上了葉挺。辦事官員見葉挺這個小夥子不但長得健壯,言行舉止莊重寓諧、稚氣中透著精明,而且的確是求學心切,心有鴻鵠之誌,真的被葉挺打動了,他不僅告訴葉挺惠陽縣的報名名額雖然滿了,但陽江縣卻至今還有一個名額沒有人報名,並且還給他出主意,要葉挺以陽江縣考生的名義報,將自己的情況機巧地填在報名簿的陽江欄中。葉挺聽完喜出望外,連聲道謝,如願以償地報上了名。

可是,名是報上了,考試能不能榜上有名呢?這不僅是葉秩平擔心的,也是那個被葉挺打動的報名處的辦事官員關切的。當葉秩平問葉挺能不能考上時,葉挺的回答斬釘截鐵:“沒問題!”那頗有信心的神態,似乎他考上這陸軍小學如囊中探物。

果然,在張榜那天,熙熙攘攘的人群那一雙雙又企盼又驚喜又憂慮的目光齊刷刷地在錄取榜上聚焦,葉挺的名字赫然立在錄取榜上。

“小夥子,不簡單!”那個原報名處的辦事官員喜心樂懷地握住葉挺的手,連聲誇獎!

“謝謝你的關照與鼓勵。”葉挺興奮地向辦事官員深深鞠了一躬,目光充盈著感激與喜悅的淚花。

“八弟,祝賀你如願以償!”葉秩平抑製不住興奮地彎腰將葉挺抱起來轉了一圈。

“七哥,沒有你的幫助,我最多也不過在惠州府立中學堂讀書。”葉挺起心眼兒裏感激他的七哥葉秩平。要不是他的相助,自己能考入廣州陸軍小學是難於上青天的呀!但是,葉挺對具有手足情的葉秩平的感激,又升華到一個含有濃濃親情的境界,“七哥,以後你不要為我掛心,我知道是怎麼考入軍校的,我會以最後的畢業成績給你捧上一個滿意的答卷。”

葉挺說到了就能一定做到。他在三年陸軍小學緊張而又嚴格的學習中,除了學習一般學校所開設的語文和數理化課程外,還選學了一般學校所沒有的德語,並且還要進行初級的軍事科目和軍事常規技術的訓練。1914年年底在畢業典禮大會上,年屆十八歲的葉挺身穿嶄新的軍裝,英俊瀟灑地站在隊列的第一名,入校時的圓臉盤變成了長方臉,臉上那出現的棱角顯示著剛毅與成熟。葉挺以全優的成績作為未來優秀的軍事人才被學校保送到中等軍事學府——武昌陸軍第二預備學校去深造。

這是葉挺的驕傲。

這也是作為肩負為國家培養軍事人才的廣州陸軍小學的自豪。

然而,葉挺得知,武昌陸軍第二預備學校的前身是湖北陸軍中學。這所軍校的治學方針是既要使學生學好普通中等學校的文化課程,又要使學生學好初級戰術、射擊、刺殺、築城學等軍事科目,學科與術科兼顧並重;畢業之後既是具有中等文化水平的學生,又是具有中等軍事知識加軍事技能的不同於一般隻具有中等文化水平的學生。學期又與一般中學相同,這樣課程增加了,學習就愈發艱苦了。那麼,要從廣州陸軍小學到武昌陸軍第二預備學校躍升到一個新的高度上,仍然要取得驕人的成績,必須付出比廣州陸軍小學還要艱辛的努力,還要大的代價。

“你一個人到武昌,我們不在一起了,離家也遠了,你可要更加倍地努力呀!”葉秩平在送葉挺動身時,由於去年葉錫三去世,而作為一母同胞之兄長的他覺得對八弟葉挺平添了一份責任,中國在倫理上講“有父從父,無父從兄”,所以他的話語除鼓勵外還有明顯的教誨成分。

“七哥,你放心吧,我是不會對不起家人和辱沒祖宗的。”

葉挺語音凝重,擲地有聲。

葉挺到了武昌陸軍第二預備學校後,無形之中又增加一份壓力。在同年級的同學中,除了像他這樣從小學到中學的學生外,還有一些當過兵打過仗又到預備學校深造的學生。這些學生的年齡一般比他們要大些,身體也強壯些,為人處世經驗也豐富些,且有實戰經驗。像葉挺入校不久就結識的淡水同鄉鄧演達,他不但也是在廣州陸軍小學畢業,而且在廣東光複後,加入孫中山領導的革命軍,參加了北伐,打了好幾場硬仗。他為了能夠到高等軍事學府保定軍官學校學習,先到這所預備學校過渡。所以,要在學習上趕上他們,並且要超過他們,除了付出比他們要多得多的努力外,捷徑是沒有的。於是,葉挺用毛筆書寫了一副楷體橫聯:“書山有路勤為徑,學海無涯苦作舟”,貼在床頭,作為座右銘,時刻砥勵和鞭策自己。功夫不負有心人。要強好勝的葉挺不但在無機化學、微積分以及德語等課程方麵始終保持優等水平,而且在初級戰術和刺殺等軍事課程上也名列前茅,每次都排在優等生的行列裏。

風雲急劇變幻的年代,學校也不是真空,也充滿急劇變幻的風雲。作為優等生的葉挺,心胸時刻被急劇變幻的風雲所激蕩所澎湃所洗禮。

當竊國大盜袁世凱宣布1916年為洪憲元年而準備登基做皇帝時,遭到全國人民的抨擊和討伐。葉挺和軍校的同學們也義憤填膺,結隊上街遊行,張貼標語,向民眾講演。他多次站在台階上高喊著“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口號,痛擊袁世凱稱帝複辟、屈服日本帝國主義的壓力、接受喪權辱國的“二十一條”的無恥行徑和滔天罪行。不僅如此,他還和同學們利用軍校學生的特殊身份,來到湖北軍務幫辦王占元管轄的炮兵營地動員官兵起事,用真槍真炮參加反對袁世凱的鬥爭。

在軍校學習過程中,參加實際鬥爭的鍛煉和從參加實際鬥爭加深對軍校學習的價值的認識,使葉挺對時事對人生愈發勤於思考,勤於探索。他在預備學校畢業前寫給著名的《新青年》雜誌的一封探索人生哲理的信函,就展示了他“振汙世、起衰弱”的偉大誌向和“不累於外物,不累於情欲”的高尚情操的形成。

二十歲的葉挺在武昌陸軍第二預備學校的畢業典禮儀式上,他第二次以優秀生的殊榮被學校保送到高級軍事學府——保定軍官學校。

保定是位於燕趙大地的一座聲名遐邇的曆史文化古城。城內有元代建築的氣勢雄偉的大慈閣,有“幾疑城市有蓬萊”的曾辟有清雍正書院的古蓮花池。保定西依巍峨太行,東臨浩瀚白洋大澱,京廣鐵路大動脈貫穿南北。因此,保定是北京南端的重要門戶,曆來為兵家必爭之地。

保定軍官學校所以成為當今軍事最高學府,不僅因為它建立軍校早,而更主要的是從教官到學生都可謂集中了軍界的頂尖人才和未來驕子。同時,這所軍校的治學綱領即被人廣泛稱頌的保定軍校精神也非同凡響:“愛國、愛校、忠勇、守信、苦讀、勤練、守時”。據說,“保定軍校精神”是原校長蔣百裏先生製定的。蔣百裏早年留德、留日,是專攻軍事的高材生。他在德國留學時,因為才華橫溢,造詣深厚,得到過著名的德國名將伯盧麥的特殊賞識;他在日本留學時,曾學業優異,出類拔萃,成為被天皇授予寶刀的第一個外國人。

回國以後在擔任保定軍官學校校長時主張,作為中國新一代軍人,應該將中國的遊俠、日本的武士和歐洲的騎士三者的氣質、膽略、情懷、風度熔為一爐,鑄造出一種中國的新軍魂。因此,學校的校規對學生要求十分嚴格,不允許有絲毫的懈怠、辱謾和造次。

葉挺為保定軍官學校第六期學生。他選定的學科為工兵。他認為,工兵科可以學到物理、化學、工程建築、實用爆破、橋梁架設等多門類的知識,同時也兼學一般步兵的軍事常識,將來既可以帶兵打仗,也可以搞“實業救國”,發展麵寬,對國家更有益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