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民居3(1 / 3)

前 言 第二章 不同材質的民居

我國各地資源豐富,人們就地取材或依山傍勢建造民居,形成了各種特色民居:石頭民居、竹木民居、木頭民居、地下民居、土中民居等等。各類民居以就地取材為主,不同的地區有各自的特點。樸素材料質感的效果突出,材料的天然色彩和紋理,使各地民居頗具地方風格。

一、石頭民居

石材分布廣泛,特別是山區常以石頭為主要民居建築材料,不同的砌石技術使石頭民居的風格各異。石材還被用在宅前平台、地麵、道路、室內外樓梯等方麵。

(一)貴州布依族石板房

利用地方建築材料是布依族民居的主要特色,片石屋麵獨具風采,全部房屋由石結構築成。有的地區運用土、木、竹、石材料,混合使用,外觀樸實簡潔,又富於材料質感的對比與變化。

石板房建築的形製原出於貴州的幹欄式木結構民居,屋下的底層部分作牲畜圈及貯存空間,上層為生活居住空間,住宅常以石梯或木梯設於屋前。平麵布局為中國傳統的三開間形式,中間為堂屋,兩旁為臥室,後部為火塘及廚房。外觀石牆小窗,窗洞很小,室內光線黑暗。

(二)四川甘孜藏族民居

四川甘孜藏族民居一般為兩層,底層為牲畜圈及草料房。用獨木梯或板梯上下,樓層住人,各房間圍合成一間曬台,作為生活、生產、晾曬、納陽等家庭內部戶外活動場所。石築的牆體,草泥的屋麵,木結構的屋頂,室內用2.5平方米左右見方棋盤式梁柱承重。外圍砌築的毛石、片石牆體很厚,樓層上麵用半圓木做燈籠框或井幹式木牆。

(三)西藏碉樓

西藏碉樓民居一般建在山頂或河邊,以毛石砌築牆體,為了防禦功能,房屋建成像碉堡的堅實塊體。常為三層,首層貯藏及飼養牲畜,二至三層為居室,設平台及經堂,經堂是最神聖的地方,設在頂層。由於少雨,木結構平頂,木梁架,屋麵抹草泥、小樹枝和麥草,屋麵的構造以石片及石塊壓邊。大型的西藏民居單獨設置可以嘹望的碉樓,廚房和廁所也是單獨設置的,廚房頂上有出氣孔,廁所有時架高或懸空以便糞便落下後收集積肥,做飯及取暖的燃料是牛糞。藏居的外觀特征是在厚實的石塊牆體上麵挑出的木結構平頂挑廊。

二、竹木民居

在我國南方,竹子生長茂盛、周期短、竹、草、葉取材方便,施工簡易,分布著多種多樣的以竹木為主體材料的民居。

(一)西雙版納竹樓

中國雲南的傣族民居屬熱帶雨林竹樓形式,包括德宏、景頗、西雙版納一帶,竹樓即“幹欄”建築。在雲南元江一帶的彝族民居稱“土掌屋”,有上千年的曆史。村落以佛寺為中心,屋脊的方向都朝向一致。傣族民居木柱承重,無牆,廊前有展,展即寬大的平台。整個房子是架空的,離開地麵以利通風隔潮。沒有窗戶,靠竹牆縫隙采光。廊外的展大約4米×3米見方,全部用竹料製作。木構架歇山頂,坡度很大,屋麵用小平瓦或排草。由於屋麵大而陡,屋頂呈兩折,出簷深遠,並有重簷可防雨遮日。竹笆的外牆略向外傾斜,以利出簷的穩定。民居環抱在熱帶雨林之中,樸素自然。

濕熱帶的太陽弦光很大,所以牆應該通風卻不能開窗,竹編的牆透光柔和,通風又排除了弦光。屋簷挑出很遠,屋邊還有周圍外廊遮蓋。宅旁種落葉‘樹,冬天葉子掉了,陽光可以射入,夏天枝葉茂密,正好遮擋烈日。

(二)台灣高山族民居

台灣高山族民居也是一種適應濕熱氣候的竹木家屋。台灣的雅美人部落、麻裏部落、派宛人部落、布嫩人部落均依山之勢建立家屋,借地勢建半地下的竹牆草頂木屋,並充分利用山石和石料鋪砌地麵修築平台,創造室內外貫通的田園環境。朱歡人、泰雅爾人、阿眉人住宅是建在地上的竹牆草頂木屋。高山族民居中的床、灶、穀倉、廚房、庭院、室內室外組合成整體,庭院中設有頭目的標石和司令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