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民居10(1 / 3)

前 言 6

二十五 、歙縣民居

山環水繞的歙縣縣城是一座曆史悠久的古城,始建於秦,隋稱歙州,北宋宣和三年改稱徽州,元、明、清三朝沿用此名。隋以後1300多年均為郡州府治。明清以後由於徽商的崛起,使它一度躍為全國一個重要的經濟文化中心。歙縣是中國文化史上獨樹一幟的徽文化發祥地,被譽為“東南鄒魯”、“文化之邦”。境內名勝古跡繁多,列入國家或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的約占全省五分之一,故有安徽“文物之海”的美譽。

素有“牌坊之鄉”美稱的歙縣,文物燦爛,古跡眾多,全縣有570處地麵文物。遍布全縣城鄉的古牌坊、古祠堂、古民居等“古建三絕”以及古橋、古寺、古塔

等,構成了古典建築藝術博物館。特別是明清兩代的民居、石坊和祠堂,數量眾多,構造精巧,是明清古建築中的一顆璀璨的明珠。與此同時,文房四寶中有“兩

寶”:徽墨和歙硯也出自歙縣。

歙縣的文物古跡十分豐富,現存古建築385處。古民居群布局典雅,園林、長亭、古橋、石坊、古塔到處可見。值得一遊的景點有徽園、漁梁壩、棠樾牌坊群、太平橋、太白樓、新安碑園、許國石坊、陶行知紀念館、樵樓、鬥山街等等。

徽園位於古城鬧市區,南連中和街,北接徽州路。徽園氣勢宏大、古樸典雅、曲徑通幽、粉牆黛瓦、錯落有致、雕刻精美,主體建築有仁和樓、得月樓、得意

樓、春風樓、古戲樓、惠風石坊、九龍九鳳壁以及鑲嵌其間的古色古香的建築百餘間。

太平橋俗稱“河西橋”,建於明弘治年間,為多孔巨型石拱橋的代表。橋身是紅色的粉砂岩,全長268米,寬7.1米,是安徽最長的古石拱橋。

太白樓位於太平古橋西側。該樓為雙層樓閣,挑梁飛簷,為典型徽派建築。樓內陳列有曆代碑刻,古墨跡拓片,古今名人楹聯佳句。遊客登樓可以飽覽城西的山光水色和古橋塔影。

新安碑園緊鄰太白樓。此景區將碑園與園林溶為一體,整個園林建築依山就勢,各種花牆、漏牆、洞門相互通透。碑廊曲折起伏蜿蜒200多米。高處立亭,窪處蓄池,竹影婆娑,為典型的徽州私家花園的風格。其園築於披雲峰上,有峰、有樓、有水,雖然咫尺之地,卻是博大胸懷,饒有山野情趣。

許國石坊位於縣城鬧市中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建於明代萬曆十二年(公元1584年)。是朝廷為旌表少保兼太子太保禮部尚書、武英殿大學士許國而立。許國其人在明史上雖不占很重要的地位,作為古建築物的許國石坊,卻是稀世瑰寶。牌坊四麵八柱,呈“口”字形,石柱、梁坊、欄坊、欄板、鬥拱、雀替均是重四五噸的大塊石料,且全部為質地堅硬的青色茶園石,雕飾鏤刻精美細膩,圖案錯落有致、疏朗多姿。成雙結隊的彩鳳珍禽繞飛在雕梁之間,一個個飛龍走獸揚威於畫壁之上,12隻倚柱石獅,神態各異,體現出徽派石雕獨特的表現手法。這些大石料重量相當可觀,在當時科學技術尚不發達,運輸工具十分簡陋的條件下,采用堆土方法,立柱架梁,把笨重的大石料吊運到lO米高的空間後接榫合縫。許國石坊以中華獨一無二的雄姿成為舉世矚目的“國寶”,被譽為“東方的凱旋門”。

陶行知紀念館坐落在歙縣城內,舊為“崇學堂”,為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幼年就讀之所。館內陳列有陶行知之遺物和著名遺聯“捧著一顆心來,不帶半根草去”。

樵樓位於歙縣城內,有兩座。南樵樓,俗稱“24根柱”,此樓建於隋末,宋、明兩代多次重建,現存的南樵樓基本保持宋代的建築風格;東樵樓又名“陽和門”,原名“鍾樓”,建於明弘治年間,為重簷式的雙層樓閣。這兩座樵樓咫尺相望,頗有看頭。

鬥山街坐落於歙縣城內,這條古街由青石板鋪成的路麵,狹長悠遠,集古民居、古街、古雕、古井、古牌坊於一體,猶如一幅長長的曆史畫卷。建於明清時期的鬥崇山峻嶺街有典型的徽州民宅江氏家宅、官府人家楊家大院、古私塾許家廳、世代商家潘家大院、千年“蛤蟆”古井、罕見的木質牌坊“葉氏貞節坊”等等。

二十六 、宏村民居

黟縣,位於“中國第一奇山”——黃山的西南麓,北臨九華山,南靠齊雲山,是黃山市下屬的一個縣,也是一個省級曆史文化名城。黟縣始建於秦始皇二十六年(公元前222年),迄今已有2200多年的曆史。黟縣因黟山而得名,據《清史·地理誌》載:“縣以黟山名,即今黃山也。”唐玄宗時,取軒轅黃帝在黟山取石煉丹得道升天之傳說,遂改黟山為黃山,但黟縣的名字卻沿用至今。

由於境內連綿的群峰與黃山連為一體,在曆史上曾阻礙了古黟與外部世界的交流,造就了黟縣“世外桃源”般的生態環境。也因如此,黟縣自古以來極少受到戰爭劫難,至今仍完整地保存有一大批16世紀徽商鼎盛時期留下的建築精巧、風格明朗的徽派特色濃鬱的明清建築群,被國內外專家學者譽為“東方古建築的藝術寶庫”。

黟縣境內的古民居星羅棋布,古民居、古祠堂、古橋、古三雕(磚、木、石),古文化遺址等名勝古跡眾多,至今仍存在保護完整的古民居3600棟,為皖南之首,素有“明清民居博物館”之稱。這些古代民居建築帶有濃鬱的中國傳統文化特色,其布局之工、結構之巧、裝飾之美、營造之精,集中體現了中國傳統文化的精粹,其中宏村、西遞、南屏、關麓、屏山等古民居建築村落更能讓遊客感受到其中隱藏著的極其豐富的文化內涵。

宏村位於黃山的西南麓,原是古代黟縣赴京通商的必經之處,始建於宋紹興年間,距今已有800多年的曆史。宏村最早稱為“弘村”,據《汪氏族譜》記載,當時因“擴而成太乙象,故而美曰弘村”,清乾隆年間因犯了乾隆皇帝的名字“弘曆”諱,遂更名為宏村。

宏村是以汪氏家族為主聚居的村落,整個村落占地約28公頃,其中被界定為古村落範圍的麵積有19.11公頃。汪氏是中原望族,自漢末南遷,其後裔遍布江南

各地。宏村汪氏祖籍金陵,約在南宋時遷居到徽州,是為宏村始祖。明永樂年間(公元1403~1424年),宏村曾任山西運粟主簿的汪氏76世祖汪思齊,根據祖輩的遺訓結合風水理論來指導村落的整體布局。汪思齊等族人聘請當時號稱國師的風水先生何可達作指導,引灘溪以鑿圳繞村屋,引水至天然窪地以堅池塘,由此,村落

的雛形基本形成。

宏村整個村落布局獨出機杼,是一個“山為牛頭樹為角,屋為牛身橋為腳”的牛形村落,故被人們稱為“牛村”。全村以高昂挺拔的雷崗山為“牛頭”,滿山青翠蒼鬱的古樹是牛的“頭角”,村內鱗次櫛比建築群是“牛身”,碧波蕩漾的塘湖為“牛胃”和“牛肚”,穿堂繞屋、九曲十彎的人工水圳是“牛腸”,村邊的四座木橋為“牛腿”,宏村就以一頭臥牛出於青山環繞、稻田連綿的山岡之中。

宏村有著類似方格網的街巷係統,用花崗石鋪地,穿過家家戶戶的人工水係形成獨特的水街巷空間,在村落中心以半月形水塘“牛心”——月沼為中心,周邊圍以住宅和祠堂,內聚性很強。最能體現宏村景觀和藝術價值的月沼和南湖水麵,映襯著古樸的建築。在青山環抱中依然保持著勃勃生機,更顯宏村獨到的人居環境價值和景觀價值。

水、建築、環境是構成宏村明清民居建築群的三大要素。村落裏現存有明清時期修建的民居158棟,其中的137棟保存完整,這些民居建築不僅擁有優美的環境、合理的功能布局、典雅的建築造型,而且與人自然緊密相融,創造出一個既合乎科學,又富有情趣的生活居住環境,是中國傳統民居的傑出代表之一。建築中最使人叫絕的要數“三雕”藝術,無論是木雕、磚雕、還是石雕,雕刻刀法都像北方的剪紙一樣精細、流暢。大與小的運用,疏與密的處理,粗與細的對比都匠心獨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