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 言 13
六十、麗江納西族民居
麗江古城又名大研鎮,是雲南省麗江納西族自治縣的中心城鎮,海拔2400餘米。是一座風景秀麗、曆史悠久、文化燦爛的名城,也是中國罕見的保存相當完好的少數民族古城。1997年12月3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委員會一致通過,將麗江古城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麗江古城是中國曆史文化名城中惟一沒有城牆的古城,據說是因為麗江世襲統治者姓木,築城勢必如木字加框而成“困”字之故。
麗江古城始建於750年前的宋元時期,盛於明清,明代著名旅行家徐霞客的《滇遊日記》曾寫麗江古城中木氏土司宮邸“宮室之麗,擬於王者”。城區則“居廬駢集,縈城帶穀”、“民房群落,瓦屋櫛比”,可見當時麗江古城已有名。麗江古城曾是明朝麗江軍民府和清朝麗江府的府衙署所在地,明朝稱大研廂,清朝稱大研裏,民國以後改稱大研鎮。
麗江古城集中了納西文化的精華,並完整地保留了元代以來形成的曆史風貌。古城巧妙地利用了地形,西有獅子山,北有象山、金虹山,背西北而向東南,避開了雪山寒氣,接引東南暖風。藏風聚氣,占盡地利之便。建築依山順水而建,充分利用泉水之便,從象山山麓流出的玉泉水經古城的西北端流至玉龍橋下,並由此分成西河、中河、東河三條支流,再分成無數股支流穿梭於古城內各街巷。利用這種有利的自然條件,古城街道工整而自由布局,主街傍河,小巷臨渠,道路隨著水渠的曲直而延伸,房屋就著地勢的高低而組合,使古城清淨而充滿生機。
麗江大研古鎮有三個入口,東大街、新華街、新義街。東大街較一般,新義街以餐飲業為主,新華街的古老陳舊是找感覺的好地方。古城的道路大多是五花石鋪成,常年人行馬踏已是光滑清亮。古城的橋大多是石頭和木材建造。
古城中的民居建築多為明清所建,瓦屋樓房下麵采用“三坊一照壁”、“四合五天井”、“走馬轉角樓”式的土木結構,建築既講究結構布局,又追求雕繪裝飾,外拙內秀,玲瓏精巧。在結構上,一般正房一坊較高,方向朝南,麵對照壁;東西廂房略低,天井多用磚石鋪成,常以花草美化。如有臨街的房屋,則將它作為鋪麵。
古城的名人院落木府,是麗江當地古時行政長官木姓土司居住和辦公的地方。木氏家族大興土木建造自己的皇宮,但在清末年毀於兵荒馬亂,現在的木府是重新建的。坐落於崇仁巷的賴家大院,為麗江富甲一方的大商人賴耀彩的宅子,也值得一賞。
古城另一個風景是橋,古城約2平方公裏的城區內,就架設有大小橋76座,它們形製各異,同樣構成了古城一道風景線。古城的橋,因水係不同各有特色。中河為最大水係,所以中河上的橋堅固厚實,大多數是石拱橋,像大石橋、萬子橋、百歲橋、南門橋等名橋多集中在中河。東河和西河是人工河,水淺渠窄,河上的橋多以簡便實用為特色,木板橋、石板橋居多。
古城中的用水風俗別具特色,大多是三眼開敞式井。井隨水流方向而建,水從上遊而下,井依水由高到低圈成三個圍欄,第一欄井用於飲水,第二欄用於洗菜,第三欄用於洗衣物。這種約定俗成的三眼井的用法,古城的居民都共同遵守。井泉分布多集中在河水旁、獅子山及金虹山腳。沿中河水一線,分別有密土巷的溢璨泉,七一街的上八河井和石榴井,獅子山東南麓有光碧巷三眼井和白龍潭三眼井,金虹山南麓有文明巷的甘澤泉。
現古城有的民居已被改為可以住宿的客棧,房價高低不等,不妨小住數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