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溫總理的汶川地震詩歌,也有些主要是寫溫總理在災區的“淚”。麵對一片廢墟,心係群眾的安危,這位人民的好總理情不自禁地潸然淚下。從新聞媒體上看到了這一令人震顫的情景,多位詩人不約而同地捕捉了“淚”這一意象,寫就同題之作。其中,寫得較好的有梁平的《總理的眼淚》、穀傳民的《又見總理含淚的雙眼》、趙雅君的《總理的眼淚》、李浙杭的《總理的眼淚》、林海蓓《總理的眼淚》、村夫的《溫總理哭了》與王美春的《難忘總理的淚》等,而以梁平的《總理的眼淚》與穀傳民的《又見總理含淚的雙眼》更具代表性。
淚,是中國古詩中常見的意象之一。在中國第一部詩歌總集《詩經》中便有“瞻望弗及,泣涕如雨”(《邶風·燕燕》)之詩句,這“涕”便是今天的“淚”。據統計,全唐詩中出現“涕”的有203處,出現“淚”的有622處;全宋詩中出現“涕”的有1416處,出現“淚”的有303處。古詩中“淚”意象往往與惆悵、悲傷等含義連在一起,如唐代詩人陳子昂的“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登幽州台歌》),李白的“因君此中去,不覺淚如泉”(《送楊燕之東魯》),宋代詩人王安石的“日西江口落征帆,卻望城樓淚滿衫”(《江寧夾口二首》之二)等。梁平與穀傳民的詩,圍繞“淚”這一意象下筆,在古詩“淚”意象含義的基礎上又有所拓展,有所升華,且兩首詩之間同中見異。
梁平的《總理的眼淚》發表於《文藝報》2008年5月31日第3版,並入選數種汶川地震詩歌合集。全詩共六節,前五節每節皆為三行,末節為四行,可以說,形式上是整飭的。
詩的開篇“一個國家的總理流淚了/廢墟上血染的課本,和亂石一起/沉重地砸在這個老人的心上”,紙短情長,將一個流淚的國家總理形象清晰地展現在讀者的麵前。這裏,“淚”這一核心意象,與“廢墟”、“血染的課本”、“亂石”、“老人”等意象,通過一個動詞“砸”組合成衝擊力極強的視覺形象,將總理麵對災區慘景時內心的萬分痛楚真切地表達出來。“淚”在此處是表結果的意象,而“廢墟”、“血染的課本”等則是表“淚”產生之因的意象,詩的結構頗為嚴謹。
由“總理流淚了”也就很自然地引出下文“模糊的雙眼”(即“淚眼”)和“視線”。這“模糊的雙眼”已經“久久不能移動”,表明總理流淚時間之久,也表明總理心痛之久。而“視線如針,穿過瓦礫,穿過鋼筋/裝訂那些七零八落的頁碼”等詩行,照應上文的“廢墟”、“書本”等,想象奇特,比喻新穎,堪稱佳句。
由“頁碼”又很自然地過渡到下文,寫總理“輕輕拍打書上的塵土,擦拭血跡”,這仍然著眼於視覺形象,筆觸也暫時離開了“淚”,卻又很自然,而不顯得突兀。“輕輕地,扶起折斷的讀書聲”,既著眼於視覺形象,又著眼於聽覺形象,且用語新穎別致。“淚水打濕的聲音,可以慢慢複活”,又回歸至“淚水”,且此“淚水”蘊藏著無窮的力量,這雖未明言,卻不難意會。
如果說,詩的前三節主要是描繪總理的“淚”、“淚眼”、“視線”,以及與之相關的一些動作,表達其內心的萬分痛楚,那麼,後三節則主要是對總理的“淚”予以評說。當然,這種評說不是大白話,而是富有詩意的,更是飽含激情的。評說之一,總理流淚了,沒有掩飾,“比那一天的雨還真實/江河漲潮,海洋漲潮,心離地麵很近”,此處用了一個比較句與一個排比兼比喻句,使評說形象動人。評說之二,在地震災難麵前,“太多的血,如果沒有淚水成河/所有的堅強都不是堅強”,言下之意,淚水並非意味著軟弱,反而在某種意義上代表著堅強,這頗具哲理。評說之三,總理流淚了,他和普通人一樣,但他又是國家總理,他的“淚水”能夠激發人民戰勝自然災害的堅強鬥誌,可以“撫慰這裏的每一處傷痛,痛過之後/淚水衝洗的天空,漸漸晴朗”。這種評說,感情是真摯強烈的,又是形象的含蓄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