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親切的交談,我更驚訝了——阿梅老師原來曾是一位非常優秀的數學老師,她是在退休後才開始創作的。她告訴我,偶然的一天,她翻閱了孫女帶回的幾本雜誌,看到上麵刊載的幾位中學生傾訴的成長中的苦惱,而編輯的解答卻顯得很簡單、很空洞,她便萌生了寫些美麗的故事,把深邃的生活哲理融入其中,更加形象生動地引導正值花季的少男少女們健康地成長。
沒想到,她一發不可收拾,越寫越有激情,尤其是眾多讀者那紛紛而至的來信,更讓她覺得自己的選擇無比正確。
阿梅老師的孫女告訴我,阿梅老師幾乎每天都忙碌著給各地讀者回複著一封封來信、來電,耐心地解答著同學們在成長中遇到的各種困惑,幫助他們走出情感的誤區,在熱情的關心中,真切地感受著他們的快樂與煩惱。就在我們交談中間,阿梅老師就接了三個外省讀者
打來的電話。
看著她洋溢一臉的幸福,再看著她的桌子上攤滿的讀者來信和沒寫完的稿件,我恍然大悟——阿梅老師能寫出那麼多令少男少女喜歡的好文章,是因為她心裏盛滿了對年輕人真誠的關愛。
正如一位詩人所寫的那樣——“眼睛也許會蒼老,但愛意卻永遠年輕。”阿梅老師用樸素的行動,對此做了最好的詮釋。
學會用幸福造句
那天,去幼兒園實習,我給幼兒班的孩子們出個一道題——用“幸福”造句。
很快,孩子們便造出了一個個漂亮的句子,我一一地把它們抄寫到了黑板上。於是,我看到了這樣一些句子:“媽媽又給我買了一件新衣服,我真幸福。”、“爸爸帶我去公園過了一個幸福的周末。”、“爸爸媽媽都愛我,我真是太幸福了。”、“我的七歲生日過得很幸福”、“老師表揚我了,我好幸福。”、“我幸福我的繪畫獲獎了”……
望著滿滿一黑板的造句,我突然意識到一個不容回避的問題——孩子們的造句裏,幾乎清一色地說到了自己的幸福,卻不約而同地忽略了他們的父母、親屬和老師的幸福。
我先表揚了孩子們造句造得漂亮,又把黑板上的一個個“我”字用紅粉筆圈出來,啟發孩子們:“老師從這裏看出來了,小朋友們確實都很幸福,那我想問是誰給了你們這些幸福?”孩子們立刻七嘴八舌地回答,是爸爸、媽媽、爺爺、奶奶、叔叔、阿姨、老師等等。
我欣慰地笑著追問道:“那他們幸福嗎?”在得到肯定的回答後,我繼續啟發道:“那你們給過他們幸福嗎?如果給過,就請小朋友們再造一組讓他們幸福的句子,好嗎?”
孩子們又愉快地造了一大串因為自己優秀的表現,而讓父母、親人、老師及陌生人等感覺幸福的句子。
我進一步引導他們:“小朋友們記住了——幸福,除了通過自己的努力能夠獲得以外,更多的還需要從別人的關心和幫助中得到。別人會給我們帶來幸福,我們也應該送給別人幸福。而且給予別人的幸福越多,自己也會收獲的幸福也越多,就像送別人玫瑰,手上也會留有餘香一樣,讓別人因我們而幸福,我們自己也是幸福的。”接著,我又給他們講述了幾個因幫助別人而讓自己和他人都倍感幸福的故事,讓他們明白一些有關幸福的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