殊不知,在擁擠的場合,長眼睛的我們也會偶爾不小心冒犯他人,如果在我們後悔的同時得到的卻是惡狠狠的羞辱,那麼再怎麼懊悔的心也會變得不再懊悔,反而會變成理直氣壯的態度;精彩的演講需要我們用心地思考、接納與吸收,如果思維發生惰性,習慣占據優勢,卻把責任推卸於演講的人,那麼不久的將來我們注定是要感歎別人,豔羨別人或嫉妒別人,而終究不會成為被感歎、被豔羨、被嫉妒的“催眠曲”演講者,所以說抱怨無濟於事。
抱怨真的可以讓事情更好嗎
生活中隻要有人的地方,就會有人與人之間交叉錯亂的情感糾葛發生。麵對這些雜亂紛擾的磕撞與碰觸,人們難免會心情煩躁,產生諸多抱怨。生活之事有大有小,可大也可小,如親密的朋友中途突然離去,公交車上的擁擠磕碰,知名教授的重大演講等。麵對生活中的大小之事,有的人積極麵對,有的人抱怨不堪;有的人一笑了之,有的人斤斤計較;有的人就事論事,有的人對人不對事。生活有多大,人的差異就有多大。
小雨認為楠是她要好的朋友,朋友之言重千斤,說好等就不能不等,這是小雨的處事原則,常規情況下違背不得,破壞不得。楠固然是做錯了,小雨是她的朋友,也是她的室友,她應該了解小雨為人的準則與處事的原則。特殊情況下要打破小雨的處事原則,首先要尊重小雨內心的這根準繩,之後提出自己的兩難境地——離開是迫不得已的,但事先的承諾也是必須要遵守的。小雨絕對不是毫不講理的人,也不是任性而為的人。從另一個角度來講,如此牢固堅守信諾的人絕對是一個替他人著想、為他人甘願付出的人,所以楠的困境根本就不是困境。遺憾的是楠沒有遵守事先的承諾,也沒有意識到不遵守信諾對小雨來說是種嚴重的傷害,所以小雨隨後產生的抱怨情緒也是合情合理,可以理解的。
任何事情都存在度的界限,一旦超過這個界限,矛盾就會發生,伴隨而來的不滿情緒就會困擾我們的心智。
小雨也做錯了。對朋友的失誤或者錯誤,小雨采用了一種消極的回避態度。不滿的情緒在心裏堆積越來越多,渴望被人理解的願望就越來越濃,所以選擇向周圍的人抱怨自己的委屈,抱怨朋友的不忠就成了小雨緩解內心焦慮的方式與手段。但是,抱怨真的能夠使事情向好的方麵轉化嗎?小雨無聲的抗議、嘮叨地指責是否真的讓小雨心裏舒服、心情快樂嗎?小雨采取的抱怨方式達到她最初的目的了嗎?一個月的冷戰,“此地無聲勝有聲”,現實明白地告訴我們:抱怨沒有使事情變得更好。
小雨的沉默讓楠開始反思自己,到底錯在了哪裏。楠帶著和解的心情想要與小雨好好地談一談,化解她們之間的矛盾。但小雨的抱怨激起了楠更強的不滿與抗議。“本來是我有錯在先,但你的態度讓我感覺已經不存在化解的必要了”。於是,楠選擇緘默其口。這就是抱怨可以讓事情變得更糟的源頭。矛盾的化解在於一種積極的態度,有化解的渴望才會有和解的結果。抱怨是一種回避問題的消極態度。不管小雨最初抱的是一種怎樣的心態,抱怨隻會讓事情越來越糟。
這裏麵就要涉及兩個問題:一個是矛盾的產生,一個是和解的態度,而抱怨是處於兩者之間的中介變量。也就是說,生活的摩擦直接導致抱怨的產生,有了抱怨人們就有了麵對問題、解決問題的態度。這裏最為關鍵的還在於抱怨的性質與強度。如果人的抱怨是為了能更有效地解決問題,那麼抱怨太輕,起不到解決問題的目的;抱怨過重,又會引起對方的反感,也不利於問題的解決,所以中度的抱怨是最為理想的水平。如何抱怨適中,這是哲學的藝術,更是生活的思考與感悟。
更多人的抱怨出發點不是為了更好地解決問題,而是心理不滿足的欲望奢求。小雨的抱怨沒有考慮朋友的立場,沒有給朋友一個解釋錯誤的機會,或者是硬生生地切斷了朋友道歉的真誠。小雨的抱怨是釋放心理委屈的一種手段,是收獲安全的一種方式,她忽略了問題的根本所在,於是她痛苦徘徊了一個月。楠的幸福敲醒了小雨偏執的思維,是自己給自己挖了一條鑽牛角尖的死路。小雨勇敢地麵對了自己,勇敢地麵對了好友,誤會就這樣化解了。一場沒有必要發生的無硝煙戰爭,在兩人握手言和的瞬間轉成了淡然的微笑。
我們一般所講的抱怨都局限於第二種,是對生活中矛盾衝突的碎碎念。沒有實質性的意義,對於問題的解決沒有絲毫的引導作用。公交車上的擁擠,我們都經曆過。在推搡中,被別人不小心踩一腳,或你“無意”還回一腳,大罵他人不長眼睛,被人大罵不長眼睛,是否能夠讓被踩了的腳沒有被踩呢?抱怨司機開車如蝸牛一般,抱怨人多得如螞蟻一般,是否能夠讓擁擠的車空間變得寬敞無比呢?是否能夠讓司機在道路阻塞的夾縫中疾馳飛行呢?如果可以的話,那就盡情抱怨吧!
事實上,周圍抱怨的聲音沒有片刻停止,大家依舊你來我往地互相推搡,不去侵犯他人也絕對不能讓他人侵犯,在狹窄的車空間裏呼吸依舊難以順暢,司機的喇叭按了又按,車上的人下不去,車下的人上不來,彼此的抱怨唾罵還是不絕於耳,響徹四周。抱怨有用嗎?既然沒有用,那就請閉嘴吧!用寬容的心,用理解的情,用真摯的笑容,用溫馨的語言打破僵局,營造嶄新的局麵,也許在其樂融融的氛圍中,等待就不會那麼漫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