寵辱不驚,得失之間莫迷失心智
常言道:“權力、財富、地位乃身外之物。”如果因為它們而擾亂了自己的心緒,非智者所為。追求成功、名望本身並沒有錯,不過對於成敗要以平和之心待之,這樣才不會被成功迷失心智,喪失自我。
老子說:“夫唯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
這句話的意思是,正因為不與人相爭,所以天下沒人能與他相爭。可惜的是,兩千多年來,能參悟和運用這一箴言的人如鳳毛麟角。在名利權位麵前,往往爭的你死我活,結果大都落得個遍體鱗傷、兩手空空,有的甚至身敗名裂、命赴黃泉。
江南有一個大家族,家族的掌門老爺有一大堆兒子。
眼看自己一天比一天老了,他心想:這麼大一個家總得交給一個兒子來管吧。可是,管家的鑰匙隻有一把,兒子卻有一大群。於是,兒子們鬥得你死我活,不亦樂乎。
隻有一個兒子默默地站在一邊,隻幫老爺子幹事,從不參與爭鬥。
爭來爭去,老爺子終於想明白了,這把鑰匙交給這群爭吵的兒子中的任何一個,他都管不好。
最後,老爺子將鑰匙交給了不爭的那個兒子。
追求權位的人希望有一天能一手遮天;
追求財富的人希望自己能富甲天下;
追求名望的人希望自己能留一世英名;
然而莊子卻說道:“眾人重利,廉士重名,賢人尚誌,聖人貴精。”追求這些浮名利祿不如擁有一顆平和之心。任何東西皆生不帶來,死不帶走。倘若能夠看到生命的真諦,想必才能夠真切地理解生命的意義,明白世間之事可以追求,但不可強求,得失隨緣才是明智之舉。
李斯,秦代著名的政治家,聲名顯赫,功績卓著。年輕的他便對權勢有著極度的熱愛,於是他拜荀子為師,學習帝王之術、治國之道,以求將來有所成就。
公元前247年,李斯來到秦國,先在秦相呂不韋手下做門客,取得了呂不韋的信任,憑借他的推舉,李斯當上了秦王贏政的近侍。李斯利用經常接近秦王的機會,勸說秦王抓緊“萬世之一時”的良機,“滅諸侯成帝業,終成天下一統”。秦王接受了李斯的建議,先任命他為長史,後又拜為客卿,命令他來製定統一天下的策略。
公元前237年,秦國宗室貴族利用各種借口要求秦王下令驅逐六國客卿,李斯也在被逐之列。李斯不甘這樣走下曆史舞台,於是他寫了《諫逐客書》,勸秦王收回成命。
秦王看了《諫逐客書》深受感動,於是取消了逐客令,恢複了李斯的官職。李斯輔佐秦王嬴政,用了僅僅十年的時間,就先後滅了六國,統一了天下。李斯當上丞相以後,利用職權,大肆壓製異見分子。曆史上著名的慘劇“焚書坑儒”就是李斯建議並促成的。
公元前210年,秦始皇死後,李斯害怕自己的權貴地位因先帝的去世而受到影響,於是為了保住自己的利益,他和趙高狼狽為奸,偽造遺詔,立少子胡亥為帝。他一生精明,卻萬萬沒有想到趙高篡權後又施展陰謀,誣陷李斯“謀反”。李斯就是因為私心而一時糊塗,從而落了身死族滅的下場。
他臨刑時和他兒子抱在一起痛哭說:“吾欲與若複牽黃犬俱出上蔡東門逐狡兔,豈可得乎!”
試想,倘若李斯在權位麵前,能少一些貪婪,能夠以一顆平和之心看待權位,能夠做到天天牽著黃狗打獵這點要求就滿足了的話,又豈能被趙高蒙騙,卷入一場黑暗的政治陷阱中呢?
《道德經》中對於平和之貴有過如此評價:“寵辱若驚,貴大患若身。何謂寵辱若驚?辱為下,得之若驚,失之若驚,是謂寵辱若驚。何謂貴大患若身?吾所以有大患者,為吾有身,及吾無身,吾有何患!”
聖人意在告訴我們,如果對於榮華富貴和屈辱不能淡然對之,這不是聖賢之人的舉動。要做到榮辱不驚,必須首先在心態上放平穩,不能僅僅因一些得失迷惑了心智,做出一些後悔終生的行為。這些不明智的行為,小則影響一時,重則影響一生,可謂得不償失。
人生在世,無論是麵對榮華富貴、位高權重,還是麵對窮困潦倒、失權失勢,都要以一顆平和之心處之。有了千鬥黃金,換不來誠心一笑;有了天下權勢,換不來健康的身體。人生的價值在於活得快樂和幸福。然而,生命是否快樂和幸福是人的主觀感受,一顆平和的心比一顆計較利益得失的心更容易看到幸福。
淡泊名利,清心寡欲一身輕
古語說:“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
隨著商品經濟的發展,我們每個人都生活在講究效益的環境裏,完全不言名利己是不可能的,但應正確對待名利,最好是“君子言利,取之有道,君子求名,名正言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