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勞心者治人,勞力者治於人。”這話雖有些偏激,但它所反映的是一種實實在在的普通現象。在古代,憑一把力氣就算“治於人”,總還能吃飽穿暖,而在科技日益發達、競爭日趨激烈的今天,僅靠一身力氣去拚殺無疑像手提大刀長矛去對抗核武器。學習,這個老生長談又永不可停歇的主題,不僅是過上好生活的一種途徑,而且成了生存的一種必須。
父母賦予我們生命,卻不能主宰我們的命運。命運掌握在我們自己手中,確切地說,是掌握在知識的手中。人不隻是靠生來就擁有的一切,而是靠從學習中所得到的一切來造就自己。如果你對現在的命運感到不滿或不解,那就要從現在開始抓緊一切時間和機會用知識來改變它。
1.大事是用學習來成就的
幾乎所有的人都想成就一番人事業,而成大事,最根本的是要有淵博的知識,知識從哪裏來?它要靠學習,隻有抓緊學習才能夠成就自己不凡的命運。
以近代名人曾國藩為例,他出生在一個耕讀之家,九歲時已經開始讀五經,十五歲時,受教讀《周禮》、《禮義》,直到能夠背誦,還讀了《史記》和《文選》。
1836年的那次會試落第後他自知功力欠深,便立即收拾行裝,搭乘運河的糧船南歸,雖然會試落榜,但卻使這個生長在深山的“寒門”士子大開眼界,他決定利用這次回家的機會,作一次江南遊,實現“行萬裏路,讀萬卷書”的宏願。這時曾國藩身邊所剩的盤纏已經所剩無幾。
經過金陵時,他見金陵書肆十分發達,留連忘返,在書肆中曾國藩看見一部精刻的《二十三史》,更是愛不釋手,一問價格,使曾國藩大吃一驚,恰好與他身邊所有的錢相當。
曾國藩心裏暗自盤算:好在金陵到湘鄉全是水路,船票已交錢定好,沿途就不再遊玩了,省吃少用。雖然銀兩很有限,但自己隨身所帶的冬季衣物在這初夏季節也用不著,還可以拿去當了換點盤纏。
於是曾國藩把一時不穿的衣物,全部送進了當鋪,毅然把那部心愛的《二十三史》買了回來,此時,他如獲至寶。
家中的老父得知他用那麼多銀子換回一人堆書的消息後。不怒反喜:“爾借錢買書,吾不惜為汝彌縫(還債),但能悉心讀之,斯不負耳。”父親的話對曾國藩起了很大作用,從此他閉門不出,發奮讀書,並立下誓:“嗣後每日點十頁,間斷就是不孝。”
曾國藩發奮攻讀一年,這部《二十三史》全部閱讀完畢,此後便形成了每天點史書十頁的習慣,一生從未間斷,一部《二十三史》爛熟於胸。
1871年,曾國藩的身體每況愈下,一天不如一天。但他仍不忘寫箴言以警示和鞭策自己。“禽裏還人,靜由敬出;死中求活,淡極樂生。”
他自知油盡燈枯,將不久於人世,便抓緊生命最後時光去讀書。就是這樣,他至生命最後一刻依然學習不止,在理學的探究與修養的提高上,可以說他為自己畫上的是一個完滿的句號。從根本上說,曾國藩的成就源於他的苦讀,也正因為一生不倦的學習,才成就了他一生的輝煌。
2.學習使你在競爭中獲勝
在20世紀七八十年代靠“膽子”,八九十年代靠“點子”,那麼從此以後則必須靠“腦子”。偉大的蘇格拉底有句話非常正確:“世界上隻有一樣東西是珍寶,那就是知識;世界上隻有一樣東西是罪惡,那就是無知。”
即使今日看來最完善的事,到了明天。或者又會有新的方法和新道路可行,如果隻是以得過且過的態度工作生活,很快就會在競爭中失利。
讓我們看一看這個小故事:劉可,瘦小的身材,身著一套極普通的便裝,腳上踏的是一雙已難分辨出是什麼牌子的旅遊鞋,肩上背著一個人行囊,手裏還提著一個印著某公司名稱的重重的大紙袋。如果不理會她總是肩背手提的負重樣子,單從她梳著的一條隨意的“馬尾刷”和那張總是帶著兩個笑窩的稚氣的臉上,你可能會認為這是一個最多上高中的女孩子。
但是,你也許不相信,這個貌不驚人、謙和的女孩子竟然是一家較有名氣的外資企業的總經理的秘書。更讓人不能相信的是,這個隻有高中文化水平的女孩子,竟敢麵對兩位不同國籍的經理一一一位英國籍經理,一位法國籍經理。她不僅讓他們承認了她,而且有時還能聽命於她的“發號施令”。
一年多前,她踏進了目前就職的這家公司。盡管好朋友曾勸告她,在外企就職,對於她這樣——個隻有高中文化水平的女孩子,本來就很艱難了,又要麵對兩個不同國籍、有著不同文化背景的外國老總,工作難度簡直不敢想象。但外柔內剛的劉可,越是不可思議的事,她越是覺得富有挑戰性,越是有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