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6章 做自己情緒的主宰(3 / 3)

4.知足常樂

“知足者常樂”,“樂”的不是擁有多少財產,占了多少便宜,“樂”的是一種超越名利紛爭的心境,這能直接體現出一個人的內在修養是否到家;

元朝末年,有個人名叫王冕,在諸暨縣鄉村裏住。七歲死了父親,他母親做些針線,供他到村學堂裏去讀書。在十歲時。隻好到隔壁人家放牛。每月得幾錢銀子,同時也能賺頓現成飯吃。

王冕邊放牛,邊讀書。一天大雨過後,景色清新,湖裏有十來枝荷花,苞子上清水滴滴,荷葉上水珠滾來滾去。王冕看了一會兒,決心學畫。便托人買些胭脂鉛粉之類,學畫荷花。畫到—二個月後,那荷花精神顏色無一不像,便有人來購買,名聲漸漸傳出去了。自此不愁衣食,便愈發覺得自由自在。

一個在京城做官的危素(書法家)回鄉居住,見到了王冕的畫。愛不釋於。即約乇冕相見。但王冕推辭不去。知縣來請。也躲過一邊不見。王冕怕大禍臨頭,就出遠門去了。在外邊,租個小庵門麵屋,賣卜測字,聊以度日。那裏幾個俗財主。見到王冕畫的畫兒,時常要買,王冕被鬧騰得不耐煩。就義搬走了。人亂之時。他才回到家裏。這時母親病倒在床,對王冕說:“我眼見得不濟事了。但這幾年來,人都在我耳根前說你的學問有了。該勸你出去做官。做官怕不是榮宗耀祖的事,我看見這些做官的都不得有甚好收場。況你的性情高傲,倘若弄出禍來,反為不美。我兒町聽我的遺言,將來娶妻生子。守著我的墳墓。不要出去做官;我死了,口眼也閉。”王冕哭著應諾。

不過一年有餘,朱元璋來拜請王冕出山。王冕不從,更引起朱元璋的敬愛。明朝建立後,危素歸降,妄自尊大,被發往和州去了。朱元璋又請王冕出來做官,授予他谘議參軍之職,但使者到時,王冕早已連夜逃往會稽山中去了。

王冕隱居在山中,並不自言姓名。後來得病去世,被山鄰安葬。

對於爭名奪利的人來說,“拒官”是天下第一號大傻瓜,其實則不然,自認為“無官一身輕”的人還不止王冕一個。

陶潛因被生活所迫,不得已而為仕。29歲時,他曾當過江州祭酒,但不久便自動辭職回家種田。隨後,州裏又請他去做主簿,他不願意接受。到了40歲,他為了解決家裏的生活困難,又到劉裕手下做了鎮軍參軍,41歲時,轉為彭澤縣令,但隻做了80多天,便辭職回家。從此以後,他再也不願意出來做官了,而願親自種田來養家糊口。過著一種十分清淡貧窮的日子。

他最終辭官回家。是因為這樣的一件事情引起的:有一天,郡裏派遣督郵到彭澤縣來檢查工作。縣裏的小官吏聽到這個消息後連忙去向陶淵明報告。這時,陶淵明正在他的書齋裏讀書寫詩。他一聽督郵來檢查,十分掃興,便放下紙筆,準備跟小吏一起去見督郵。

小吏見他穿著一身便服,吃驚地說:“上級來視察了,你作為一縣之長,應該穿上官服,束上帶子恭恭敬敬地去迎接才好,怎麼能穿著便服去呢?”

陶淵明向來看不起那些依仗權勢、盛氣淩人的官僚們,聽小吏說還要穿起官服去向督郵行拜見禮,他覺得自己無論如何也接受不了。他歎息一聲對小吏說道:“我可不願意為了五鬥米的俸祿,就躬著腰向那些鄉裏小人作揖打拱,做出曲意迎逢的樣子來。”

說完,陶淵明不僅不去會見上麵來的督郵,而且拿出縣裏的大印和官服交給小吏,說:“督郵來了,請你把這些東西交給他。”

辭掉了官職,陶淵明輕輕鬆鬆地回到老家去了。回家以後,他仿佛從一個烏煙瘴氣的地方突然來到了空氣清新的花園,心情暢快、愜意極了。從此以後,他帶著老婆、孩子一直過著一種耕田而食、紡紗而衣的田園生活。

這種能安貧樂道,在窮苦中也生活得有滋有味的人,內心世界無疑都異常豐富,他們自身高水平的修養,使他們都能以一種安詳的眼光看到世事,因而與世無爭,知足常樂。我們雖然可能無法去學他們的那種高潔行為,但使自己為人處世的態度,能保持一種知足常樂的狀態,對於自己的生活和事業,也是大有益處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