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論我國社會現代化的條件與途徑(2 / 3)

另外,我國是一個人口眾多、幅員遼闊,各方麵發展又都不夠平衡的國家。從古以來,人口眾多一直是我國的一個顯著特點。現在,我國人口占世界總人口的五分之一左右,滿足大量人口的基本生活需要和其他各種需要,是我國社會現代化必須考慮的一個基本曆史前提之一。同時,我國疆域廣大,幅員遼闊,這又是我國的另一個顯著特點。我國960萬平方公裏的領土總麵積,居世界第三位。再從我國具體的地理環境看,從南到北,從東到西,各個地區的物質資源、地理環境、氣候條件不同,因而,發展的不平衡就構成我國國情的基本特點。這種發展的不平衡狀況,勢必給我國的社會現代化建設造成極大的問題和障礙。

從這些方麵的情況看,我國社會現代化協調發展所麵臨的問題既有與大部分發展中國家相同的一麵,也有不同的一麵。現有的社會製度、曆史文化傳統、自然資源條件決定了我們與其他發展中國家迥然不同的社會背景。根據我國的現狀,充分發揮我國現有的優勢,克服缺陷,製定與我們自我更新能力相適應的社會發展規劃,才能逐步實現我國社會現代化的宏偉目標。

二、我國實現社會現代化的途徑

社會現代化雖然已經成為一股世界性潮流,但對如何實現社會現代化的問題,世界社會學界至今都從未有過一個統一的認識。特別是對發展中國家的現代化問題,還存在種種不同的認識。這些認識,當前集中反映在對發展中國家目前所進行的以經濟體製改革為中心的全麵社會改革問題上。

一些西方社會學家認為人類社會已經進行了兩次文明浪潮――農業革命和工業革命,現在正麵臨著或經曆著第三次文明浪潮――信息革命。他們認為當前世界的大震蕩都是第二次文明浪潮向第三次浪潮轉變的表現。他們對當代社會現代化的總觀點,是建立在“技術統治論”基礎上的,是對馬列主義的一種新的挑戰。西方社會學家所謂的社會主義國家和資本主義國家,將在社會現代化過程中逐步走向“趨同”的認識是完成不能成立的。我們認為現代化和改革,是我們這樣一些發展中國家存在與發展的關鍵。當然,任何發展中國家,全麵社會改革的過程同樣符合事物發展的一般規律。

我國目前實行的改革開放政策,正是實現我國社會現代化符合國情的正確途徑。因為我國還處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首先必須迅速改變我國經濟比較落後的狀況。這種落後狀況的改變,又要依賴於對經濟體製的改革,大改就會大變,小改就會小變,不改隻能不變,這是許多發展中國家和我國近年來改革實踐證明了的普遍真理。為了加速我國現代化的進程,必須進行以經濟體製改革為中心的全麵體製改革,使改革貫穿於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的全過程。

首先,為了適應社會主義國家的曆史潮流,必須實行改革。幾乎所有社會主義國家在本國的經濟建設過程中,都曾模仿和借鑒過前蘇聯社會建設的經驗和模式,建立起高度中央集權的經濟體製。在這種經濟體製下,國家是全部社會經濟活動的組織者和領導者,國家通過行政式指令計劃直接控製企業的經濟活動,對企業的經濟活動做出具體的規定。這種經濟體製的建立,對各國國民經濟的迅速恢複與發展曾有過重要作用,有的甚至在一個時間內獲得了高速度的發展。然而,這種經濟體製對各國經濟發展和社會進一步發展的阻礙作用也是明顯的。早在20世紀60年代中期,各社會主義國家經濟增長率都呈現出下降的趨勢。從那時起,人們已經開始認識到這種體製的種種弊端,那就是:第一,由於國家以高度集中的指令計劃和行政手段管理經濟,形成政、企職責不分和條塊分割的情況。這種體製忽視商品生產、價值規律和市場的作用,否定物質利益原則,造成企業缺乏應有的自主權,使企業和勞動者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受到嚴重的影響。第二,在這種僵化的經濟體製下,形成的一係列政治、科技、教育、文化、體製以及僵化、半僵化的思想方式,生活方式,在很大程度上使蓬勃發展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失去了活力。在社會主義建設的實踐中,人們普遍認識到,要使社會主義製度的優越性得到充分地發揮,使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以更高的速度向前發展,就必須改革這種僵化的高度中央集權的經濟體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