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青少年違法犯罪原因淺析(1 / 3)

薛智良

青少年是社會未來的支柱,其遵紀守法,成為有用之材,是社會對青少年的最基本要求。但是,讓我們憂慮的是:近些年來,青少年違法犯罪問題愈來愈嚴重,並且出現了低齡化、集團化、殘忍化、智能化的發展趨勢。青少年違法犯罪不僅對受害人、社會造成了危害,而且隨著其被關押審判,其自身及家庭也同樣會受到嚴重損害,因此,如何有效解決這問題成為擺在我們麵前的一個重要課題。要徹底解決青少年違法犯罪問題必須首先找到青少年違法犯罪的根源,對症下藥,消除違法犯罪的源頭,才能有效遏製青少年違法犯罪。唯物辯證法認為,事物的發展變化既有其內因,亦有其外因,內因是發展變化的基礎,外因是發展變化的條件。

一、內因

內因是指那些引導青少年違法犯罪的青少年自身原因,包括青少年在生理、心理、認知、個性等方麵可能導致違法犯罪諸因素。內因是青少年違法犯罪的直接原因,具體包括:

1.生理原因,青少年正處在生理發育迅速時期,許多青少年在十四、五歲便有了與成年人相近的身高、體能,這為實施一些暴力性犯罪提供了客觀條件。但是,與體能相比,青少年的心理發育卻仍很不成熟,表現在一是認識能力欠缺,不能準確判斷是非、善惡,且又好奇心強,喜歡模仿,追求刺激,如許多青少年模仿港台影片中的黑社會,拜把子,選老大,組成黑社會團夥,尋釁滋事,打架鬥毆。二是自我控製能力弱,易衝動,行事不計後果,有些青少年看到親人、朋友受人欺辱,失去理智,感情用事而違法犯罪,事後才後悔莫及。研究顯示,無論是在發達國家、貧窮國家,還是我國,違法犯罪的最高發年齡都在16-25歲之間,由此可見,由特定年齡段引起的生理心理原因是青少年違法犯罪的首要原因。

2.受教育程度。受教育程度也嚴重影響著青少年的認識與判斷能力,受教育程度低的青少年大多不懂法,不知道什麼該做、什麼不該做,看待問題不全麵、缺乏理性,易衝動,因此容易違法犯罪。2003年5月我對“陝西省未成年犯管教所”的押犯進行了調查,總共701名在押犯,其中初中以下學曆的為665人,占94%,高中以上學曆的僅為36人,占6%。

3.法律意識淡薄。犯罪的青少年大都缺乏法律意識,沒有受過法律教育或隻受到極少的法律教育,不能鑒別合法與違法的界限,許多犯罪的青少年直到被司法機關拘留逮捕以後才意識到自己的行為已構成了犯罪。

4.社會適應能力差。青少年正處在從父母懷抱、學校逐步融入社會時期,能否順利適應社會常常影響著青少年正確世界觀和人生觀的建立。與大多數能順利融入社會的青少年相反,一些青少年難以適應社會,不能接受社會現實,從而形成叛逆型的人生觀、價值觀。這些青少年大都不能冷靜麵對需要與現實之間存在的巨大差距,包括渴望獨立又不能獨立,渴望性愛又很難得到性愛,渴望受尊敬又很難獲得尊敬等,為了得到所夢想得到的東西,他們不惜以身試法,走上違法犯罪道路。

5.個性。青少年的個性對違法犯罪的發生也具有重要影響,總體而言,道德人格偏離,具有反社會意識的青少年比那些具有高尚道德觀、熱愛社會的青少年更易犯罪,奸詐、虛偽、冷酷無情的青少年比那些正直、誠實和富有愛心的青少年更易犯罪;好逸惡勞、貪婪自私的青少年比勤勞、大方的青少年更易犯罪;對挫折的耐受力弱、衝動的青少年比那些堅強、理性的青少年更易犯罪;偏執多疑、蠻橫霸道的青少年比那些謙遜、禮讓的青少年更易犯罪。

二、外因

外因是指導致青少年違法犯罪的各種客觀環境原因。總體上又可分為青少年周圍小環境原因與社會大環境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