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中藥:中藥治療有一定的效果。如多飲、多食、易饑、小便量多色黃,大便幹,可服“玉泉丸”,每次60粒,每天3次;或“消渴丸”5~10粒,每天3次。如果口渴多飲,小便頻數,頭暈腰酸,可服“六味地黃丸”,每次10丸,每天2次。另外可加服“天安糖素”Ⅰ號、Ⅱ號,每次2粒,每日3次。
9、支氣管哮喘
支氣管哮喘是一種較常見的呼吸道過敏性疾病。多因吃了魚蝦海腥,或嗅到某種氣味(如花粉、霧氣等),或因受涼而突然發作。發作前可先有鼻癢,打噴嚏,流清涕、咳嗽等先驅症狀。發作時氣喘憋氣、呼吸困難、不能平臥、喉間痰鳴、痰難咯出、口唇發紫,夜間較重,嚴重時手足冰冷、惡心、嘔吐。緩解期可有輕度咳嗽、咯痰、呼吸稍覺困難。
食療方法:
(1)麻雀3隻(去腸雜),冬蟲夏草6克。生薑50克,加水適量,調味食服。每周三次,15周為一療程。
(2)白蘿卜100克(去皮),蜂蜜適量,加水煎服之,每日一次,連服20劑,可基本治愈。
(3)鮮胎盤,加調味品煮服,常服必效。
藥物療法:
1、西藥:發作時,首先服用“氨茶堿”0.1~0.2克,每日3次;或用“舒喘靈氣霧劑”吸入,每次噴1~2次,每天3次,重複使用需間隔2小時,若吸入2次無效不可再用。有呼吸道感染,適當應用青、鏈黴素。痰稠難咯出者,可服“必嗽平”8~15毫克,每日3次。如哮喘持續狀態,應立即送入醫院救治。
2、中藥:中藥分寒哮、熱哮進行治療。如哮喘伴有發冷,鼻寒流清涕、喉癢、咳痰清稀者,為寒哮,可服用“貝母止咳丸”或“通宜理肺丸”,每次2丸,每日2次。如哮喘伴有發熱,口渴,咳痰黃稠,麵紅,大便幹,可服用“竹瀝達痰丸”,每次6~9克,每天2次。
10、病毒性肝炎
病毒性肝炎是由肝炎病毒引起的一種流行較廣的消化道傳染病,有甲型、乙型、丙型、丁型等。甲型肝炎主要通過消化道傳染;其發病急性者多,多呈黃疸型,預後較好;乙型等肝炎主要通過注射途徑傳播,另外消化道、精液、血性分泌物等亦可傳播,多呈慢性發病,以無黃疸型多見。急性無黃疸型肝炎主要表現為全身乏力、食欲不振、腹脹、肝區痛、惡心嘔吐。急性黃疸型肝炎除上述症狀外,鞏膜、皮膚出現黃疸,早期在化驗時才可發現。典型症狀有飲食不振,疲乏無力,肝區疼痛,腹脹厭油,肝功能、轉氨酶等異常。
食療方法:
(1)泥鰍250克,豆腐100克放一起,加水適量文火煮燉,加入調味品,每日食用。
(2)綠豆15克,紅小豆15克,洗淨,以冷水泡一夜,入鍋內煮爛加白糖調味,即可食用。
(3)黃花菜30克與羊肉燉服之。
(4)鮮白蘑菇煮湯天天服用。
藥物療法:
1、西藥:無特效治療。一般僅對症處理。如惡心嘔吐的病人,可用“胃複安”5~10毫克,每日3次。進食過少者靜脈病入10~15%葡萄糖1000~2000毫升,酌加“維生素C”1~2克及“維生素B6”50~100毫克,“氯化鉀”2~3克。腹脹可用“多酶片”,“澱粉酶”,“酵母片”等。肝區痛可服“安膽”2毫克,每日3次。黃疸者可采用“維生素AD”注射液0.5毫升。肌肉注射,每日一次,連用7~14次。乏力明顯者,可試用能量合劑及“肝泰樂”0.1~0.2克,每日2~3次。血清轉氨酶升高長期不降者,用“維丙胺”80毫,肌肉注射,每天一次,療程2~4周。
2、中藥:中藥治療肝炎有一定的效果,可分為:(1)濕熱熏蒸型:麵目皮膚發黃,色鮮明如橘子皮色,口苦口幹、不欲飲食、倦怠乏力,大便幹,小便黃,可用“茵陳蒿湯”,每日1劑,分2次服。或用“龍膽瀉肝丸”,每次1丸,每日3次。(2)肝氣鬱滯型:胸悶不舒、喜歎氣,兩脅脹痛、腹脹;可用“逍遙丸”,每次6~9克,每日2次;或用“舒肝丸”1丸,每日3次。(3)濕邪困脾型:兩脅悶痛、脘悶腹脹、惡心嘔吐,口淡無味粘膩,身體沉重,大便稀薄,可服“平胃散”,每次1袋,每日2次。(4)脾虛肝鬱型:身體虛弱、兩脅脹痛、食欲不振,大便稀軟,腹脹滿悶等,可用“強肝丸”每次1丸,每天2次。(5)熱毒熾盛型:高熱不退,口渴,黃疸迅速加深,有腹脹滿,大便秘結,小便黃赤,神昏譫語、抽風、便血、血衄等,可用“茵桅黃注射液”10~30毫升加入10%葡萄糖液500毫升靜脈點滴,另用“紫雪丹”1.5~3.0克或“安宮牛黃丸”1丸,口服或鼻飼。重則去醫院就診。
11、肺結核
肺結核是常見的慢性呼吸道性傳染病,主要由結核菌感染引起。由呼吸道傳播。根據症狀和病理不同,可分為五型:原發型肺結核,血行播散型肺結核、浸潤型肺結核、慢性纖維空洞型肺結核、結核性胸膜炎。其症狀有不規則低熱,午後麵頰潮紅,夜間熟睡時出汗、咳嗽咳血,胸痛。精神不振、不想吃飯、消瘦、心煩、失眠等。
食療方法:
(1)雞蛋一枚,白芨粉5克,調均後蒸熟一次吃下,一日一次。
(2)百合50克,煎服,每日一次。
(3)紫皮蒜30我,粘小米30克,煮粥吃。
說明:先將米煎好後再將蒜放內煮開服。每日2次。
藥物療法:
1、西藥:應采用2種或2種以上有效的抗結核藥物聯用。首選“異煙肼”,每日300毫克,頓服。“利福平”加“異煙肼”6~9月短程療法效果比其他藥物聯合為優,每日450~600毫克,飯前1小時頓服。聯用“鏈黴素”,每日0.75克,肌肉注射,每日1次。其他藥物如乙胺丁醇,卡那黴素等,都可酌情選用。
2、中藥:中藥治療肺結核,不僅能減輕症狀,而且還可改善人體的一般狀態。臨床上分為三型:(1)肺陰虧損型:幹咳少痰,或痰中帶血,下午低熱,盜汗,頰紅,口幹舌燥等,可服“百合固金丸”每次1丸,每日2次;或服“養陰清肺丸”,每次1丸,每日2次。(2)肺脾虛弱型:氣短、咳嗽有痰,胸悶,食欲不振,疲乏無力,語言低弱,麵色無華,怕冷等;可服“四君子丸”,每次1丸,每日2丸。(3)氣陰兩虛型:咳嗽少痰、或痰中帶血,神疲乏力,臉麵潮紅,盜汗或自汗,食欲不振等,服“生脈飲口服液”,每次5~10毫升,每日2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