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的市場經濟暫時還離不開個體經濟的支持,然而種種跡象表明,個體戶已經走向了消失的邊緣。平均每年減少87萬戶隻是一個數字,更可怕的是個體戶的銳減引起了國人價值觀念的倒退。個體戶的銳減,導致現在的年輕人對市場的渴望與向往已經蕩然無存。從二十年前的“下海熱”到現在的“考公務員熱”便是一個危險的信號。
是什麼原因讓“個體戶”麵臨困境?
造成近十年來個體戶銳減的原因是多方麵的。
首先,個體戶注冊難。常常麵臨生產工具被沒收的危險,不得不與城管隊搞遊擊戰。最主要的原因是這些個體戶沒有注冊,在很多國家,擦皮鞋、賣烤紅薯、修自行車根本就不需要注冊,而在我國,不注冊就意味著無法正常經營,隨時麵臨著被驅逐、被沒收產生工具的危險。而注冊除了要支付大筆的費用之後,還必需麵臨繁瑣的審批程序。美國哈佛大學、耶魯大學和世界銀行的學者曾對85個國家和地區的創業環境做過係統調查,結果表明,我國從注冊一家公司到開業平均需經天數達到111天,而環境較好的國家隻需要2天。
其次,繁重的個體工商管理費也讓個體戶不堪重負。據全國工商聯相關調查顯示,某些地方個體和私營企業需繳納的費用,包括衛生費、勞動用工年檢費、土地發放費、耕地占補開發費、出外經營手續費、工商年鑒公告費、造地專項基金、發票結報費、市政押金、電腦票據工本費、土地設施管理費、房產抵押管理費等各項政府征收稅費和基金多達375種。而這還不包括各種攤派、讚助、協會收費、有償宣傳費、部門下達的報紙雜誌費和非生產性招待費用。近年來,隨著農業特產稅等各種農業稅的取消,取消個體工商戶管理費製度的呼聲不斷。但大多數地方雷聲大而雨點小,真正付諸行動的隻有北京、天津等個別大城市。一些工商行政管理機關出現了“為收費而養人、為養人而收費”的現象。有專家甚至認為在我國,是最弱勢的市場主體養活了政府的綜合監管執法部門。
第三,個體經濟市場管理不規範。李女士所說的同樣一件衣服在大商場裏賣400元,在夜市上卻賣70元都困難這種情況在很多地方都存在。究其原因,無非是夜市管理不規範,假貨多。使得人們在夜市買衣服的時候即使遇到真貨也不敢相信,一再壓低價格。而夜市上的個體戶為了降低成本,一再通過地下渠道進一些價格低廉的劣質商品,一些地下生產商為了滿足個體戶的這種需要,專門生產一些劣質價低的商品,同行之間的這種不正當競爭,也使個體經濟陷入了一種惡性循環。
以上原因讓個體經濟逐漸進入了一種死胡同,甚至走向消失的邊緣。令人欣慰的是,一些新法規的出台讓人們看到了個體經濟重新崛起的希望。
新法規下的複蘇希望
2007年10月01日剛剛通過的《物權法》以及明年1月1日即將施行的《就業促進法》讓人們看到了個體經濟重新複蘇的希望。《物權法》體現了私人財產權的神聖,體現了一種平等保護的原則。不論是窮人還是富人,隻要是合法取得的財產都受《物權法》的保護。富人的工廠別墅需要保護,窮人的舊三輪車同樣也不容侵犯,《物權法》針對曆史和現實中嚴重侵犯公民私有財產的違法行為,創設了各種法律對策。如對所謂“黑出租”不能沒收汽車、摩托車;對流動攤販,不能毀損、沒收其商品和工具;沒有搜查證就不能強行進入居民房屋,徹底終結進行“抄家”的可能性,切實保障了公民的人身安全、財產安全和生活安寧,也讓個體戶的私有財產有了法律保障。
根據《就業促進法》草案的精神,2007年全國“兩會”前夕,上海、重慶兩市,先後實施“不再一律封殺馬路攤點”和“有序開放馬路攤點”的舉措。上海、重慶、南京、鄭州、石家莊……一份份路邊攤解禁的地方性文件,引發了一場涉及數百萬人口謀生方式及管理方式的大變革。一場牽涉到數百萬城市邊緣群體生計的變革,即將到來。
這一切都表明,個體戶的困境正逐漸地引起了國家的重視,個體經濟也將會在我國的社會主度現代化建設中繼續發揮它應有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