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國人在中國的生存現狀調查(2 / 3)

在法國裏昂一所大學研究生畢業後,Estelle在《費加羅報》作了3年我,因為厭煩了繁忙而快節奏的工作,正躊躇是否轉行時,正好有位朋友剛從中國旅遊回來,跟她大談特談中國優美的自然風光和偉大的曆史遺跡,Estelle兒時的記憶又重新鮮活起來,她收拾行囊來到中國。起初,隻是打算來旅遊,到了青島後竟然愛上了這座城市,托人把旅遊簽證換成工作簽證,辦了就業證和居留證,開始了她在中國的教師生活,開明的父母雖然想念在遠方的女兒,仍然很尊重她的決定。

“有人說中國是亞洲的法國,法國是歐洲的中國,就是說這兩個國家有許多相似之處。但是,東方的文明又不同於西方,遊走於其中,我有時候會覺得眩暈,每天,我都會有新的發現,這種感覺很好。同時,我喜歡讓更多的人了解法語,會說法語,我也很願意跟中國的學生交朋友,他們很活躍,跟他們在一起,我感覺很年輕。在課餘時間我們組織很多活動,看法國電影,表演話劇,當然我們也開party,非常熱鬧。”Estelle說起她在青島的生活,就十分開心,“我的月工資有將近10000塊,雖然沒有我在法國時掙的多,但青島消費低,我可以過的很富足。在陽光百貨,我可以買到很多自己在國內時熟悉的品牌,沒有什麼不適應,而且青島的海太美了!如果有可能,我希望能在青島安家。”

采訪過程中,我發現並不是每個外國人都過得很愜意,有些人為了生計同時打好幾份工。美國女孩Vera就是其中之一,她本來是來中國旅遊,後來決定在青島常住,為了房租和日常生活開支,她不但在西餐廳作服務生,還兼職帶家教,由於她沒有學位證書,又不會說漢語,隻能說英語,所以選擇範圍很小,錢還是要計算著花。

外國人緣何青睞青島?

對於韓國人和日本人來說,相近的氣候環境,便利的交通,以及青島政府積極的招商引資都吸引了大批的韓日企業來青島投資,進而帶來一批在青島常住的韓國人和日本人。

日本、韓國在1998年亞洲金融危機後,經濟發展疲軟,而隔海相望的青島在此時推出了一係列的優惠政策,吸引日韓企業投資辦廠。青島積極優化開發區、城陽區、南村工業園等地的投資環境,提供減稅政策,為日韓企業在青島更好地發展搭建了堅實的平台。在行政部門的設置上,專門配有至少一條韓語專線直通市政府有關部門,部分醫院還推出韓式服務;現在青島辦有一份韓語報紙,一套韓語電視節目。青島政府不但為日韓企業提供優惠政策,同時也給其常住居民提供了便捷的生活,比如,籌辦日本文化周、韓國文化周,大力協助其成立韓國人、日本人學校,給他們提供母國文化滋養。

其次,據經濟學家謝國忠的觀點,韓國人大規模移居青島,可以稱為“生活成本套利”。所謂“生活成本套利”,是指發達國家的生活成本高,如果相對欠發達的國家工作機會很充裕,住在高成本地方的居民就會想移民到低成本的地方。具體來說,假如現有一套處於城市CBD(中央商務區)區域的80平米的房子,在首爾可能值280萬元,在青島就是180萬元或許更少。選擇在青島買房子就比在首爾便宜100萬元,而這剩下的100萬元你完全可以用於其他消費。對於韓國人來說,青島就業機會比國內多,物價比國內便宜,環境相宜,離韓國又很近,隨時可以往返,他還有什麼猶豫的?

青島對歐美人的吸引力也越來越大。青島政府巧妙利用本市的德式、歐式建築文化,以及別有風情的海濱城市風光,大力發展旅遊業;同時通過承辦多種多樣的文化節、國際比賽而使青島在歐美國家的知名度日益提高,例如,國際帆船賽、國際啤酒節、海洋節等等。許多歐美人慕名來到這座近代曆史上知名的海濱城市,更有一些德國人來青島搜尋自己熟悉的建築和曆史,這其中的一些人就像Estelle一樣,被深深地吸引並最終決定留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