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校園“校漂族”生活揭秘(2 / 2)

“在職場裏拚得累了,想回到校園裏清淨清淨,我現在得破釜沉舟了,工作辭掉了,和外界也失去了聯係,心甘情願漂在校園裏。”李賞談到,他在大報社做了五年我。

在西南某政法院校的周圍,形成了一個考研村,當地的居民可以為考研者提供吃住,考研者可以在校園裏學習,也可以在租住的房子裏學習。有一些年齡大的考生帶著自己的小孩子複習功課。

“我漂在這裏已經兩年的時間了,辭去了鄉村中學的教師,無論如何一定要考上研究生。”三十歲的劉文講到。

“鄉村教師改變命運的機會就在於考研,在這裏漂著,一定要漂得值得。”這是一位女教師的話,她離異,三十歲出頭,帶著小孩子,她成為另類中的另類。

畢業就開始創業成為漂族財富者

隨著就業壓力的增大和素質教育的推進,社會和學校鼓勵大學生創業,一部分創業意識比較強的大學生看準了校園這塊市場,憑借自己的專業優勢或人脈優勢,樹起自己的旗子,獨立門戶,辦公司,開小店。這種漂在學校周圍的生活,給予了他們自己當老板的成就。

亞田就屬於此類人物。在讀書期間,他和幾位朋友創立了一個小餐館,看到學校裏還沒有送飯上門的服務,他們大膽地雇了幾位員工,以最快的速度送飯上門。此舉博得了大家的喜歡,畢業的時候,小餐館已經初見收益,短短兩年的時間裏,它已經成為學校附近小有名氣的餐館了。

據觀察了解,校漂族中有一部分學生選擇了在學校周圍開設各種各樣的商店,如特色的餐飲、電子產品、書吧、外貿服裝、裝飾品、服務業、娛樂業等,從小本經營開始,他們開始了自己的創業之路。他們在學校周圍開店,是因為在學校有比較多的人脈關係和熟悉的環境。

當然,校漂創業隊伍中,也有失敗者,因為沒有找準學生的消費胃口,或者經營管理不得當,小店無法生存下去。

“我覺得畢業後在校園裏創業也是一種鍛煉,等積累了足夠多的經驗,有一定的資本,我會在社會上擴大規模。”攝影專業的校園創業者講到。

“賺學生的錢,就是薄利多銷,隻要你有足夠的耐心,講誠信,又愛和學生交朋友,可以保證這些衣服賣得快。”王左談到自己的體會,她畢業後在學校旁開了一個衣店。

“我覺得自己創業很鍛煉能力,比如管理和交際,等我有一定的物質積累後,我會去公司裏做事,長期這樣在學校周圍也不是辦法。現在有幾個公司聽說我個人經營一個酒吧,才畢業半年,想聘我去做人力資源管理。”趙剛聽起來自信十足。

“隻要經營得當,不做違法的事情,學校還是支持這些學生畢業後在校園裏或者校園周圍創業的。”S大的黨委辦老師講到。

“這樣漂在學校,可能開始的時間裏還是比較有興趣的,因為環境熟悉,創業的激情,但是一定要有一個更長遠的打算才是更好。”S大的就業指導中心老師這樣提示到。

各種類型的校漂族,反映了不同的價值取向。但校漂族形成的一個重要客觀原因是就業壓力的增大。如果說漂著是一份人生的磨練,是大學生活的延續,一定要讓這份經曆更有意義,讓“漂”成為一種值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