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 道
成化時人。
關山月
漢家歸戰馬,明月愁關山。鳥啼玉門夜,魂遊青海寒。少婦此相思,青鏡凋朱顏。征衣空搗月,猶自寄胡天。
送孟繼之歸梁州
尊酒金門客,南征古道平。雲連神女廟,山繞夜郎城。越嶲開荒服,滇池隱旆旌。相思日千裏,腸斷夜猿聲。
秋日與李獻吉崔元朗遊焦山待月
京口焦山寺,陰森似峴邱。江濤衝石碧①,雲氣拂仙樓。共翠藤蘿合,還丹日月浮。古銘題瘞鶴,滄海笑乘虯。仿佛三生夢,追陪二雋遊。鍾催甘露晚,笛送廣陵秋。久作荊吳客,還同李郭舟。夜珠驚皓魄,漁父問元洲。倚桂堪招隱,銜杯解釋愁。題名年最少,何以繼風流。
校記:
①“碧”,似當作“壁”。
《柘塘脞錄》:魯先生從李崆峒學詩,氣格高古,融練渾成,卓然自成。一子,性慷慨好義。嚐聞玄陽山人王逢年渡淮,困於逆旅,徒步往追之,資之以歸。又刻其詩曰《海岱集》。其曠逸如此。
高永祉
字介夫。
贈戍邊人
功名當自致,莫歎故鄉違。孤劍一身去,千山一馬飛。北風沙上轉,南雁雨中歸。知道臨邊日,春深未換衣。
答京國故人書
上書知不報,旅食又經春。囊已千金盡,身惟一劍親。白雲天氣遠,芳草路邊新。切莫悲留滯,終當召買臣。
春日軍山尋燕真人煉丹處
海門中斷□崔嵬,故老相傳有石台。白日飛仙人已去,青春為客我還來。楚江風急寒潮上,吳岫煙消暮雨開。莫漫登舟誇作賦,千年陳跡總莓苔。
送人之南海
一片離心似水流,送君直到古交州。炎山帶雨孤城暮,漲海連雲萬裏秋。過嶺已增遷客怨,望鄉仍結旅人愁。天南地北知何處,落日江邊空倚樓。
重集錢大園
勝覽臨芳甸,良遊屬令辰。花開千樹滿,柳變幾枝新。煙外聞啼鳥,波中見躍鱗。風光如媚客,景物似留人。酒正迎杯數,歌工進曲頻。因知今歲賞,不減故園春。
吳山夫雲:右魯、高二人無考,新舊《府誌》皆失載。朱錫鬯《明詩綜》載魯道詩一首,但雲淮安人,而字號世次皆無。張太史新纂《山陽誌》載二人詩共七首,雲見《列朝詩選》,稱為魯詩人,今所傳《列朝詩集》竟無二人名氏。豈張太史所據別一《列朝詩選》耶?二人詩品高淡,迥出洪、永以來諸鄉先生之上,雖姓名僅存,而事實不著,知之者尠矣。魯與李獻吉同時,而自稱為年最少,則亦正、嘉間人也。吾鄉先正不以標榜結納為事,故詩文之流傳入選者極少,此二人詩既見錄於諸家,則其篇什之流布者在當日必廣,惜乎今日不可複睹已。
李 元
字貞夫,號春山,正德戊辰科進士,官禦史,陞山西布政司左參政,著有《文會堂集》。
觀達摩影石
此身已為幻,石上胡有影?我問影石名,曉度翠微頂。摩挲影石邊,自笑心自領。想緣好事者,奇技從此騁。問影影不知,問石石不省。長歌下山去,白雲滿孤嶺。在昔召公祠,國人愛棠樹,於今樹已空,時複吹清風。
贈孝子淩鏜
割兒肉,捄兒親,一念之烈不顧身。身且不顧,名何足珍。明有日月,幽有鬼神,羹一入口囘陽春。嗟嗟孝子一點血,金刀萬古常如新。
晚宜堂
簿書忙白晝,堂與晚相宜。動息鴉歸樹,忘機鶴聼詩。竹深煙欲暝,花滿照疑遲。餘景堪延佇,庭空月到時。
登黃鶴樓
黃鶴仙人去,清風使節來。百年此高會,一笑且銜杯。山色天開畫,江聲地走雷。登臨真無盡,燈火尚遲囘。
春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