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25日下午四點,孫中山按原計劃來到哈同花園,同上海各界人士會麵。身為滬軍團長的蔣介石戎裝配槍,搶上一步打開了汽車門。孫中山先生向大家招手致意,他的身後,跟著一位文靜的女秘書(尹銳誌),而女秘書的身後則跟著一個侍女打扮的“小姑娘”(尹維俊)。宴會結束後,眾人走進一個大廳,觀看演出。孫中山與陳其美並肩坐在前排;尹銳誌就坐在孫中山身後的座位上;尹維俊則到處走動,與人交談。陳其美環顧四周,見預先布置下的警衛人員均已進入崗位,注視著自己的警戒範圍,緊張的心情也就鬆弛了下來。
演出進入高潮時,台上的一名武打演員展示了一個高難度的動作,引得全場喝彩。就在此時,尹銳誌突然拔出手槍,將舞台上的兩盞大吊燈擊滅。這時就見尹維俊飛身躥上舞台,雙手抖動分別發出一枚暗器,擊中了那名武戲演員的雙眼,輕鬆地擒住了那個武打演員--他正是企圖行刺孫中山的殺手!孫中山得以躲過一劫。
事後陳其美問尹銳誌:“你既然發現了武打演員是刺客,為何不將其擊斃,反而打滅了舞台上兩盞大吊燈?黑暗之中刺客是最容易渾水摸魚的。”尹銳誌答道:“戲一開場,我就發現武打的演員有問題,因為演員的行規是不向台下看觀眾,隻專心演自己的戲,偷眼看觀眾不但會破壞舞台上人物形象,還容易造成演員‘眩場’。可是這個武生頻頻向台下偷眼窺望,當戲進入高潮時就沒有這種現象了,而且在武打的做功上特別賣力,借以吸引各方麵的注意力,我就知道這個刺客要動手了。若出槍把他擊斃,怕其他刺客借混亂之際下手,所以打滅了舞台上的吊燈,舞台上光線很亮,刺客的瞳孔一定擴得很大,燈滅之後光線驟黑,刺客的眼睛在這一刹那間什麼都瞧不見,極易被擒。其他刺客在燈滅之後覺得事出突然,也就不敢輕易動手。你布置的警衛人員,在槍響燈滅之時,一定會出槍準備射擊,這些人一暴露身份,即便是會場之上還有其他刺客,也會被震懾,來個三十六計走為上。”由此可見尹銳誌心思之縝密。
幾天以後,孫中山再遇險情,又是保鏢“姐妹花”出手相救。
1912年1月1日上午,孫中山乘坐火車,從上海出發趕赴南京,並於當天晚上十點舉行臨時總統就職典禮。第二天下午,他帶著一名文職秘書,走出總統府,沿街體察南京民情。其間,尹氏姐妹混在不遠處的人群中,嚴密觀察周圍的動靜。在夫子廟內,孫中山看到,象征共和的五色旗已經取代封建王朝的龍旗。觸景生情的他,站在一張椅子上,開始進行他出任臨時大總統後的首次演講,呼籲廢除封建等級、禮節和稱謂,傳播“國民是主人、官吏是公仆”的觀念。孫中山侃侃而談,市民們則奔走相告。很快,街頭的人流向夫子廟擁去。
此時,危險再次逼近了孫中山。在奔向夫子廟的人群中,藏有三名來自廣東的刺客。他們是清廷江南提督張勳逃離南京時留下的散兵遊勇。聽說孫中山正在街頭發表演講,他們當即決定展開刺殺行動。他們相信,若能成功行刺孫中山,清廷一定會對他們論功行賞。此三人中,官階最高的“哨官”(相當於連長)帶著一支左輪手槍;“棚長”(相當於排長)帶有一支狀元梅花筆(一種鋒利的兵器);“驍勇”(普通士兵)的綁腿中插著匕首。他們以為南京街頭的人聽不懂粵語,便肆無忌憚地商量好了分工:“驍勇”負責行刺,其餘二人負責掩護。但他們沒料到,懂粵語的尹氏姐妹不僅早已盯上了他們,還將他們的話聽得一清二楚。
姐妹倆互相遞了個眼色,很默契地完成了分工。尹銳誌負責對付“哨官”和“棚長”,尹維俊盯住“驍勇”。“驍勇”離開同伴後,尹銳誌立即走到兩名刺客麵前,雙手齊出,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奪下二人的手槍和狀元梅花筆。跟蹤“驍勇”的尹維俊則發現,對手似乎有些功夫,便決定智取。她乘“驍勇”不備,將其絆倒在地,並眼疾手快地抽走了他身上的匕首。不一會兒,“驍勇”擠到了孫中山的身邊,伸手去摸綁腿,卻發現匕首已不翼而飛。他嚇得掉頭就跑,哪裏還顧得上動手!
臨時政府陸軍部長黃興得知此事後,高興地稱讚尹氏姐妹為“革命女俠,民國功臣”。民國建立以後,尹銳誌、尹維俊姐妹兩人均被南京臨時政府委任為總統府顧問。
民國二年(1913年),尹銳誌、尹維俊姐妹去北京探親,袁世凱企圖籠絡收買她們,但被她們拒絕了。妹妹尹維俊1914年與浙江同鄉、興複會同誌裘紹結婚。天不假年,尹維俊於1919年7月16日在汕頭病逝。其丈夫裘紹曾任原閩浙軍副司令。姐姐尹銳誌1916年與同鄉、光複會會員周亞衛結婚,次年,周亞衛被選送入日本陸軍大學學習,尹銳誌同往。兩年後回國,定居北京,此後長時間不參與政治活動。抗戰期間,尹銳誌在重慶先後擔任婦女工作隊副隊長、抗日軍工烈屬工廠廠長,積極參與抗日救亡活動。抗戰勝利後,尹銳誌與周亞衛、童杭時等在重慶重建光複會,自任會長。1948年1月10日,尹銳誌卒於重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