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中國森林的地帶性分布(1 / 3)

森林的形成,同當地及其周圍自然條件的長期作用有著密切的關係。中國地域廣大,自北而南分屬於寒溫帶、溫帶、暖溫帶、亞熱帶、熱帶五大氣候帶。氣溫由北而南逐漸升高;降水量則由南往北遞減。高山、高原、丘陵,盆地等都有大麵積分布,這種錯綜複雜的自然條件,對中國森林的形成和分布起著製約的作用。

在上述氣候帶及各種不同地形的長期作用下,中國各地區森林的分布很不相同,具有明顯的地帶性。從水平地帶分布來看,由北到南,有寒溫帶針葉林、溫帶針葉與落葉闊葉混交林、暖溫帶落葉闊葉林、亞熱帶常綠闊葉林、熱帶季雨林和雨林。

從垂直分布來看,在緯度越低,氣溫越高,海拔越高,氣溫越低的氣候規律作用下,上述各水平地帶的森林類型,都在緯度較低的水平地帶內按垂直帶譜出現,而且是緯度越高,在垂直帶內出現的下限則越低。例如,東北的小興安嶺和長白山,水平位置都屬於溫帶,典型的地帶性森林為溫帶針葉(以紅鬆為代表)與落葉闊葉混交林。但在本地帶山地的上部廣泛分布有以落葉鬆和雲杉、冷杉為代表的寒溫帶針葉林。小興安嶺在長白山以北,緯度較長白山高,落葉鬆林分布的下限為海拔700米,在長白山下限則為1100米。又如,秦嶺山地屬於暖溫帶向亞熱帶過渡的地帶,南坡海拔1200米以下為北亞熱帶森林和含有亞熱帶成分的森林。在此以上和北坡的下部,則分布有暖溫帶落葉闊葉林和暖溫帶地區廣泛分布的油鬆、華山鬆、鐵杉等溫帶針葉林。而在秦嶺山地的上部也分布有以落葉鬆、雲杉、冷杉為主的寒溫帶針葉林,直至森林分布的上限。再如,西南高山峽穀地區的高山和台灣山地北部,其水平位置屬於亞熱帶,典型的地帶性森林是以常綠闊葉林為特征的亞熱帶森林。但是,由於緯度低、山體高。因而又分布著屬於北方地區各水平地帶的森林:下中部為常綠闊葉林和常綠闊葉-落葉闊葉混交林;在海拔2000米以上為暖溫帶與溫帶針葉林;3000米以上為寒溫帶針葉林,雲南西雙版納,海南島和台灣山地南部,下部是雨林、季雨林,上部則為其他熱帶森林和亞熱帶森林。台灣因山體高,再往上還分布有喜溫涼的針葉林和寒溫帶針葉林。

中國森林的分布情況雖然錯綜複雜,但都具有明顯的規律性。以下我們按水平地帶森林的分布狀況加以介紹。

(一)寒溫帶針葉林

按水平地帶分布的寒溫帶針葉林,僅限於中國東北地區的最北端,其範圍包括黑龍江以南,洮兒河以北,呼倫貝爾草原和額爾古納河以東,小興安嶺和鬆嫩平原以西的地區。總麵積為2755萬公頃,約占全國總土地麵積的2.9%。本地帶內森林麵積為1466萬多公頃,森林覆蓋率為53.6%,森林總蓄積量為13.7億立方米。

從自然條件上看,本地帶以山地為主,由大興安嶺及其支脈伊勒呼裏山組成,平均海拔高1000米,山體渾圓,東陡西緩。山間有寬闊的平坦穀地,河流密布。氣候寒冷潮濕,冬季漫長而嚴寒,夏季短促而,涼爽。年平均氣溫僅-4~-6℃,年降水量400~500毫米。本區牙克石以北有永凍層分布,一般厚度2~5米,形成大片沼澤、窪地。土壤以棕色針葉林土和暗棕色森林土為主,以及灰色森林土、黑土、黑鈣土,非地帶性土壤有草甸土、沼澤土和沙土等。

本地帶森林植被係西伯利亞寒溫性針葉林向南延伸部分。森林樹種以耐寒冷的興安落葉鬆占優勢,往往形成坡連嶺接、波浪起伏的大麵積純林,其次為樟子鬆。興安落葉鬆的伴生樹種為白樺、黑樺、山楊、蒙古櫟等。在海拔1200米以上常見偃鬆灌叢。林下灌木主要有杜鵑、杜香、越桔、岩高蘭;草本植物有少量苔草、紅花鹿蹄草等。

本地帶東南邊緣為闊葉林帶,以蒙古櫟、黑樺占優勢。林下灌木有胡枝子、繡線菊。林緣低地主要是大黃柳、小葉樟等樹種。本地帶西側無連續的闊葉林區。樹種以白樺、山楊闊葉林為主,呈島狀分布。在大興安嶺西坡森林草原的沙地上斷續分布著樟子鬆疏林。本地帶內其他地區均屬闊葉混交林過渡帶,落葉鬆、白樺、蒙古櫟相間混生。

本地帶牙克石-加格達奇一線以北,興安落葉鬆成水平帶分布,可以從河穀海拔300米一直到山脊;往南則成垂直帶分布,一般從海拔700~800米起,分布到1300米以上,越往南,它的分布越高。以蒙古櫟、白樺、山楊為主的溫帶針闊葉混交林,北部分布於海拔300~600米;南部分布於600~1000米。蒙古櫟對生境條件適應範圍比較廣,除多年連續凍土區外,各地都能生長成林。

興安落葉鬆林破壞後,往往首先長起以白樺、山楊,黑樺等樹種為主的闊葉林。目前,本地帶這類林子約占林地總麵積的25%,其中以白樺林為最多,常形成純林或以它為優勢的混交林。

(二)溫帶針葉與落葉闊葉混交林

這一地帶為中國現有森林中唯一有紅鬆林分布的地帶,其範圍東北起自黑龍江,西南至遼東半島,東與俄羅斯、朝鮮的同地帶為鄰,西為鬆遼平原,呈東北一西南走向。

這一地帶有小興安嶺和長白山兩大林區,現有森林麵積約為2000萬公頃。森林覆蓋率為44.3%,森林總蓄積量為17.5億立方米。

小興安嶺山勢低緩,海拔一般不超過1000米,長白山林區一般海拔為800~1000米,其中,長白山主峰為1420米,因受季風的影響較大,本地帶年平均氣溫已在0℃以上,南部地區可達6℃。全地帶年降水量500~900毫米,自東南向西北遞減。本地帶的山地土壤主要為高山草甸土、亞高山草甸森林土、山地棕色森林土和山地灰棕壤土等。

小興安嶺林區的森林,是以紅鬆為主的溫帶針闊混交林,植物種類較為複雜,組成樹種比較豐富。在大喬木樹種中,針葉樹有紅鬆、冷杉、雲杉、落葉鬆等;闊葉樹有紫椴、楓樺、水曲柳、黃波羅、胡桃楸、春榆、色木、蒙古櫟、白樺、山楊等。林下灌木有珍貴的藥用植物刺五加,還有暴馬子、毛榛子、溲疏、山梅花等。藤本植物有營養價值很高的狗棗子、山葡萄及重要的藥用植物北五味子等。

在小興安嶺北坡,因氣候接近寒溫帶,故有以興安落葉鬆為主的寒溫性樹種分布。在局部地段興安落葉鬆和以紅鬆為主的針闊混交林相間分布。在黑龍江流域的沙質土壤階地上,還有少量呈團塊狀的樟子鬆林分布。

以紅鬆樹種為主的針闊混交林破壞後,在坡麓或山腰緩坡,往往演變為次生落葉闊葉林,組成樹種較複雜,主要樹種有蒙古櫟、黑樺、白樺、紫椴、黃波羅、水曲柳、色木、胡桃楸、山楊等。在林區外緣的低山丘陵或台地上,則形成以山楊、白樺、蒙古櫟、大果榆、色木為主的次生林。在山間低窪穀地形成“黃花鬆甸子”。樹種為長白落葉鬆(俗稱黃花鬆)及白樺等。

本地帶內的長白山林區植物種類繁多,僅維管束植物就有1900多種。常見的木本植物有150餘種。森林是以紅鬆為優勢的針闊葉混交林,林分層次也比較複雜,有較發達的喬木層,下木層、草本層;蘚苔層發育微弱,紅鬆林的主要混生、伴生樹種,在排水條件較差的紅鬆林中,混生樹種以雲杉、冷杉為主。山坡下部濕潤地段,則為春榆、黃波羅、水曲柳、胡桃楸及大青楊等闊葉樹種。緩坡和斜坡的伴生樹種則為椴樹、楓樺、色木、青岡櫟;在幹燥的斜坡上有蒙古櫟、遼東櫟、檞櫟等。

本區紅鬆闊葉混交林類型有:北部完達山、張廣才嶺、老爺嶺一帶為紅鬆、紫椴、楓樺針闊混交林;南部山地為紅鬆、千斤榆為特征的針闊混交林,針葉樹還有紫杉、赤鬆和朝鮮崖柏。伴生的闊葉樹種,除有北部的樹種外,還有花楷槭,青楷槭、刺楸等。

長白山中部地帶具有明顯的森林垂直分布帶譜:海拔1800~2000米之間為嶽樺林帶,混生有少量長白落葉鬆;1100~1800米之間為暗針葉林,以雲杉、冷杉占優勢,有蘚苔嶽樺、雲杉、冷杉林、蘚苔紅鬆、雲杉、冷杉林等;1100米以下的玄武岩台地上則為闊葉-紅鬆林。主要林型有灌木-闊葉紅鬆林;蕨類-雲冷杉紅鬆林、陡坡紅鬆純林等。此外,還有非地帶性的長白赤鬆林,長白落葉鬆林。

林下灌木層主要有耐蔭性的毛榛、槭屬,忍冬等;藤本植物有山葡萄、北五味子等;草本植物較多,主要有苔草等。

本林區森林破壞後,形成各種林型的次生林,最普遍的是萌生的蒙古櫟林或由山楊、白樺等陽性先鋒樹種所形成的次生林。

(三)暖溫帶落葉闊葉林

本地帶的森林,由於長時期遭受人為的破壞,現在是大片森林少、林相較差和質量較低的一個地帶。其範圍為東起遼兩山地、遼東半島和膠東半島山地丘陵,西到青海東部,北界長城,南到秦嶺和淮河以北山地丘陵。

本地帶的東南部以低平原為主,西部以黃土高原丘陵為主,中部、北部以山地為主,重要山脈為燕山、太行山,伏牛山、秦嶺以及沂蒙山、呂梁山、子午嶺、六盤山等。山地海拔一般為1000~2000米,少數高峰近3000米。氣候具有明顯的大陸性,夏秋炎熱多雨,冬季寒冷幹燥,年平均氣溫為4~14℃,年降水量400~900毫米,森林土壤一般為山地棕壤和栗鈣土、灰鈣土等,個別地方有沼澤土、高山草甸土和亞高山草甸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