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合作為中國出版“走出去”打開通道
各位來賓,下午好!
很高興出席今天的新書發布儀式,對施普林格出版集團和浙江大學出版社的成功合作表示祝賀。
浙江大學出版社是實力雄厚的出版社,特別是在國際合作和推廣中國文化方麵走在了前麵,施普林格出版集團在與中國出版機構的合作上,在幫助中國圖書走向世界方麵受到了中國出版界的廣泛歡迎。
中國的曆史悠久,有5000多年,而開放的時間很短,隻有30年,因此外國對中國的了解遠比中國了解外國要少得多。今年,中國將隆重紀念改革開放30年,中國正是在不斷的開放中,在認識世界的同時,嚐試著讓世界了解中國,中國圖書在讓世界了解中國中扮演了重要角色。中國圖書不斷地被翻譯成各種文字在全世界傳播,正是通過閱讀這些圖書,外國讀者了解了中國的過去、現在和未來。為此,我們從2005年起,開始實施“中國圖書對外推廣計劃”,資助翻譯出版中國圖書,到目前為止,已執行項目600多項,有27個國家的108家出版機構以16種文版的圖書出版發行,協議金額超過3000萬元。我們還邀請了諸位國外出版機構的CEO成為“推廣計劃”的顧問,施普林格的總裁Derk Haank也是我們的顧問。
中國圖書在走向世界時,需要好的合作夥伴,需要合作夥伴的支持和幫助,我們國務院新聞辦公室非常歡迎和鼓勵這樣的合作,希望中國能有更多的浙大出版社,國外能有更多的施普林格出版集團。也希望浙大出版社與施普林格出版集團繼續合作並獲得更大的成功。
謝謝大家!
(在《中國科技進展》新書發布會上的致辭,2008年4月17日)
§§§17、高科技引領中國圖書融入世界
中國是一個曆史悠久的文明古國,是四大發明的故鄉。四大發明是古時的高科技,它推動了全球的發展,至今仍然造福於世界。其中的印刷術奠定了圖書出版業的基礎,澤及萬世,至今仍有層出不窮的新技術之花在這個領域中綻放,例如眾所周知的漢字激光照排係統,其創始人王選院士和他所領導的科研集體研製出的漢字激光照排係統,為中文的圖書、報刊出版全過程的計算機化奠定了基礎,被譽為“漢字印刷技術的第二次革命”,引發了中國報業和印刷出版業“告別鉛與火,邁入光與電”的技術革命,徹底改造了中國沿用了上百年的鉛字印刷技術。之後,他又相繼提出並領導研製了大屏幕中文報紙編排係統、彩色中文激光照排係統、遠程傳版技術和新聞采編流程管理係統等。這些成果在國內外得到迅速的推廣應用,使中國照排及印刷技術和應用水平處於世界前列。
恩格斯說過,“社會一旦有技術上的需要,則這種需要就會比十所大學更能把科學推向前進”。這種需求和技術現實的巨大反差是促進重大創新的原動力。在人類曆史上,電報、電話、無線電、電視的發明影響了很多人,但是人類曆史上還沒有一項技術像I那樣,在這麼短的時間內影響如此多的人。我們以5000萬用戶為基準,達到這個用戶數字的,電話用了55年,廣播用了38年,電視用了13年,而I隻用了三年就超過了5000萬用戶,總共不到八年就達到3億用戶。目前,僅中國的網民就已經超過1億人。
現代科學技術已越來越廣泛地滲透到文化領域,文化產品和文化服務的科技含量也越來越高。新的高科技的文化娛樂方式不斷創生。同時,文化也全麵滲透到高科技產品之中。一切高科技產品歸根結底都是為人服務的,高科技產品也隻有最終依賴人們對文化服務的越來越廣泛全麵的需要而獲得日益廣闊的市場。那麼,高科技與圖書出版業是如何相互影響和推進的呢?今年在全球熱映的美國懸疑影片《達.芬奇密碼》吸引無數人走進電影院,那些津津樂道於對比書籍和電影異同的觀眾,一定會發現一個有趣的不同:書中的男主角羅伯特.蘭登是專程跑到一所大學圖書館搜索信息,而在電影中則是向公共汽車上的男孩借了一部能上網的手機,就達到了目的。
這個小小的例子很有代表性,今天的人們在閱讀方式上麵臨著更多的選擇——互聯網、手機、PDA、PC,人們可以免去奔波圖書館、資料室的辛勞,隨時隨地手指一動,所需要的相關資料立刻悉數呈現眼前。特別是在不久的將來,當閱讀器通過技術的努力最終跨越紙書這道檻之後,人們隻需把所要看的、厚厚的圖書下載到小巧的閱讀器上,便可以隨時隨地感受數字閱讀的方便和魅力。今年4月發布的“第四次全國國民閱讀調查”,顯示了互聯網帶來的讀者閱讀方式正在快速轉型。調查指出,近年來我國國民網上閱讀率正在迅速增長,上網閱讀率從1年的3.7%增加到2003年的18.3%,再到2005年的27.8%,七年間增長了7.5倍,每年平均增長率為107%。可以想象,在那些高科技比較發達的國家,這些數字隻會有增無減。當然,發生在圖書出版界的高科技現象有很多,在此不一一列舉。我想說的是,在新的大潮來臨之際,落後一步或幾步就會失掉很多機會,因此,我們要對高科技在圖書出版業的滲透和影響保持高度敏感,並能跟得上時代前進的步伐。
在這地球村時代,中國正在為科技創新和成為創新型國家努力,中國的出版業也在不斷發展著。隨著中國現代化進程的加快,人們的物質需求得到較大滿足,社會物質財富迅速增長,文化需求也隨之增長。按照國際標準,人均GDP達到1000美元時,以文化產業為核心的第三產業,在經濟結構上的比重應該達到40%;GDP達到3000美元時,第三產業應該占到55%。而我國目前的第三產業產值隻占GDP的33%左右,如按照近三年我國第三產業的平均速度增長,到2020年,我國的人均GDP達到3000美元時,第三產業的比重將達到42%左右,仍低於標準值13個百分點,這充分說明第三產業尤其是文化產業有著很大的上升空間,前景十分廣闊。再提供一個有意義的數字,由於中國人均紙張消耗量隻有美國的1/200,所以今後幾年內紙質出版還將呈上升趨勢,但專家預測,網絡出版的增長速度將會更快。由於現代數字技術、網絡技術的發展,使各種媒體間的界限越來越模糊,不同的出版媒體正在走向融合。出版產業已成為現代文化產業,特別是信息產業的核心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