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動法則】
你也可以利用借來的錢成就事業。
118.有準備的人走得更遠
張邁畢業那年正趕上就業形勢相當嚴峻,張邁在一年間參加了大大小小各種人才交流會幾十個,但聽到的都是“這個專業不要”、“收滿了”等五花八門的拒絕理由,四處碰壁。
眼看就到了畢業留京的時間期限,這是最後一次大型的招聘會了:來招聘的用人單位挺少的,大家都在一家一家地搜尋,哪怕是有一線希望也毫不猶豫地投上簡曆。張邁把目標對準了一家出版社。但兩位工作人員很明白地告訴他,簡曆他們已經收了一大摞,而且多名是來自全國名校的優秀學子,已經給他們留下了良好深刻的印象——張邁的機會很渺茫了!但他沒有因此而放棄一切,而是自信地介紹自己四年來學習、工作、文體活動、社會實踐等各方麵的表現,招聘人員的臉上漸漸露出了讚許的笑容。機會來了!
關鍵時候,靈機一動,張邁從容不迫地講起了給某雜誌“挑刺”的故事。那還是他上大三時的事:
在我喜愛的一本英語雜誌上,我看到一篇文章的翻譯存在小問題。譯者可能是個“老外”,在翻譯“老少邊窮地區”時,未必了解這個“中國特色”詞語,因此譯得有點詞不達意,意思成了“居民或老或少的地方”。雖然是一個無關緊要的小毛病,但出於對雜誌的喜愛,我幹起了“雞蛋裏挑骨頭”的事——給主編陳先生寫了一封信,指出上述錯誤,並不揣淺薄,提供了自己的譯法。囿於水平,我的譯法還很不精致簡練,但一片誠心,自覺頗有點像“獻曝”的“野人”。令我驚喜的是,半個月後,我收到了陳先生的回信,對我的意見表示感謝,並給出了一個相當出色的譯法,還贈給了我一本翻譯小說。我當時真有點喜出望外,但這隻是我大學四年中的小浪花一朵,泛起的一些漣漪很快就平息了。
聽著聽著,招聘人員臉上的笑容越來越燦爛,說道:“你說的是本很不錯的雜誌,我也很喜歡。好了,回家等通知吧!”
一個月後,張邁如願以償得到了出版社英文編輯的工作。因為,後來領導告訴他,也許他並不是最優秀的,在他來之前,他們已經相中了幾位名校畢業生,本想帶資料回去慢慢挑選,就此“鳴金收兵”。因為時間尚早,於是就又多停了一會兒,恰好這時張邁出現了,一開始,他們對他興趣並不大,他的學校算不上什麼名校,但他的素質讓他們有點心動,尤其是“小故事”中所體現出的認真、嚴謹、苛刻的態度,這正是編輯必不可少的基本素質之一,這一點深深感動了他們。
所以往往關鍵時候,是平時不經意的一點小小的努力,成為了成功的一個重要砝碼,它幫助張邁實現了從學校到社會的一次飛躍!
人生就是這樣有趣:人生的道路,看起來好像很曲折,但事實並非如此,做人如果能夠做到拋棄浮躁,安定自己的內心世界,錘煉自己,為自己準備更多的“資本”,就往往會得到幸運的垂青,也就可能使自己在成功的道路上走得更順利、更遠。
【行動法則】
聰明的行動者總是有準備的,他的口袋裏總裝著重要的砝碼。
119.優勢與劣勢
有一個10歲的男孩,在一次車禍中失去了左臂,但他很想學柔道。
最終,小男孩拜一位日本柔道大師做了師傅,開始學習柔道。他學得不錯,可已經練了三個月了,師傅還是隻教他一招,小男孩有些不理解。
他終於忍不住問師傅:“我是不是應該再學學其他招術?”
師傅回答說:“不錯,你的確隻會一招,但你隻需要會這一招就夠了。”
小男孩還是不很明白,但他很相信師傅,於是就繼續照著練了下去。
幾個月後,師傅第一次帶小男孩去參加比賽。小男孩自己都沒有想到居然輕輕鬆鬆地贏了前兩輪。第三輪稍稍有點艱難,但對手不久就變得有些急躁了,小男孩連著用那一招,又贏了。就這樣,小男孩迷迷糊糊地進入了決賽。
決賽的對手比小男孩高大、強壯許多,也似乎更有經驗。有一度小男孩顯得有點招架不住,裁判擔心小男孩會受傷,就叫了暫停,打算終止比賽,判對手贏,然而師傅不答應,堅持說:“繼續下去!”
比賽重新開始後,對手放鬆了戒備,小男孩立刻使出他的那一招,製服了對手,由此贏了比賽,得了冠軍。
回家的路上,小男孩和師傅一起回顧每場比賽的每一個細節:“師傅,我怎麼就憑這一招就贏得了冠軍?”
師傅答道:“有兩個原因:第一,你幾乎完全掌握了柔道中最難的一招;第二,就我所知,對付這一招惟一的辦法是對手抓住你的左臂。”
所以,小男孩最大的劣勢變成了他最大的優勢:
【行動法則】
每個人有優勢也有劣勢,你應該做的是揚長避短。
120.你需要聽到不同的聲音
人的一生是在批評中長大、成熟起來的。
批評能使人更加成熟和完善。從批評中可以認識到自己的缺點、錯誤,從而修正自己的言行、思想,慢慢形成自己正確的處世方法和對待生活的態度,而若視批評為別人對自己的諷刺、打擊,一聽就如坐針氈、暴跳如雷,對你沒什麼好處。
從前,郭國的國君出逃在外,他對為他駕車的人說:“我渴了,想喝水。”車夫把清酒獻上。他又說:“我餓了,想吃東西。”車夫又拿來幹糧。
郭君問:“你怎麼準備的?”
車夫回答:“我儲存的。”
又問:“你為什麼要存這些東西?”
車夫答道:“是為了讓您在逃亡的路上充饑解渴用的。”
又問:“你知道我將要出逃嗎?”
車夫說:“是的。”
“那你為什麼不事先提醒我呢?”
車夫回答說:“因為您喜歡別人說奉承話,卻討厭人家說真話。我想過規勸您,又怕自己比郭國滅亡得更早,所以我沒有勸您。”
郭君一聽變了臉色,生氣地問:“我所以落到出逃的地步,到底是為什麼呢?”
車夫見狀,連忙轉變了話題,說:“您流落在外,是因為您太有德了。”
郭君聽後又問:“我既然是有德的人,卻要逃離國家,流落在外,這是為什麼呢?”
車夫回答說:“天下沒有有德之人,隻有您一個人有德,所以才出逃在外啊!”
郭君聽了之後,忘了自己是在逃難,十分高興,趴在車前橫木上睡了起來,說:“哎呀,有德之人怎麼受這等苦哇!”他覺得周身勞累,就枕著車夫的腿睡著了。
車夫用幹糧墊在郭君頭下,自己悄悄地走了。後來,郭君死在田野裏,被虎狼吃掉了。
郭君在窮途末路之時,仍不能體會對自己忠心耿耿的車夫的一片赤誠之心,仍改不了喜歡聽奉承話的毛病,其失敗為必然。
【行動法則】
你需要聽到不同的聲音,否則你的耳朵會失去作用。
121.人非生而知之者
戰國時期,滕國隻是一個方圓隻有50裏的小國,在諸侯國林立、七雄爭霸的形勢下,不但沒有被大國吞並,反而政通人和,國富民安,是泗水流域十二個小國家之中最強盛的一個。
這些,與傑出的政治家滕國國君滕文公有密切的關係。
滕文公做太子的時候,就積極學習治國之道,有一種不甘落後、爭強上進的好學精神。他經常利用一切機會向當時的名人請教富民強國之道,當他聽說孟子在宋國講學時,兩次到宋國向孟子請教:孟子是當時有名的儒學大師,名望很高。文公受到他的教誨以後,增強了將滕國治理成為善國的信心。
滕定公死後不久,滕文公嗣位,又禮聘孟子來滕講學指導。孟子來到滕國,受到熱情周到的接待。滕文公虛心地向孟子請教,孟子受其感動,闡述了自己的儒家治國思想為文公施行仁政大造聲勢。
在孟子的大力支持下,滕文公與百官反複議論,製定了一套新治國方略:效法先王,施行仁政,改善教育,改革土地賦稅製度等等。新措施的實施得到了人民的擁護。生產發展,百姓安定,滕國的政治形象樹立了起來。周圍的諸侯國都稱文公為“賢君”,“行聖人之政”。滕國的興盛引人注意,許多人舉家搬到滕國來住。滕國人丁興旺,國富民強,孟子看到這些情景,十分欣慰,連聲讚歎:“真是善國啊!”於是,滕文公執政將滕國治理為善國的美名便傳播開來,千古流芳。
人非生而知之者,如果要進入自己從來沒有涉足的領域,除了從書本中學習外,還要善於向高明的人請教。就像滕文公一樣,通過向儒學大師孟子請教治國方略,使弱小的滕國立足於強國之林,得到了很大的發展,他自己也成就了“賢君”的美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