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4章 行動意味著堅持(2 / 3)

當這人的同伴帶著尋找來的泉水,從四方彙聚到槍聲響過的地方時,發現這人早已倒在地上,他把最後的一顆子彈射進了自己的頭顱。

【行動法則】

有些人堅持不到最後,往往不是因為外部的原因,而恰恰是他自己打敗了自己。

136.德蘭修女的堅持

德蘭修女1910年出生於阿爾巴尼亞,家境十分良好。當她18歲時,第一次聽到神的召喚,參加了“天主教傳道修女”。一年之後,德蘭修女移居到印度的加爾各答在聖瑪麗中學教書,後來在1944年成為該校校長。

由於校長的責任重大,工作繁多,德蘭修女積勞成疾,36歲那年便不幸患上肺結核,不能繼續教書,她被送到喜馬拉雅山山腰上一個叫大吉嶺的地方療養。

就在前往喜馬拉雅山療養時,德蘭修女第二次聽到神的呼喚,指示她“放棄一切,與街上那些貧困的人共同生活,並為他們服務”。

經過了足足兩年的爭取,德蘭修女才獲得天主教教廷的批準,離開聖瑪麗中學而到加爾各答街上為貧苦的人服務。創辦了今天我們所認識的慈善使命團。

剛開始時,德蘭修女放棄了她的所有,隻身來到最貧窮的地區,沒有屋住,沒有朋友,沒有助手,沒有錢,沒有安全,但她具有對神強烈的信仰。

在貧民區裏,德蘭修女教那裏的人唱歌祈禱以及一些工作技能。因為有了愛和尊嚴,慢慢地,貧民區的大人有了希望,小孩也不時唱著歡樂的頌歌。

有一天德蘭修女在一所醫院旁邊的街道上,發現一個垂死的病人在痛苦呻吟,原來因這人沒錢,醫院拒絕收容。德蘭修女連忙去取藥給他解苦。可是,當她回來時,那人已經氣絕。

這件事給德蘭修女很大的衝擊,她說:“他們比狗、貓還窮。”為此,她去晉見提督,請他給那些無家可歸的、患病的、垂死的人找個容身之所。

因為當時報社及輿論非常不滿街上到處可看到被遺棄的、患病的人或垂死的人。提督也就幫德蘭修女找了一家收容所。德蘭修女終於成功地開設了慈善使命團的第一所慈善之家,收容那些被遺棄的、患病或垂死的人。

德蘭修女收容所的成功令很多印度教的人很生氣,他們認為天主教占據了他們的地盤。提督於是對他們說:“如果印度教裏麵,有人能像德蘭修女那樣甘心為窮人服務,和他們一起生活,我就答應把她趕走。”但在印度教中怎麼也找不出這樣的人,印度教徒隻好作罷。

在這家慈善之家創辦之後,其他慈善之家也陸續開設,不單專門為那些被遺棄的、患病或垂死的人提供服務,也專門收容其他被社會遺棄的人,如孤兒、麻風病人、愛滋病人、吸毒者和妓女等。時至今日,慈善使命團的慈善之家共有五百多所,分布在一百多個國家和地區中。

1979年德蘭修女69歲時,獲得諾貝爾和平獎,她對人類無私的貢獻得到了世界的肯定。1997年,德蘭修女心髒病複發,最後撒手人寰,享年87歲。

【行動法則】

德蘭修女傾其一生精力為自己的信仰與目標而努力,她獲得了成功令人尊敬。由此,也可看出堅持對於一個人的人生的意義。

137.把握精彩的過程

在這個講究時效的時代,每幹完一件事,人們總先問結果怎麼樣。

“認識你眼前的東西,那麼隱藏的東西也會顯示在你眼前。”很多人因為結果未卜就放棄許多事,也就失去了成功的機會。有的人雖然不知道結果會怎樣,但仍然全身心地投人,因為他們相信:隻要用心去幹,就不會失敗。

“天空沒有我的痕跡,但我已飛過。”結果不應該成為我們前進的枷鎖,過程才是推動我們向前邁步的動力。

畢田出生在一個醫生世家,他在上學期間,對醫學研究專心致誌,並且積極從事實踐活動。

父親對畢田的表現很滿意,經常對他說:“看呢,我們又多了一名優秀的醫生。”

但過了一段時間,畢田對這項職業失去了興趣,轉而決心去外地求學,想成為名律師。臨行前,父親心痛地問:“你為什麼放棄燦爛的前程,又從零開始呢?”

畢田說:“前程我不感興趣,我需要的是學習。”

父親問他:“你學律師幹什麼?不就是想當大法官嗎?”

畢田說:“我不知道將來會是什麼樣子,我隻清楚現在該怎麼去做。”

畢田畢業後進了內殿法學協會。他刻苦鑽研法律,幾年後被招進律師界,可生活卻無法保障,他隻能是節衣縮食,經濟十分緊張。

三年中畢田幾乎是靠家裏的支援挺過來的。父親勸他趕緊回頭,繼續從醫。但畢田不願意就這樣放棄一切。

由於他在辦理小案子時表現出眾,守信用,一些人開始把大宗案子也交給了他。畢田辦案的成功率達到98%。

多年後,畢田成了聲名顯赫的主事官,戴上了最高封號——貴族這頂王冠。

畢田依靠淵博的知識和頑強的意誌,一步步走向了成功。

生命的快感來源於長途跋涉的過程,天才真正的苦惱不是產生在成功之前,而是產生在成功之後。而一旦得到了仰慕已久的成功,或許會有更多的失落在等著你。

萊克曾說:“追求真理的過程,勝於重視真理本身。”過程是美麗的,人隻有在經曆過程中,才會享受到樂趣和激情。

死亡早在人出生時,就成為人的結果。人們在孜孜不倦的追求中,創造了超越生命的東西。創造的過程雖艱苦,但隻有在經過了磨難之後,人們才能更透徹地領悟人生的真諦。

【行動法則】

結果固然重要,但為了想像中的結果就放棄一切是愚蠢的。

138.麥克的堅持

麥克·瓦拉史是位著名電視節目主持人,他在CBS主持的“六十分鍾”是人人樂道的節目。有這樣一個故事……在剛進入電視台的時候他是一名新聞記者,因他口齒伶俐,反應快,所以除了白天采訪新聞外,晚上又報道七點半的黃金檔。以他的努力和觀眾的良好反應,他的事業應該是可以一帆風順的。

不過很不幸的是,因為麥克的為人很直率,一不小心得罪了頂頭上司新聞部主管。有次在一新聞部會議上,新聞部主管出其不意地宣布:“麥克報道新聞的風格奇異,一般觀眾不易接受。為了本台的收視率著想,我宣布以後麥克不要在黃金檔報道新聞,改在深夜十一點報道新聞。”

這個毫無前兆的決定讓大家都很吃驚,麥克也很意外。他知道自己被貶了,心裏覺得很難過,但突然他想到“這也許是上天的安排,主要是在幫助我成長”,他的心漸漸平靜下來,表示欣然接受新差事,並說:“謝謝主管的安排,這樣我可以利用六點鍾下班後的時間來進修。這是我早就有的希望,隻是不敢向你提起罷了。”

此後,麥克天天下班之後就去進修,並在晚上十點左右趕回公司準備十一點的新聞。他把每一篇新聞稿都詳細閱讀,充分掌握它的來龍去脈。他的工作熱誠絕沒有因為深夜的新聞收視率較低而減退。

漸漸地,收看夜間新聞的觀眾愈來愈多,佳評也愈來愈多。隨著這些不斷的佳評,有些觀眾也責問:“為什麼麥克隻播深夜新聞,而不播晚間黃金檔的新聞?”詢問的信件、電話不斷,終於驚動了總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