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節 遼東糞土臣(1 / 2)

陳國亡了,可是這個事件卻讓數千裏之外的一個人驚恐不已,這個人就是當時的高麗國國王高湯(高麗史書稱之為平原王或平崗上好王,也叫高陽成)。高麗或者說高麗國所治的這片土地原本是中國的一部分,在這片土地上有史可考的第一個王朝——箕子朝鮮就是我華夏族的諸侯國之一,箕子是紂王的親戚,一般說是哥哥,有的說是叔父。《尚書》、《史記》等詳載其言行。他是孔子所稱的“殷末三仁”之一。箕子向紂王進諫而不被采納,於是披頭散發、假裝瘋癲做了奴隸,並隱居彈琴聊以自慰。由於紂王無道,周於岐山起兵,滅了商朝。商朝滅亡之後,由於箕子的賢名很大,所以周武王親自向箕子討教治理國家的道理。而箕子不愧賢良之名,一番回答讓周武王很滿意,於是就將朝鮮這個地方封賞給了箕子,讓他做了這個地方的主人,是為朝鮮侯,中華民族的前身華夏族就是在這個時候將自己的統治區域擴展到了遼東。

此後漢朝統一中國,燕王盧綰(這裏的燕王盧綰不是戰國七雄裏的燕王,而是劉邦的世交好友,為劉邦打天下立下了汗馬功勞,後來受封為燕王)造反,投奔了匈奴。燕國人衛滿也流亡於外,聚集了一千多個同黨之人,出走塞外,渡過□水,進入了遼東,他在王險城建都,並自封為國王,並且他還擊敗了朝鮮的末代王萁準,迫使他繼續向朝鮮半島的東南部逃亡,一直逃到朝鮮半島上“三韓”民族之一的馬韓族中才停下來,並且在馬韓族中稱了王,此時的朝鮮史稱衛滿朝鮮。

之後衛滿朝鮮最終被漢武帝所統一,其領土被漢朝分為樂浪、臨屯、玄菟、真蕃四郡,重又回歸祖國。朝鮮半島此時一分為二,北麵為中國所有,南麵是朝鮮半島馬韓、辰韓和弁韓(也稱弁辰)的活動範圍,從此朝鮮北部一直在中國的統治之下,從兩漢到西晉,曆時三百餘年。箕子朝鮮與衛滿朝鮮不論從國家的建立者,還是從政權的性質或是最終的結局看,均是中國的一個地方割據政權。雖然這期間夫餘族的分支高句麗族在東北建國,但是一直處於風雨飄搖當中,對中原王朝在東北的領土並沒有造成什麼威脅。

高句麗(最初寫作高句驪,隋唐時代改稱為高麗)這個民族是我國東北大地上一個土生土長的原住民族,是從居住在我國東北的穢貊族中分離出來的一個支係,所以又被古代史家稱為貊人。高句麗作為族名在西漢初年就已經存在,漢武帝統一衛滿朝鮮之後,在玄菟郡中設立了高句驪縣,從此高句驪才作為地名為人所熟知。高句麗族在始祖朱蒙的帶領之下建國,建都紇升骨城(今吉林省集安市,我國成功申報“世界文化遺產”的“高句驪王城、王陵和貴族墓葬”便位於此地),其轄地基本在漢朝的高句驪縣內,是我國境內的一個邊疆小王國。西晉末年,五胡亂華、天下大亂,中原王朝再也無力壓製境內的少數民族,此時高句麗乘機在遼東興起,領土不斷南擴,最終侵占了整個遼東,形成了擁有遼東和朝鮮半島北部的地區大國。

在高句麗割據遼東以及今朝鮮半島北部的時候,朝鮮半島的南部正在百濟和新羅這兩個國家的統治之下。在朝鮮半島南部的馬韓、辰韓和弁韓這三個民族中,馬韓有五十四國總十餘萬戶。辰韓、弁韓各有二十國。三韓共計有二十萬戶,近百萬人。他們是現在朝鮮族的直係祖先。此三韓在朝鮮半島南端繁衍生息,之後辰韓建立了新羅國,而以馬韓為主體、高句麗王族為首領的百濟也得以建國。從此朝鮮半島進入了三國時代,這三個國家的主體民族各不相同,互相之間沒有繼承關係。

就在五胡相繼被融合成為中華民族的組成部分而消失在中華帝國的土地之上的時候,據有遼東和朝鮮半島的高麗國便顯得紮眼起來。高麗國平日跟割據南方的南方各朝交往頻繁,希望南朝能夠牽製實力強大的北朝,好讓自己作壁上觀。可是現在平地一聲雷,南朝的陳國被大軍平定,這怎能不讓高麗國君臣驚慌失措?下一個就輪到自己的恐懼感促使高麗國在邊境大修堡壘,並且擴軍積糧,整軍備戰。這樣不友好的舉動自然被視為對帝國威嚴的極大挑戰,不過高麗久在化外,隋文帝還是想讓高麗乖乖俯首稱臣,於是寫了一篇極為霸氣的國書,警告高麗國不要玩火:

朕受天命,愛育率土,委王海隅,宣揚朝化,欲使圓首方足,各遂其心。王每遣使人,歲常朝貢,雖稱籓附,誠節未盡。王既人臣,須同朕德,而乃驅逼靺鞨,固禁契丹。諸籓頓顙,為我臣妾,忿善人之慕義,何毒害之情深乎?太府工人,其數不少,王必須之,自可聞奏。昔年潛行財貨,利動小人,私將弩手,逃竄下國。豈非修理兵器,意欲不臧,恐有外聞,故為盜竊?時命使者,撫尉王籓,本欲問彼人情,教彼政術。王乃坐之空館,嚴加防守,使其閉目塞耳,永無聞見。有何陰惡,弗欲人知,禁製官司,畏其訪察?又數遣馬騎,殺害邊人,屢馳奸謀,動作邪說,心在不賓。朕於蒼生,悉如赤子,賜王土宇,授王官爵,深恩殊澤,彰著遐邇。王專懷不信,恒自猜疑,常遣使人,密覘消息,純臣之義,豈若是也?蓋當由朕訓導不明,王之愆違,一已寬恕,今日以後,必須改革。守籓臣之節,奉朝正之典,自化爾籓,勿忤他國,則長享富貴,實稱朕心。彼之一方,雖地狹人少,然普天之下,皆為朕臣。今若黜王,不可虛置,終須更選官屬,就彼安撫。王若灑心易行,率由憲章,即是朕之良臣,何勞別遣才彥也?昔帝王作法,仁信為先,有善必賞,有惡必罰,四海之內,具聞朕旨。王若無罪,朕忽加兵,自餘籓國,謂朕何也!王必虛心,納朕此意,慎勿疑惑,更懷異圖。往者陳叔寶代在江陰,殘害人庶,驚動我烽候,抄掠我邊境。朕前後誡敕,經曆十年,彼則恃長江之外,聚一隅之眾,昏狂驕傲,不從朕言。故命將出師,除彼凶逆,來往不盈旬月,兵騎不過數千,曆代逋寇,一朝清蕩,遐邇乂安,人神胥悅。聞王歎恨,獨致悲傷,黜陟幽明,有司是職,罪王不為陳滅,賞王不為陳存,樂禍好亂,何為爾也?王謂遼水之廣,何如長江?高麗之人,多少陳國?朕若不存含育,責王前愆,命一將軍,何待多力!殷勤曉示,許王自新耳。宜得朕懷,自求多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