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總是主動出擊,一個則是被動地防守,這大概就是成與敗之間最原始的分水嶺吧。
1
記得以前在公司做銷售時,我們每個月都有1500元的保底工資。隻要過了試工期,無論你做得多差,都會有保底工資。
於是,公司裏就分成了涇渭分明的兩種人。
一種是定額型,就是每個月的業績剛好夠上定額線。隻要超過了定額線,就放鬆下來,白天逛街、晚上喝酒,樂得逍遙自在。他們的算盤打得很好,隻要我上了定額線,就等於完成了公司規定的任務,公司就說不出什麼來了。
另一種是業績型,就是每個月都超過定額線很多,業績月月飄紅。當然,這樣做肯定很累,有時兩三個月都難得休息一天。
當然,經理對此洞若觀火。有時,在會議快結束時,他會冷不丁來一句:“不要隻是在公司拿保底工資,那沒意思。”
果然,公司很快就新招進幾個員工。與此同時,經理宣布實行末位淘汰製,部門裏每月業績最後兩名自動離職。
原來那些業績型的員工依然按部就班地工作,而那些定額型員工則壓力陡增,可由於平時鬆懈慣了,業務水平哪是一時半會兒能提上來的。
第一個月底,兩名老員工被迫離。接下來,每個月都有兩個人離開。
誰也不知道下個月離開的那個是不是自己,因此唯一的辦法就是努力提高自己的銷售業績。這樣一來,每個人都不敢怠慢,爭先恐後地往前趕。即使我當月銷售業績已經很好了,還是要挑戰一下自己,因為一旦停下來,別人就可能超過自己。
職場就是跑馬場,你我就好比這場上的賽馬。在這裏僅僅是係出名門還遠遠不夠,因為能來到這裏個個身手都不會太差。我們必須跑得夠快,超過身邊所有的對手,並且保持某種優勢,才能不會被淘汰。否則的話,如果總跟在隊伍後麵,就算老板願意看戲,你覺得有意思嗎?
要成為一名出色的員工,我們就絕不能隻滿足於及格就好,而要努力做到最好。
2
從高中開始,劉德華就一直是我敬重的一位名星。不僅是因為他人長得帥,歌唱得好、戲演得真,更因為他做事的認真勁兒。
那是在2007年一位歌星的演唱會上,劉德華作為嘉賓出場,唱了一首《冰雨》。當時,舞台現場製造出一場大雨,而他就直直地站在雨中唱。一曲歌罷,他的全身都已經澆透。
麵對這一場景,會場上下的人們無不為之動容。
作為一個巨星,他根本沒有必要在別人的演唱會上做得如此逼真。不就是唱一首歌嗎?他隻要投入地演唱,無論在誰看來都已經足夠,絲毫不會影響到他在娛樂界的地位。
然而,他還是堅持要現場造雨,將自己置身“冷冷的冰雨”之中。
這就是劉德華的過人之處。他唱不過張學友,演不過周潤發,但十多年來一直是娛樂一線的巨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