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58章 別太在乎別人的評價(1 / 2)

活著的目的,不是為了要讓別人認可,而是要去發現、創造和享受人生的快樂,這才是一個人的真實價值所在。人隻有這樣活著,才活得最有意義。

1

小潔是個優秀的女孩。從小她就一直高標準要求自己,希望父母能以她為用。

大學畢業後,小潔進入一家公司工作。在辦公室裏,她從不與人爭執,對誰都是讚美。開會時,她從不發表任何意見,生怕別人說她出風頭。同事們有時給她提一點建議,她就非常緊張。如果上級對她有什麼意見,她會痛苦很久。她努力在同事們眼裏塑造一個完美的自己,哪怕一丁點兒的缺憾都不可以。

戰戰兢兢中,一年過去了,小潔覺得自己做得很好、很完美了。可在年終聚會時,她最要好的同事卻告訴她:你很虛偽,和你一起交往太累了。

聽了這句評語,小潔頓感失措,好像天塌地陷、世界末日來臨一般。

從此,小潔變得悶悶不樂,不愛與人交往,漸漸地跟同事們都疏遠了。最後,由於性格孤僻,影響到同事間的協作配合,小潔被公司辭退了。

小潔傷心不已,不明白為什麼一直以來優秀的自己,進入公司後怎麼變得如此失敗。剛工作一年就被人辭退,她更怕鄰居們知道沒有麵子,所以整天待在家裏,閉門不出,幾乎成了一個修女。

小潔的自閉,跟她的成長環境有關,但更主要的原因是她沒有完整的自我意識,完全生活在別人的評價之中。

別人認可她、表揚她,她就高興,就覺得活著有意義。別人不認可她,她就失去了生活的動力和支撐。

生活中,像小潔這樣活在別人評價中的人不在少數。和小潔一樣,他們都活得很累。

2

先不說別的,下麵是4個人年輕時的一些生活片斷:

甲:直到4歲時他才學會說話,7歲時才會認字。老師給他的評語是:“反應遲鈍,滿腦子不合常理、不切實際的幻想。”他曾被迫退學,在申請進入瑞士聯邦技術學院時也被拒絕。

乙:小時候,所有的老師都說他資質平平,根本就與聰明沾不上邊。當他決定放棄行醫時,父親罵他:“你放著正經事不做,整天隻知道打獵捉兔子,將來能成什麼氣候?”

丙:父親曾當眾抱怨他簡直就是一個白癡。在眾人看來,他確實笨得可以,考藝術學院3次都考不上,叔父斷言他此生不會有什麼出息了。

丁:1933年來邁格美電影公司試鏡時,導演給他的評語是:“毫無演技,前額微禿,略懂跳舞。”

能猜出他們都是誰嗎?

你可能想象不到,這四個人無一例外都成了各自領域頂級的人物。他們是:甲、愛因斯坦;乙、達爾文;丙、羅丹;丁、上世紀著名影星弗萊德·艾斯泰爾。

下斷言的都是他們的老師和親友,應該沒有任何貶低之意,但事實卻與斷言大相徑庭。由此可見,所謂的斷言並不牢靠,甚至可以說信口開河。

然而,我們常常以這些斷言為是,為這些評價所困惑、左右。別人的一句評語、一個眼神,甚至一個手勢都可能攪擾我們的心,削弱我們前進的動力和信心。

這又何必呢?

1965年,就讀於耶魯大學的佛瑞德·史密斯向教授提交了一篇論文。文中這樣寫道:“服務業將日益發展為社會各行業的重心,科技將成為支配性的因素,所以應該會出現快速遞交文件和包裹的需求。為了提高服務的效率,我們應該適時建立一個擁有自己獨立運輸係統的貨運公司,並以轉運中心的方式進行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