漁夫問:“我要達到這些目標需要花多少年的時間呢?”
商人說:“大概十五年到二十年的時間吧!”
“然後呢?”
商人說:“然後?然後你就會更加有錢,你足足可以掙到幾個億呢!”
“再然後呢?”
商人說:“那你就可以退休了,你可以搬到海邊的小漁村去住,享受清新的空氣,每天睡到自然醒,然後出海抓幾條魚,回去和孩子們玩一玩,再睡個午覺。黃昏的時候到村子裏找幾個朋友喝點酒,再彈會兒吉他。”
漁夫聽完,非常不解,他說:“你說的這個生活目標,我現在就完全實現了呀!為何還要花那麼多時間去不斷地折騰自己呢?”商人最終無話可說。
終點最終又回到了起點,聽起來有些可笑滑稽,然而,這也向我們闡述了一個道理,那就是人應該力求順其自然,活得應該簡單一些。這樣可以使幸福持續得更為久長。你可以仔細地想一下:其實人生的最終追求不外乎如此,如果你感到此刻的自己是幸福的,又何必還去苦苦追尋那些勞累人心的妄想呢?
周國平說,人生唯一有把握不會落空的等待是那必然到來的死亡。但是,人們都似乎忘了這一點而等著別的什麼,甚至死到臨頭仍執迷不悟。其實,幸福的生活並不像富豪所說的那樣,要擁有多麼豐富的物質,要的隻是一種無欲無求,健康平和,順其自然的心態。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在晚年,雖然錦衣玉食,享受人間富貴,卻遠沒有少年時期每餐吃一種食物來得更為幸福。因此,我們在生活中應該懂得知足,少一些欲望,順其自然,盡情地享受當下的生活,無論在任何時候都可以享受到幸福和快樂。
第130天生命是一次單程的旅行
人們常說“人生苦短”。人們一生勞碌奔波,為生存,為求知,為家庭,為事業,為更高的追求和目標。其實,人生就像七彩色,需要冷暖色係的合理配搭與協調,才會勾勒出燦爛絢麗的彩虹。
——葉舟
要知道,生命是一次單程的旅行,苦難固然也是一道亮麗的風景,但卻不可經曆太多的苦難,否則,整個人生則會黯然失色,蒼白無光。
有四個青年,他們在20歲的時候一同去銀行貸款,銀行答應要貸給他們每人一筆巨款,但是,條件是他們必須在50年內還清本利。
四個青年是如何支配這筆款的呢?
第一位青年先用這筆款玩了25年,而用生命的最後25年努力工作,以償還債務,結果他活到70歲的時候,還仍舊負債累累,一事無成。他的名字叫做“懶惰”。
第二位青年用前25年去拚命地工作,到50歲的時候就還清了所有的貸款,但是那一天他卻累倒了,不久之後死於非命,他的骨灰盒上麵掛著一個牌子,上麵寫著他的名字:“狂熱”。
而第三個青年在他70歲的時候,還清了所有的債務。但是,沒過幾天就離開了人世,他的死亡通知書上寫著他的名字,叫做“執著”。
第四個青年,在拿到貸款之後,努力工作了40年,在他60歲的時候就還清了所有的債務,在他生命的最後10年,他成為了一位旅行家,走遍了世界上的所有國家。在他70歲的時候,他仍舊麵帶微笑,人們至今都記得他的名字,就叫做“從容”。
而當年貸款給他們的那家銀行叫做“生命銀行”。
擁有一顆平靜安寧的內心,要比那些汲汲於賺錢謀生的人更能夠體驗和享受到生命的精彩。俗話說,生活若是先甜後苦,會讓後麵的苦顯得更苦;而如果是先苦後甜,則會讓後麵的甜顯得更甜。先苦後甜固然是一種良好的生活方式,但是別忘了,人生苦短,不要讓生命承載太多的苦,否則,生命會變得蒼白無光,使生活失去其原有的繽紛的色彩。唯有內心的平靜和安享,才能讓人領略到生命的真諦和精彩。
一位在外企供職的銀行職員曾經在日記中這樣寫道:“我們總是處於人群之中,在喧鬧的人群之中聽不見自己的腳步聲。我們總是被家人、朋友所圍繞著,耳邊也總是充斥著噪音、喧嘩,忍受著繁忙工作與家庭瑣事的無窮折磨。我們每天的神經都繃得緊緊的,絲毫得不到喘息的機會,這也讓我們的生命失去了其原有的光彩。”為此,我們要在有限的時間內安享生命的精彩,就要學會停下腳步,別讓注意力在宇宙間漂浮,不被焦慮所困,讓心靈回歸靜止、寧靜,讓自己回到童稚時期的天真狀態,這樣我們才能清楚地知道自己是誰,以及生命的目的是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