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們總是太過在意人生的種種得與失,算計別人的結果卻是得不償失。
記住:算計別人,其實就是在估價自己的付出,它已經被放在秤上,已經論斤論兩地被估價,算計來算計去,隻會算計了自己。
第149天人際關係就是善意的關係
我在老年之所以能平和睿智地生活,是因為我能夠不去計較生活中的瑣事,從而就有了更多的快樂,並且也給別人帶來快樂。
——季羨林
葉舟先生說,人際關係就是善意的關係。人三分理智、七分感情。士為知己者死。給予就會被給予,剝奪就會被剝奪;信任就會被信任,懷疑就會被懷疑;愛就會被愛,恨就會被恨。情感孕育行為。你對我友善,我也對你友善;你對我不友好,我也不可能友好地對待你。如果你擁有對別人有用的信息而不與別人交流,那麼,你就會發現別人擁有對你有用的信息也不會告訴你。
幫助別人就是幫助自己。愛默生說:“人生最美麗的補償之一,就是人們真誠地幫助別人之後,同時也幫助了自己。伸出你的手去援助別人,而不是伸出你的腳去絆倒他們。一個與人為善、一心做事的人,也許會流一些血,但勝利最終會屬於他的。”而相反,如果你過於斤斤計較,便很難獲得與他人的友好關係,最終獲得的也僅是煩惱與痛苦。
曉蕾大學畢業後,就進入一家外企工作。她工作能力強,人也漂亮,因此很受大家喜歡。但她卻是一個精明的人,十分愛計算得失。特別是在與別人的交往過程中,她認為對自己沒用的人就是廢物,不值得自己去浪費時間與精力。
對公司內部的保潔人員,她連正眼都不看對方一眼,更別說平時給予什麼幫助了。而對自己的頂頭上司,卻總是眉開眼笑、極力討好。她認為,自己要想拿到更多的薪水,升到更高的職位,必須要借助比自己高的人的力量向上爬。因此隻要一有機會她就會向她的上司表示出好感。對於有利用價值的同事她也會找機會接近,而對那些沒利用價值的人卻總是不冷不熱的,日子一久,大家都看出了她的交往目的,便逐漸地疏遠了她。
她本是個有能力的人,但總是無法得到晉升,她不明白,自己付出了那麼多,為什麼不能從上司那裏得到晉升的機會。
在人際交往中,隻有無私的付出才能換來真正的收獲。如果像曉蕾那樣,過於算計自己的付出,隻會使對方認為你功利心太強,對你敬而遠之。
所以,生活中,在與他人交往的時候,要以真誠的態度去幫助朋友,不要使對方覺得接受你的幫助是一種負擔,這樣當你有求於對方的時候,對方才更樂於為你效勞。
如果你是一個能處處為別人考慮的人,你為他幫忙的種種好處,他絕不會忘記,會用各種各樣的方式來回報你,你將會收獲更多。在幫助別人的時候,時刻要記住:你現在的付出是在為你的以後積累人情,積累人氣,切不可讓你的一些不適當的舉措,將你付出的一切磨滅掉,這是維持善意的人際關係的基礎。
第150天建立心靈的“良知簿”
好運和歹運都是積累而成的。世上從來沒有無緣無故的好運和歹運。
——葉舟
每個人的心中都有一張“心靈的記錄單”,每個人的所言所行,無論是否願意,都要一次不少地真實地記錄在案。麵對世人,敢敞開自己“心靈的記錄單”,經得起他人的查看,就能高挺著自己的脊梁,走屬於自己的陽光大道。
有這樣一個故事:
一位得道高僧,傳說有一盞寶燈,燈芯鑲著曆時五百年在千尺海下孕育出來的碩大的明珠。如果哪個人有幸摘到這顆珍珠,那他便會品性高潔,備受世人所敬重。
同時,也有人傳言,說這位大師門下有3個弟子。他的3個弟子曾經跪拜求教怎麼樣才能得此稀世珍寶。大師說道,世人可以分為三品:時常損人利己者為下品,因其心靈已落灰塵;偶爾損人利己者為中品,心兒紅白相浸,如立懸崖之邊;終身不損人利己者為上品,性情心潔,為世人所敬。人心本是水晶之體,容不得灰塵的纏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