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六章(2)(1 / 3)

正因為永守重信有這些獨特而有效的用人方法,日本電產公司得到迅速發展,1973年時公司隻不過是一個3人小作坊;10年後,公司的精密馬達已打入國際市場,並向著稱霸世界馬達市場的目標挺進。

美國一汽車商招聘為數不多的推銷員,許多相貌堂堂一表人才、高學曆的應聘者均未被錄用,而一個身穿粗布工作服、腳穿一雙帆布運動鞋的“大個子傑姆”反而接到了已被錄用的電話通知。

“大個子傑姆”聽到通知驚愕得啞口無言,半晌,才告訴通知者,他與其他人一起參加測試,隻不過想開個玩笑。在此之前,傑姆不用說賣汽車,任何其它貨物都不曾賣過。他的外貌和他的經曆都不表明他能做推銷工作。為什麼“考官們”決定錄用傑姆呢?因為他一進門,見到陳列室裏的汽車,就大聲嚷嚷說:“俺說真格的,從心眼裏就想著把汽車賣出去哩!”他的熱情被注意到了,幸運地跨上了高收入的汽車推銷崗位。這位“大個子傑姆”一開始工作,就“從心眼裏想看看那個西雅圖世界博覽會”。他在那個月的第一周內賣汽車所得到的錢不少,足以供他在西雅圖渡過兩星期之用。在該月最後一個星期賺了不少錢,相當於推銷部其他人員的全月收入。

他的業績證明了考官們選拔推銷人員的英明:技巧可以邊幹邊學,而具有熱情和信心這一內在基本素質的人才是最難得、最寶貴的。

自古爭天下必爭人才。古人雲:“得一人而安天下”,企業的競爭,實質上就是人才的競爭。因此,人才的爭奪戰,是中外企業家決策中的首要問題。

人才是公司最寶貴的財產,公司人才素質如何,直接關係到公司的興衰。有關統計表明,公司80%的效益是由大約20%的人創造的。在愈來愈激烈的競爭中,許多企業已把選拔和重用人才放到了首位,這也是諸多企業成功的決定性因素。

74。萊克卡後發製人創奇跡

隻要審時度勢,恰當處理,亦可以後來居上,獲得勝利。

1984年12月,《萊克卡》一書在美國問世,該書出版後,發行量高達260萬冊,成為美國曆史上最暢銷的非小說類書籍。這本書的主人公萊克卡成了美國人心目中的民族英雄,甚至還有人邀請他參加美國總統的競選活動。他就是運用後發製人的策略從而獲得巨大成功的。

萊克卡原任美國福特汽車公司總裁,在他就任的8年時間裏,為福特公司獲得利潤竟達35億美元。由於福特擔心自己的董事長地位受到外族人萊克卡的威脅,在1987年,亨利·福特三世竟將萊克卡解雇。之後,萊克卡受到克萊斯勒汽車公司的邀請,出任該公司董事局主席職務。這位一心隻想在汽車行業有所作為的萊克卡,從而又麵臨著新的挑戰。

克萊斯勒公司是僅次於通用、福特的美國第三大汽車公司,但由於經濟不善,1年內虧損數億美元,2萬名工人也被臨時解雇。萊克卡赴任之際,正是該公司困難重重之時。萊克卡接手後,決心把這家公司大加整頓一番。他一到公司就發現該公司管理十分混亂,公司許多部門毫無紀律可言,上班時間經常打電話,而且都是私事。不斷地打電話與別人聊天,這個機構哪裏有效率可言呢?不久,他又進一步發現,整個公司裏部門多,分工細,彼此互不關心。35名副總裁每人都有自己一夥人,他們不顧大局,隻顧本部門少數人的利益。找到事情的症結所在後,萊克卡大刀闊斧地進行改革。他果斷地解雇了35名副總裁中的33人。他又動員公司員工,現在公司不景氣,若要留用,必須減薪,否則就另請高就。留用的員工接受了12億美元的減薪,最高管理層各級人員減薪10%,當然他自己並不貪財,他的年薪隻有象征性的1萬美元。

萊克卡上任後的另一個驚人之舉就是招募福特公司的員工。

首先招募的是福特公司三位已退休的經理:加爾·克勞斯,福特公司銷售部經理;保爾·保格莫澤,采購部經理;漢斯·馬賽爾斯,生產部副總經理。在福特公司,這三位人物都為福特的發展立下了汗馬功勞,被人們譽為奇才。他們與萊克卡又有過深厚的交情。接著,萊克卡和他的智囊團組成了一個堅不可摧的有機整體,開始全麵對公司整頓改組。然後,萊克卡又通過私人關係掌握了福特大批高級和初級管理人員的檔案資料,並陸續遊說他們相繼離開福特公司。與此同時,大量有經驗和一技之長的雇員也紛紛湧進克萊斯勒,這些人既有福特公司的,也有美國大眾汽車公司的,由於這股出乎意外的“人才流動熱”,使得福特公司大傷元氣。人們心甘情願放棄豐厚的收入,跟著萊克卡冒一次風險,猶如當年人們追隨遠洋探險一樣。

企業“大換敵國”的結果,使公司高層經理麵目一新,原有33名經理僅留任2名,各基層部門的負責人變動同樣很大。

長期以來,原克萊斯勒公司的生產一直處於惡性循環的狀態,不根據訂貨情況而盲目生產,新型汽車從一投產就開始積壓。萊克卡親赴各地與代理商麵談,告訴他們公司願為他們承擔一切風險,但如果不解決積壓,公司將麵臨破產。這樣公司的利益與代理商的利益就形成了一個整體,如果公司破產,代理商也將一無所獲,這樣的忠告使代理商也願意真誠合作,終於使公司解決了大量積壓的問題。萊克卡又製定了一套隻按代理商訂單生產的嚴格製度,結束了那種自我毀滅的生產方式。在流通環節和銷售環節結束了那種惡性循環之後,萊克卡又重用人才,努力著手新產品的開發工作。

有一名叫伯瑞奇的福特員工,受到萊克卡的重用。他告訴伯瑞奇要不惜一切代價,全力設計公司未來的汽車模型。伯瑞奇沒有任何職位,但卻擁有至高無上的權力,可以隨意支配調度下屬,可深入各生產環節,他隻對萊克卡一個人負責。

1980年,在克萊斯勒公司出現轉機的時刻,伯瑞奇的新一代K型車和普利茅斯車也問世了。經過多種實驗,兩種新型車均是質量上乘,多項指標優於福特車,受到消費者的熱烈歡迎。

經過幾年的勵精圖治,克萊斯勒公司不僅獲得重生,而且扶搖直上。1983年的純收入是9億美元,1984年獲得利潤24億美元。這兩年,卻是不少汽車公司利潤不斷下降的兩年,恰恰與萊克卡經營的公司形成鮮明的對照。萊克卡嘔心瀝血,扭轉敗局,最終勝出,起到的正是後發製人的效果。

如果你的事業起步較晚,他人已先行一步,你不過是個後來者,但你若能吸收前人經驗和教訓;或者你雖然經營未晚,但因經營不當,造成失誤,但隻要審時度勢,恰當處理,亦可以後來居上,獲得勝利。

75。店不欺生,顧客盈門

人是有感情的動物,你用真情去打動他,他必然會用真情來回報你。

在美國,有一天,一位陌生的顧客走進花旗銀行的營業大廳。他向一位職員請示為他換取一張嶄新的100美元鈔票,說是當天下午要用其作為獎品。這位職員很愉快地答應了他的要求。他花了十多分鍾,打了兩次電話,方才找到一張這樣的鈔票,還小心翼翼地把它包裝起來;最後,這位職員向他的顧客遞上一張名片,名片上寫著:謝謝你想到了花旗銀行。

顧客很感激他周到的服務,滿意地走出營業廳。不一會兒,這位顧客又轉了回來,原來這一次,他要在這家銀行開一個長期賬戶。在以後的幾個月中,這位顧客將他工作的大法律事務所現金全部存入了花旗銀行。

因為一個職員熱情周到的服務,給顧客心中增添了好感,取得了顧客由衷信賴,進而發展了業務,這樣的事例屢見不鮮。

熱情地接待每一位顧客,讓他們的心裏留下溫馨,這是非常重要的。過去商業上有句行話叫:“店不欺生”。一家店鋪,隻有不斷地接待陌生的顧客,使他們由今天的“生”人,變成明天的熟人,生意才會蒸蒸日上。

一家五星級飯店有位客房服務小姐,在打掃外賓的房間時,發現客人的床頭放著一本攤開的書。她沒有挪動書的位置,但是擔心整理床鋪會把書頁弄亂,便細心地在書攤開的地方夾進一張小紙片,以作為書簽之用。

外賓見後,感激不已,說:“我住過許多五星級飯店,但如此動人的一幕卻鮮有耳聞。”他將這個“細節”告訴同行的幾十個顧客,後來還撰文介紹此事。這不僅是對那位服務小姐的褒獎,也給飯店創造了一筆數目可觀的間接收益。試想,這位外賓撰寫的介紹文章,是飯店花多少廣告費也買不來的。

美國企業家瑪麗·凱準備購買一部自己早已看中的黑白相間的福特車。今天,她開著自己的舊車去一家代銷福特車的商行。因為今天是她的生日,她懷著愉快的心情希望順利地做成這筆買賣,以此慶祝自己的生日。可是,這家商行的售貨員看到瑪麗·凱開的是一輛破舊的車子,不相信她會花這麼多錢買福特車,因此在接待她的時候十分怠慢,甚至最後幹脆不耐煩地找個借口,說自己要去赴約,與一個朋友共進午餐,硬是把瑪麗·凱哄出店門。

瑪麗·凱非常氣惱,她走出這家商行後,無意間來到另一家商行。這家商行的售貨員很熱情地接待了她,並且彬彬有禮地詢問她有何需要服務的地方。瑪麗·凱把自己為了慶祝生日的購車計劃告訴了售貨員。售貨員向她說了聲“請稍候”,就出去打了一個電話。

四五分鍾後,一位小姐給售貨員送來了12朵玫瑰花。售貨員立即把花送給瑪麗·凱,並祝她生日快樂。這使瑪麗·凱感到格外驚喜。於是,她打消了購買福特車的想法,決定從這家商行買回那輛黃色的克萊斯勒汽車。

做生意的第一要訣,就是吸引顧客上門。那麼,怎樣才能吸引顧客上門呢?辦法是很多的。具體說來,可以分為兩類,一類是做表麵文章,如做廣告,裝修門麵,吆喝生意,這都是表麵文章,現代生意場上,沒有表麵文章,人不知,鬼不覺,當然生意好不起來。還有一類是內在文章,如熱情周到,講信譽,講質量,而這是最關鍵的,也是實質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