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8章 擺脫糾纏的藝術(3)(1 / 2)

一個吝嗇的老板叫夥計去買酒,夥計向他要錢,他說:“用錢買酒,這是誰都能辦到的;如果不花錢買酒,那才是有能耐的人。”

一會兒夥計提著空瓶回來了。老板十分惱火,責罵道:

“你讓我喝什麼?”

夥計不慌不忙地回答說:

“從有酒的瓶裏喝到酒,這是誰都能辦到的;如果能從空瓶裏喝到酒,那才是真正有能耐的人。”

顯然,老板想不花錢喝酒的言行是不適當的,而如果夥計不知如何機智應對的話,或者可能遭到老板的嚴厲斥責,或者自己貼錢給老板喝酒。

在現實生活中,反駁別人的不適當言行可采用這樣一些技巧:

比對方更荒謬

一位記者向紮伊爾前總統蒙博托說:

“我很富有。據說你的財產達30億美元!”

顯然,這一提問是針對蒙博托本人政治上是否廉潔而來的。對於蒙博托來說,這是一個極其嚴肅而易動感情的敏感問題。蒙博托聽了後發出長時間的哈哈大笑,然後反問道:

“一位比利時議員說我有60億美元!你聽到了吧?”

記者的提問顯然是認為紮伊爾前總統蒙博托不廉潔,但並沒直說,而是用引證的方式來委婉表達的,蒙博托如果發脾氣正言厲色地駁斥,則既有失風度體統,又有“此地無銀三百兩”之嫌;心平氣和地解釋恐怕也行不通,謠傳的事情能夠三言兩語澄清真相嗎?於是蒙博托除了用“長時間的哈哈大笑”這種體態語表示不屑一顧外,還引用一位比利時議員的話來反問記者,似乎在嘲弄記者的孤陋寡聞,但實際上是以更大的顯然是虛構的數字來間接地否定了記者的提問。

委婉點撥

19世紀意大利著名歌劇作曲家羅西尼對自己的創作非常嚴肅認真,非常注意獨創性。對那些模仿、抄襲行為深惡痛絕。

有一次,一位作曲家演奏自己的新作,特意請羅西尼去聽他的演奏。羅西尼坐在前排,興致勃勃地聽著,開始聽得蠻入神,繼而有點不安,再而臉上出現不快的神色。

演奏按其章節繼續下去,羅西尼邊聽邊不時把帽子脫下又戴上,過一會,又把帽子脫下,又戴上,這樣,脫下戴上,戴上又脫下,接連好幾次……

那位作曲家也注意到了羅西尼的這個奇怪的動作和表情,就問他:“這裏的演出條件不好,是不是太熱了?”

“不,”羅西尼說,“我有一見熟人就脫帽的習慣,在閣下的曲子裏,我碰到那麼多熟人,不得不頻頻脫帽了。”

藝術貴在獨創,這樣才能形成帶有個性特征的風格乃至形成流派;抄襲與模仿,則隻能在藝術巨匠的濃陰中苟且偷生,毫無建樹。因此,要反對單純的模仿,更要杜絕抄襲行為。19世紀意大利著名歌劇作曲家羅西尼對模仿、抄襲行為的深惡痛絕概源於此。然而,直接的指斥恐怕會使對方十分難堪,羅西尼便用體態語及其說明(一見熟人就脫帽的習慣)來委婉地表示:“在閣下的曲子裏我碰到那麼多熟人”,言外之意是你抄襲了他們的作品。雖然沒有明說,那位作曲家的臉一定會漲得通紅!

循循善誘

俄國偉大的十月革命剛剛勝利的時候,象征沙皇反動統治的皇宮被革命軍隊攻占了。當時,俄國的農民們打著火把嚷道,要點燃這座舉世聞名的建築,將皇宮付之一炬,以解他們心中對沙皇的仇恨。一些有知識的革命工作人員出來勸說,但無濟於事。

列寧同誌得知此消息,立即趕到現場。麵對著那些義憤填膺的農民,列寧同誌很懇切地說:“農民兄弟們,皇宮是可以燒的。但在點燃它之前,我有幾句話要說,你們看可不可以呢?”

農民們一聽這話,列寧同誌並不反對他們燒,立即允諾道:“完全可以。”

列寧同誌問:“請問這座房子原來住的誰?”

“是沙皇統治者。”農民們大聲地回答。

列寧同誌又問:“那它又是誰修建起來的?”

農民們堅定地說:“是我們人民群眾。”

“那麼,既然是我們人民修建的,現在就讓我們的人民代表住,你們說,可不可以呀?”

農民們點點頭。

列寧同誌再問:“那還要燒嗎?”

“不燒了!”農民們齊聲答道。

皇宮終於保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