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66章 圓通人際:敞開心靈的柵欄,走進不抱怨的世界(2)(1 / 3)

安徽省渦陽縣的劉玉霞,1983年高考落榜後,回到家鄉務農。她發現這裏的農民仍沿襲傳統的耕種模式,走著低效農業的老路。她決心要改變這種現狀。一年後,憑著她的文化知識和鑽研精神,她被鎮裏招聘為科技主任。一年又一年,她堅持不懈地向農民傳播科學思想,推廣新知識新技術。辛勤的勞動終於結下了豐碩的成果,她培養和扶持出了一批又一批的科技示範戶,科學思想和技術終於在家鄉古老的土地上紮下了根。1995年9月4日,在北京懷柔舉辦的95’非政府組織婦女論壇上,她用自己的親身經曆,向來自世界各地的姐妹們介紹了今日中國農家女的成長、困惑和追求。

如果我們珍愛生命,請修養你的心靈。在紛紛擾擾的世界上,心靈當似高山不動,不能如流水不安。居住在鬧市,在嘈雜的環境之中,不必關閉門窗,任它潮起潮落,風來浪湧,我自悠然堅守信念。麵對世俗,如砥柱不隨波逐流;麵對權貴,如雪峰堅守自己的高潔。這是勇敢,也是骨氣。身在紅塵中,而心早已出世,如佛之能容天下難容之事,笑世間可笑之人。這是灑脫,也是一種境界。

心靈是智慧之根,要用知識去澆灌。讀萬卷書,行萬裏路。哲學使我們聰明,曆史使我們明智。讓知識真正成為心靈的一部分,成為內在的涵養,成為包藏宇宙、吞吐萬物的大氣魄。

人生要有所追求,追求事業,追求愛情,追求美好的生活。隻有追求,生活才會更精彩,世界才會更美好。人還要有一顆平常心,要知道,我們中大多數都是普通人,個人的力量永遠是渺小的,客觀條件永遠是第一位的,主觀願望永遠是第二位的。不刻意,順自然,常知足,平平淡淡也是福。

★栽種你的心靈之花,芬芳隨處散

“文革”期間,著名作家沈從文被下放到多雨的泥濘的湖北鹹寧勞動改造,飽受痛楚。可沈從文毫不在意,在鹹寧給他的表侄、畫家黃永玉寫信說:“這兒荷花真好,你若來……”

就這樣一句普普通通的“荷花真好”,竟使那段苦難的日了飄蕩著荷花的芬芳,令人以為多雨泥濘的鹹寧是王孫可遊的人間仙境呢!

行文至此,偶然想起在《讀者》上看到的一篇文章,也如此令人怦然心動。

唐代著名的慧宗禪師常弘法師講經而雲遊各地。有一回,他臨行前吩咐弟子看護好寺院的數十盆蘭花。

弟子們深知禪師酷愛蘭花,因此侍弄蘭花非常殷勤。但一天深夜,狂風大作,暴雨如注。偏偏當晚弟子們一時疏忽,將蘭花遺忘在了戶外。第二天清晨,弟子們後悔不迭;眼前是傾倒的花架、破碎的花盆,棵棵蘭花憔悴不堪,狼藉遍地。

幾天後,悲宗禪師返回寺院。眾弟子忐忑不安地上前迎候,準備領受責罰。得知原委後,悲宗禪師泰然自若,神態依然是那樣平靜安詳。他寬慰弟子們說:“當初,我不是為了生氣而種蘭花的。”

就是這麼一句平淡無奇的話,在場的弟子們聽後,肅然起敬之餘,更是如醍醐灌頂,頓時大徹大悟……

“我不是為了生氣而種蘭花的”,看似平淡的偈語裏,暗示了多少佛門玄機,又蘊含了多少人生智慧啊!現實生活中,無限製增長的欲望、不滿足現狀的心態,還有那諸多數不清的煩惱與磨難,常常使人患得患失。因此,很多人抱怨命運,抱怨時運不濟,抱怨人生多“苦”。

常言道:人生在世,不如意事常八九。其實,隻要我們嚴肅冷靜地分析人生,痛苦與歡樂幾乎是與生俱來的。造物主讓我們來到人世中,享受世界的無限歡樂,但同時也要給我們困苦、不幸的負重。人生就是一次爬山的旅行,辛苦是自然的,摔跤有時也難免,磨難就是這次旅行的代價。既然我們能夠愉快地享受人生,為什麼不能快樂地接受生活賜予的苦難呢?況且,苦難已降臨,生氣煩惱又有何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