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了解,2001年學校率先與“陝西省君悅酒店管理公司”簽訂了國際酒店專業人才委托培養協議,學院按照企業的要求,聘請酒店的資深管理人員擔任授課老師,采取邊學習邊實踐的教學模式,開展專業和技能課的教學。這種全新的人才培養模式,受到了畢業生和用人單位的廣泛好評。目前,該專業已經畢業的60餘人,分別被海南博鼇金海岸溫泉大酒店、西安凱悅大酒店等星級酒店賓館錄用。
從2001年至2004年,由“國酒”專業走出的畢業生,個個都是畢業即上崗,崗位全在星級酒店。他們不存在就業難的問題,而是用人單位成了“催生婆”,催他們快點畢業、快點上崗。2001級第一屆畢業生被海南博鼇和三亞酒店“搶光”。特別是博鼇,他們對“國酒”的學生稍加培訓後,就去接待2003年的“亞洲論壇”會議,有的還專門接待參加會議的國家元首,任務完成得非常出色,深受被接待元首的讚譽。他們為博鼇和母校增了光。2002級第二屆學生還未畢業,就被海南的酒店所“占有”,放在他們酒店上課實習。2003級第三屆學生雖然還正在上課,已有幾家酒店送“訂單”。凡知道西京有國酒專業的單位,都呼籲學校擴大招生。
此外,學校所開設的目前社會上的一些緊缺專業,如數控技術、汽車運用工程等專業也已經尋找到了相應的合作夥伴,走出了一條訂單教育的路子。
談到就業指導,該校一位副校長深有感觸地告訴記者,“服務是關鍵,教學、後勤服務就業,就業指導也是服務”。記者通過采訪認為,西京學院(西京大學)連年招生爆滿,畢業生就業渠道順暢,關鍵就是做好了畢業生就業服務工作。2004年,學校有6400餘名畢業生,目前,除提前就業的2300餘人外,還有4000餘名畢業生尚待就業。
“酒香不怕巷子深嘛!”記者了解到學校畢業生情況後肯定地說。
“酒再香也得吆喝著賣呀!”就業中心敬主任打斷了我的話語。
在就業中心主任辦公室裏,敬主任給我一份材料,是2004年畢業生就業實施方案,方案如是寫道:
“學校實施‘三全’管理”即全員參與解決就業、全過程指導就業、全方位實現就業。服務畢業生就業要明確責任,落實任務,層層包幹。
――就業指導中心目標責任:分別於2003年12月12日和2004年3月14日組織兩場大型畢業生供需洽談會,屆時到會單位總數達到500家,為畢業生提供5000個就業崗位,達不到任務目標,兩位領導自行辭去就業中心正、副主任職務。
――各學院目標責任:學院要做好畢業生就業的思想教育工作,及時組織畢業生積極參加應聘,以畢業生推薦率和實際上崗人數進行考核;本院畢業生就業率達90%的,一次性獎勵5000元;就業率低於70%,一次性處罰5000元。
――機關各處室目標責任:按各處室在編人員1:1承擔畢業生安置任務,每安置一名畢業生補助交通費等100元,每少一人罰款50元。
――在原有實習就業基地的基礎上,增設實習就業基地,廣泛簽訂“定向培養協議”,實施“訂單教育”。
――在2004年4月底與15家人才市場、50家企業簽訂協議,提供5200個就業崗位。
――在廣東與5家人才市場、10家企業簽訂“定向培養協議”,以酒店管理、數控技術、汽修汽保、電子技術、工業自動化、日語、英語、機電、模具等專業為主,解決2000名畢業生就業。
――在上海與7家酒店、3家企業、1家學校簽訂就業協議,以酒店管理專業、計算機專業為主,解決600名畢業生就業。
――在北京與1家人才市場、9家企業簽訂就業協議,以汽車維修、鈑金、噴漆、製藥生產線技工為主,解決1000名畢業生就業。
――在浙江與3家人才市場、7家企業簽訂“就業協議”,以英語、國貿、機電、機械專業為主,解決600名畢業生就業。
――在西安與5家人才市場、10家企業、1家技校簽訂就業協議,解決1000名畢業生就業。
――2004年10月底,完成在廣東、上海、北京、浙江組建自己的實習就業基地,做好考察、選址、購置設備工作,11月正式啟動運行。
“計劃很好,很實在,全校各部門要大力支持,足額支付經費110萬元。”該校黨委書記、校長任萬鈞在計劃書上如是寫道。
在幾天的采訪中,筆者特意留心了西京校長的話語,這是西京的魂。西京校長如是說:錢和學生就業哪個是第一位?我看應當是就業,“出口”問題解決不好,學校的持續發展就成問題,這是學校生死攸關的大事。檢驗我們工作的標準:把學校辦成人民滿意的學校,辦成能找到工作的教育,辦成能提高人民生活質量、能促進經濟和人的全麵發展的教育,辦成對社會和國家發展有用的教育。我們是在辦學,不是辦商,同學們懷著對學校的無限信任,遠離父母、遠離家鄉來到西京學院求學,把他們培養成人、培養成才、實現就業,是我們的責任。
一所大學能不能辦好,能不能辦成人民滿意的大學,關鍵在學校校長。正是因為有了這些思想的支持,西京職業學院(西京大學)在短短十年時間裏迅速成長,穩步向前發展,並於2005年3月9日經國家教育部批準升格為本科院校,更名為西京學院。
神禾塬上西京人情緒高漲、信心百倍,他們正在用青春與熱血書寫壯麗的史詩,用智慧和汗水譜寫一曲嘹亮的春之歌,用熱情和實力奏響中國民辦教育最強音。
(西京學院宣傳處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