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章 劉秀封樹王(2)(2 / 3)

二人出得廟來,佘賽花牽過馬匹,讓楊業上馬和她一起去五原佘太村。楊業堅決不願隨去,這又惹惱了佘賽花,抽出刀來欲殺楊業。楊業麵無懼色,並引頸上來,讓佘賽花動手。佘賽花這時如何下得了手?楊業便向佘賽花明以大義說,你殺富濟貧雖是正義之事,但不能為國效力,保家衛國才是你這樣英雄的誌向,在那山寨為王,終究不是長久之計。我之所以要在廟堂裏急於成就此事,就是怕你硬拉我去你寨中,我若不去,又怕你不依。成就此事後,都是一家人了,你如何還能再回山寨去?賽花聽後很是感動,決心歸順在楊業麾下。二人說好後,佘賽花回到五原,將人馬拉到麟州,扶助楊業的事業,並生兒育女,孝敬公婆,為國效力。後來,一起與楊業歸順大宋。

佘賽花是楊業的妻子,在《宋史》中沒有記載。佘賽花確有其人,她是五原縣大佘太村人。佘太村所居人家均為佘姓。佘太村因家業太大,又分出宗祠,佘太村東北處有小佘太村。故此,佘太村也被稱做大佘太村。

佘太村在今內蒙古包頭市的五原縣,其境距神木不遠。後人將佘賽花稱為“佘太君”實是“佘太村”的訛傳。如果說佘太君是宋朝皇帝的封號,遍查古籍,未見記載。言佘太君尊說佘賽花為“佘太村”人,也就是說,佘賽花是佘太村中受人尊敬的一位女性。

楊延昭

楊延昭,北宋名將楊業之子,原名延朗,出生在陝西麟州(今神木)。延昭性厚重且寡言,自兒時起,就常做軍陣遊戲。楊業也很喜歡延昭這種“類己”的性格,所以,每次出征都讓延昭跟隨著自己。雍熙三年(986),在伐遼之役中,楊延昭在楊業所部擔任先鋒,奮勇作戰,相繼攻拔了應州和朔州。在朔州城下作戰時,有流矢貫臂,但仍堅持力戰。後駐防朔州,才得以逃過陳家穀口之災。鹹平二年(999)深冬季節,楊延昭駐守遂城(今河北省徐水縣)時,有遼軍大舉進犯,將城重重圍困,攻城甚急。楊延昭身為統帥,臨危不懼,守禦有方,發動全城兵民登上城頭,憑借著城堞,用火器和箭矢防禦非常成功。同時,又汲水灌注於城牆外側,頓時結冰,滑不可攀。遼軍攻城不克,遂引兵南下,楊延昭率三千守城兵士乘勢追擊,遼軍死傷甚眾,大量輜重等物被楊延昭所得。三年冬,遼軍又派遣數千騎人馬攻取遂城,楊延昭設伏兵於城西之羊山,誘敵至羊山腳下,伏兵突起,遼軍大敗,遂城也因遼軍屢次攻而不克,被譽為“鐵遂城”,楊延昭也因此而升任為莫州刺史。宋真宗皇帝曾召楊延昭回京詢問邊防戰事,延昭陳述備細,真宗當眾表彰延昭曰:“延昭父業為前朝名將,延昭治兵護塞,有父風,深可嘉也。”景德元年(1004),遼軍大舉南下至澶州(今河南濮陽)境內,楊延昭上書真宗趙恒,建議乘遼軍孤軍深入宋之腹地,卻又人馬疲憊,乘機而殲之。此議真宗未予答複。楊延昭便率部進抵遼境,破古城,俘斬遼軍甚多,立下了戰功。二年,澶淵之盟後,在選拔北邊守將時,真宗皇帝特意指定楊延昭知保州(今河北保定)兼緣邊都巡檢使。隨後累立戰功,相繼遷升為保州防禦使和高陽關副都部署。

楊延昭在督軍作戰上,號令嚴明,治軍有方,戰必身先,並能與士卒同甘苦,所以士卒們均樂為之用,人們也謂之有乃父之風。

據《宋史》載:楊延朗“在邊防二十餘年,契丹憚之,曰為楊六郎”。這大概就是民間將楊延昭這位楊業之長子傳為“楊六郎”的由來。楊延昭於大中祥符七年卒。生有一子,名文廣,字仲容。

所謂“澶淵之盟”就是宋朝與遼國在澶州訂立的和議之盟約,因澶州亦名“澶淵”,故而史稱“澶淵之盟”。宋真宗景德元年(1004),遼國蕭太後與聖宗親率大軍南下,深入到宋境腹地。在這種情況下,真宗趙恒與多數朝臣均主張遷都南逃,唯宰相寇準極力反對南遷,真宗皇帝這才勉強在澶州督戰。宋軍堅守遼軍背後的城鎮,又在澶州城下打了勝仗,射死了遼國大將蕭撻凜(凜一作覽)。遼軍孤軍深入,糧草不濟,又恐腹背受敵,向宋朝提出了和議。真宗向來主和,遼國提出此議後,遂於十二月與遼國在澶州訂立了和約,由宋朝每年向遼國輸送歲幣銀十萬兩、絹二十萬匹。“澶淵之盟”是宋朝在軍事與政治上的恥辱。但在邊防用人上真宗卻是明智的,真宗皇帝將楊延昭派到北方鎮守,無疑對大宋政權的穩固起到了積極作用。也就是楊延昭鎮守北方的七八年中,人們企盼著安定,對楊延昭寄以很大的希望,所以在民間流傳著關於他防邊的故事。

陝北民間傳說“澶淵之盟”後,楊延昭奉命守邊。他來到邊防後,因疆界問題經常發生摩擦。在楊延昭的幾次重創下,遼國願意就疆土問題與楊延昭進行妥善解法,於是,楊遼在雁門關處開談。談判中因究竟應將界線劃在什麼地方而爭執不下,楊延昭就向遼國提出,讓他跑一馬或放一箭,作為兩國邊界。這種辦法,任遼國選擇其中一種。遼人想,跑一馬那有多遠?如果馬不停蹄地跑下去,會把遼國全部國土跑完的。放一箭時,人的力氣有限,又能射多遠?所以,毫不猶豫地選擇了“放一箭”定疆土的辦法。遼人還誇讚楊延昭臂力過人,願為楊延昭準備弓箭,供其發射。遼人為了不讓楊延昭射遠,特意準備了一支一個人才能合圍的羽箭拿來見楊延昭,楊延昭見了以後,並沒有提出反對意見。到了射箭定疆土的日期後,楊延昭率領將士們登上雁門關城樓,遼人也站在他的身邊觀看。遼人都心想,你楊延昭聰穎過人,這次卻要在遼國人手下失算了,且看你能射多遠!宋朝將士們也都認為這一做法實在欠妥,不要說如此粗大的一支箭,就是平常一支箭也射不了多遠。可楊延昭卻鎮靜自若,手挽巨弓,搭上粗壯的羽箭,氣沉丹田,用足氣力向後拉弓。弓滿箭直,運氣一陣後,楊延昭突然發箭,隻聽得聲如巨雷,直震得雁門關城樓上下顫動,眾人立即趴伏在地上,驚呆不已。箭身猶如一條蒼龍橫空,咆哮著朝北飛去,所過之處的遼人被這驚天動地的響聲嚇壞了,他們蹲在地上再也起不來了,嚇得尿了一褲子。一陣巨聲後,人們從驚恐中醒過來,這才意識到要去找箭,看它落在什麼地方。經過無數天的尋找後,在大青山處找到了那支箭,射在大青山的石峽中。如果不是被大青山擋住,箭還不知要飛多遠。依雙方之約,大青山以北屬遼人的政權範圍,以南則屬大宋疆土。

關於這一傳說,還有另外的一個傳說,說是大凡國家社稷都由天定,楊延昭哪能將如此粗壯的箭射得那麼遠?這都是有神靈相助之故,當楊延昭脫手發箭後,東方蒼龍將箭銜了一直向大青山飛去,將箭鉗在石峽中。這是天意,如果稍一偏處,避過大青山,還真不知要落在哪裏。又傳說,楊延昭射箭驚嚇了遼人,遼人蹲在地上尿了一褲子,自那以後,所有遼人無論男女,都是蹲下尿尿,這是因了被楊六郎射箭驚嚇所致之故。但遼人性剛,不願說是被嚇出的毛病,而將其說成是恐怕站著尿尿把六郎爺衝起來,所以才蹲著尿。久而久之,這種毛病成為他們的一種習俗。

由傳說可知民間對楊家很敬重,尤其是對楊六郎更為敬重。人們到處為楊家建廟立祠,供奉他們。傳說延安市的楊家嶺就是安葬楊家的陵墓。延安市市場溝到西溝有一個山洞,相傳為楊六郎駐防延安時為了迷惑遼人所挖的“轉兵洞”。甚至寶塔區甘穀驛的“雁門關”被附會成了山西雁門關。如此種種,都表明人們對楊家的深厚情感,這也是關於楊家是陝北人的說法得以在民間傳說存在的基礎。

穆桂英

穆桂英究竟是一個曆史人物還是傳說人物,這是值得商榷的。說她是曆史人物,《宋史》和其他典籍中均無記載。說她是傳說人物,地方誌中還有一些記載。《子洲縣誌》中雲:穆桂英是本縣磚廟鄉美穀界村人。該村穆姓人家很多,相傳都是穆家後世子孫。《子洲縣誌》中還將民間流傳穆桂英是“山東”人予以了糾正,所謂“山東”實為“東山”之“山東”的訛傳。《子洲縣誌》雲:“美穀界有塬地數百畝,坦蕩遼闊。有一座山曰‘東山’,山東有一破爛土窯,傳說是穆桂英出生地。所謂生在山東即指山之東側。”又雲:“一塊塬地名叫跑馬場,有石柱叫拴馬樁。山下有一清泉名曰‘飲馬泉’,相傳穆桂英在此地占山為王,操兵練將,抵禦西夏侵擾,後投於楊家將帳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