住了幾天,轉眼快到正月十五了。秦瓊此次進京是奉了來總管之命為長安越公楊爺正月十五六十壽誕送禮的,太原唐公的書信還未到,柴嗣昌又等不得,留不住,便稱也要到長安去觀燈,與秦瓊等人一同前往長安。
陝北民間將這一曆史故事附會給民俗中的“送窮”習俗,與原來的“五窮”說法有所區別。這一說法,一則因故事便於讓人接受;另則,陝北所秉承的漢唐文化較多,久而久之,人們便隻知“送窮”是由秦瓊而來,而不知其他曆史來源。
人勝節
人勝節又叫“人日”、“人節”、“人慶”、“七元”,是由古代歲時節令形成的習俗。據說,此俗與神話中女媧在七日中每天造就一種生物有關。時在農曆正月初七。我國古人相信天人感應,視天氣陰晴來預測某物興衰。漢代東方朔的《占書》中雲:“歲正月初一占雞,二日占狗,三日占豬,四日占羊,五日占牛,六日占馬,七日占人,八日占穀。”又據道家的解釋是:“天地先生雞,次狗,次豬,次羊,次牛,次馬,始生人。”民國時期的《桓仁縣誌》雲:“初一為雞日,初二為鴨日,初三為貓日,初四為狗日,初五為豬日,初六為羊日,初七為人日,初八為穀日,初九為果日,初十為薯日。”無論哪種說法,都以七日為人日。故而,民間常將歲後七日作為人們禮祀本命元辰的日子。民間迷信認為:正月初七這一天,如果天氣晴朗,就預示著本年人口平安,大吉大利。南北朝時期的梁人宗懍在《荊楚歲時記》中曾記載了兩漢魏晉時期人們過“人日節”的習俗。雲:“正月初七為人日,以七種菜合煮為羹,剪彩為人,或縷金箔為人以貼屏風,亦戴之頭鬢,又造華勝以相遺。”據此說法,每逢正月初七這一天,人們把七種菜合煮為羹,吃後可祛病避邪。不分男女,都用五彩絹綢剪為人的形象,稱之為“人勝”,或戴在頭上,或貼於屏風之上,可祈福祛邪。民間於人日這一天還有登高賦詩之俗。這一日還要忌吃雞,官府不能處決犯人。台灣人另有一種習俗是要點燃十支蠟燭,供獻生果三至五色,吃素麵,以求祥瑞。清代顧祿在《清嘉錄》中雲:吳越地區“俗以七日為人日,八日為穀日,九日為天日,十日為地日。人視此四日之陰晴,占終歲之災祥”。
陝北民間將正月初七稱做“人慶”或“人七”正是“人勝節”的遺風。二十世紀五六十年代時,還有剪人勝之俗,用五色彩布相拚而成,貼於牆上以祈吉祥。此俗雖是一種祈祥之俗,但後來人們多有所不知,隻以為貼布娃娃是一種年節裝飾,逐漸被消失掉了。但吃素麵之俗在農村被保留下來了,不僅於正月初六吃,大年三十下午也要吃長長的雜麵條,以祈求福祥。
上燈節
正月十三是“上燈節”,在陝北有些地方還過此節,如筆者的家鄉延安市寶塔區元龍寺鄉元龍寺村,於正月十三擺九曲燈場以觀燈。
正月十三有幾種說法,據《玉匣記》中雲:是日為劉猛將軍聖誕日。神話傳說雲:劉猛生前能驅蝗蟲,死後成神,人們為了紀念他除蝗有功,就把他的誕日作為紀念日來緬懷他生前功績。這一天也是農家的持齋日。
民俗曆書中又說正月十三是“農暴日”。所謂農暴是我國勞動人民在生產實踐中總結出來的有關天氣氣候變化在陰曆上存在的變化規律。比如,農諺有雲:“三月三,無事不到河邊轉。”其意思就是說,三月三這天,不是有風就是有雨水,不要到河邊去。這種經常出現的重要天氣現象的陰曆關鍵日期就叫做“農暴日”。現在仍在農村廣泛流行的農暴日有:
正月:初九、十三、十九。
二月:初二、初三、初七、初八、初九、十一、十三、十九、廿八、廿九。
三月:初三、初七、十五、廿三、廿五、廿八。
四月:初一、初八、十五、廿五。
五月:十五、廿一。
六月:初六、十二、十九、二十、廿九。
八月:廿一、廿三。
九月:初九。
十一月:廿七。
十二月:十四、廿九。
又有民俗曆史書中說,正月十三在江蘇一些地方作為“關公磨刀日”的民俗日。
筆者在中央電視台《中華醫藥》欄目聽著名中醫學家、現代方劑大家、八十三歲高齡的王綿之教授談養生之道時說,正月十三為“上燈節”。王綿之教授是江蘇人,出身中醫世家。其雲父母於過年時給小孩發糖。他愛吃糖,等不到“上燈節”就將所得之糖吃完了。那麼,上燈節是江蘇的地方習俗,為何能傳入陝北呢?關於這一問題,筆者在“蜂糖”一條中述及子洲縣淮寧灣就是江蘇(淮)南京(寧)一帶的戍邊將士的後裔,他們來到陝北,將他們的風俗習慣在陝北傳承,也就成為陝北之俗。筆者家鄉大都為子洲民眾遷徙而來,故而相沿此俗也是自然的事情。
順星日
順星就是順歲星。順星又稱做“太歲”,被民間奉為值年之神,因此也稱做“歲神”或“值年太歲”,俗稱為“歲君”。道教又將歲君奉為“大將軍”。《神樞經》中雲:“大將軍者,歲之大將也。”歲星掌管著人間一年的禍福,所以人們祈求他能給自己帶來好運,一生昌順通達。因此,順星意即流年暢順。
順星是正月初八舉行的祭星儀式。是日,人們都要向丁卯元辰神進行祈禱,以祈求消除疾病。這一習俗據說是始於金章宗明昌年間,當時因金章宗的母親瑞聖皇太後得病後,四處求醫診治,未能痊愈,金章宗便敕建丁卯瑞聖殿,供奉丁卯元辰神像,以祈瑞聖皇太後的疾病痊愈。所以,民間於是日祈求丁卯元辰祛病除災的習俗。古人相信天人感應,認為每人都有一顆星宿值年,人一年的命運都操在該星的手中。正月初八是群星聚會之日,因此要拜星君,祈求他能給人帶來好運。這就是“拜星君”之俗。拜星君在初八晚上舉行,要上燈,上供,然後撒花燈。正月初八在民俗日裏又被稱做“穀日”、“長八日”,此日最忌吵嘴打架。清嘉慶年間的《瑞安縣誌》中雲:“穀日,俗呼長八日,宵分,貧富皆於庭中燃薪,諸蒼陌市井亦然,爆竹如雷,火光燭天,群兒嬉戲跳擲,以慶其會。”由此可見,古時人們對順星之儀是看得很重的。
春牛節
春牛節的前身是“立春節”。我國自古就有“立春大如牛”的說法,這是因為民間將“立春”看做是預測年景好壞的重要日子,所以也就有了“最好立春晴一日,農夫不用牛耕田”這樣的農諺。正因為如此,也就有了“春牛節”這個節日,並形成了很多習俗。最早的民俗是立春這一天人們在城裏的廣場上塑起一個叫“芒神”的泥人,手中拿一條鞭子和一頭泥牛。它的用意有兩個,一是芒神用手中的鞭子將寒氣送走,並且迎接溫暖春天的到來;二是表示一年的農事活動也由此日開始。
相傳,在周朝時期,天子於立春日親率三公九卿、諸侯大夫到東郊去迎春,並祭祀帝祖和青帝句芒,以祈求是年豐收。這種儀規到了漢代,皇帝率三分九卿、文武大臣前往東郊祭祀句芒時,將車騎服飾都裝飾成青色,並歌以《青陽》之辭,蹈以八俏(雲翹)之舞。同時規定,各州縣衙門前於立春日要陳列土牛,芒神以及犁耙之類的農具,官員們在祭禱之後,依次拿鞭三打土牛。三打土牛後,民眾可以把從土牛身上打下來的泥巴帶回家後,以此預兆在這一年裏五穀豐登,六畜興旺。有了這些民俗習慣,與之相適應的民俗文化也得到了發展的機會。一些民間藝人們每逢此日,就用泥塑成“牛”,並塗上顏色,配以柳枝花草,再塑一些鳥的形象與牛共同立在板上,就成為春牛節這一特定節日的特定工藝品,在市井出售。農戶們將此買回去,既是一種擺設,又可作為掌握農事活動的依據。因為春牛的塑像是有講究的,從其構圖上就可以看出農事的早晚。比如:立春日如果在臘月二十五日前,芒神是站在牛前的;如果是正月十五以後立春,芒神則站於牛後;介於兩者之間的日子裏立春,芒神與牛並立。所以,在古代的時候,農戶們看皇曆就是看春牛圖,以春牛圖來安排農事。在我國古代神靈信仰中將芒神看做是掌管一年年景的值歲神,人們信仰他,敬仰他,就是祈求他能給人們帶來好的年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