貪接子因完不了神差,經常會遭到娘娘鬼吏的毒打,在擒幼兒時,如果被人家知曉了,就會用各種禳鎮方法來對付,如,在掃帚上澆上油,點火燒,笤帚打,麻鞭抽。若遇到法師收法或作法時,又要受到來自法師的咒語和鎮物的攻擊,所以,貪接子挨打是家常便飯,當這種差的婦女,往往是精神恍惚,萎靡不振,鼻青臉腫之象。有的善良婦女不願充任此差,或不完成“任務”,或做了壞事後說出,如此多次者,娘娘在訓誡無效後,就將其開除,從此沒有了這種鬼煞附體,如同正常人一樣。
收生娘娘為什麼要讓貪接子擒幼兒?民間俗信認為一則是娘娘要警告那些平時不孝順父母,做壞事,不積陰德的人,他們即便有了兒女,也不得長壽而夭折,以此來警示世人;人生在世,必須要孝順父母,多積陰德才能多子多福,否則,就要受到神的懲罰。另則,人的生死是一個全景大輪回,上世積了陰德就可長壽,上世所積陰德較小,雖可以轉世為人,亦是不能長壽的。短壽,既是對個人生死的既定,也是對其父母的告誡。在這一神的旨意下,娘娘才從人間招收了貪接子當差。貪接子在行使神差時,有的是合神的旨義和生死輪回的轉世觀的,所以,有的小孩被貪接子擒走後,無論用什麼方法也是救不的。有的貪接子則隻是為了完成“任務”不管哪家的幼兒,隻管擒就是了,結果是既受了幼兒家人禳鎮之苦,又受了法師的法咒之災,反而弄得幼兒未擒成,自己受了不少苦處。
陝西民間對付貪接子最簡單的辦法是“打掃娃娃”。當小兒受到驚嚇以後,就會認為出了“駁詫”,就需要用簡單的祓除辦法來禳鎮。其方法是,在笤帚上澆上油,點火燒笤帚。民間認為,笤帚是貪接子或鬼邪的依附之所,一燒就可將鬼邪趕跑。還可以用大鹽顆在鍋中炒煸,鬼邪是怕炒鹽的。也可以用驢蹄在家中揮舞,以驅趕鬼邪。因為驢是八仙中張果老的坐騎,民間傳說,張果老來自洪荒時期,那時還沒有鬼邪,一切鬼邪是害怕張果老的,故而,鬼邪一見驢蹄,就認為是張果老來了,便逃離去了。如果用以上辦法後,小兒平安無事,則不行“打掃”之儀,若還是不乖,就要帶著羅子、笤帚,捉上一隻公雞,到娘娘廟去作“打掃”之儀。其儀是先點香燒表,向娘娘神像作祈禱後,用笤帚在娘娘神像上掃除。一邊掃除,一邊作祈禱詞雲:
女媧娘娘留世事,黃土摶人人傳人。
玄女娘娘保黎民,救人危難保平安。
生母娘娘保生人,再生之恩大如天。
家有小兒出駁詫,鬼邪犯身不安寧。
今日禱告娘娘神,掃除邪魔保康寧。
娘娘召製邪魔去,保佑小兒病離身。
九天玄女持笤帚,掃得乾坤朗朗明。
生母娘娘發慈悲,召回鬼邪小兒安。
黎民永遠記神恩,敬天敬地敬神明。
打掃祝畢後,將公雞放於神像之前,然後行“叫魂”之儀。回家後亦行“安魂”之儀。
蠻婆
在陝北這塊土地上曾經出現過一支為數極少的人群,人們稱之為“蠻婆”。所謂“蠻”是我國古代對南方民族的稱謂,如“蠻夷”。《書·禹貢》中雲:“三百裏蠻。”蠻的另一種解釋指的是對奴婢的賤稱。《新方言·釋親屬》中雲:“四川謂婢曰蠻,其乞買攜養之童豎曰蠻男。蠻即侮之音轉。”由此可以看出,男傭也稱之為“蠻”。
蠻指民族而言是相對的,北宋末年,金人稱漢人為“南蠻”,北方漢人則稱兩廣,即廣東、廣西之人為“南蠻”。宋以後,又稱今越南、緬甸一帶的為南蠻。由此可見,“蠻”在古代既指民族,又指南北不同地理位置上所處的人群。陝北的蠻婆既非兩廣之人,更非越南、緬甸之人,他們到底從何而來,又是什麼民族或宗教群體,一直是陝北文化中的一個謎團。他們的生活習性與陝北民眾既有相同之處,又有差異之處。傳說他們會法術,而法術與陝北巫師之法又有所不同,卻與流行於東北、內蒙古一帶的薩滿教的法術差不多。
薩滿教是原始宗教的一種晚期形式,因滿—通古斯語族各部落的巫師被稱為“薩滿”而得名。形成於原始社會的後期,具有明顯的民族部落宗教特點。各族間雖無共同經典,神名(近親部落除外)和統一組織,但彼此之間有大致相同的基本特征,即信仰萬物有靈和靈魂不滅,認為宇宙有上、中、下三界,宇宙萬物,人世禍福等都是由鬼神主宰著,神靈賜福,鬼魔布禍。氏族薩滿是保護族人的,所以在氏族內部選派自己的代理人和化身——薩滿,並賦予特殊品格以通神,為本族消災求福,有全氏族參加的宗教節日和宗教儀式。薩滿是薩滿教的巫師。“薩滿”一詞是滿—通古斯語族的語言,原來的意思是“因興奮而狂舞的人”,後來就成為薩滿教巫師的通稱,但其他語族則有不同的名稱。每個氏族都有自己的薩滿,薩滿的主要職能就是在氏族宗教節日或重大事件發生時為氏族舉行祭祀祈禱儀式,為氏族成員求兒求女,保六畜興旺,擔任“巫師”為氏族成員跳神“治病”。薩滿必須備有神具,有神衣、神帽、神鼓、神靴、神刀、神杖以及各種神偶等。
薩滿教主要流行於亞洲和歐洲的極北部,美洲的愛斯基摩人和印第安人的宗教性質與薩滿教類似。在中國十七世紀前的滿族,十三世紀前的蒙古族,七世紀前的維吾爾、哈薩克、柯爾克孜等族,普遍信仰薩滿教。在新中國成立前,東北地區的赫哲族、鄂倫春、鄂溫克、達斡爾等民族,仍然相當流行薩滿教。
陝北“蠻婆”所信奉的宗教既不同於三大宗教,又是秘而不宣,因此,就給他們蒙上了一層神秘的麵紗。陝北民間傳說,他們有法術,能置人於死地,又說他們能通神,既可以滿足他們自身的需要,又可以給人帶來災難。所以,蠻婆所到之處,他們要什麼,人們就得給什麼,生怕惹惱他們後招來災禍。蠻婆也因此從民間獲得大量錢財,成為不勞而獲的富有人家。蠻婆中的男人們會獸醫手藝,比起陝北的獸醫醫術要高明得多。他們從中賺取手藝錢,成為另一種家庭收入。蠻婆們從不種地,每年正月十五日前將年茶飯吃完後,便趕著豬、羊,牽著騾馬出門了,直到十一月底或是臘月初才又回到家中,開始他們過年的家庭生活。出門時,婦人們背著大包袱,沿門討要,男人們為人醫治家畜。他們也從不在人家過夜,隻在山窯或草窯中夜宿。
陝北本土從來沒有過這樣的人群,因為他們從不向人講述自己的身世,所以,人們也不知他們是從哪裏來到陝北的,他們所信奉的教派是什麼,是什麼民族,至今仍無人知道。他們講安定、懷遠方言,這一點可以說明,他們是從橫山、安定一線南遷下來的。在我國實行民族認定政策後,他們以漢族為自己的民族。但從他們的長相來看,北方遊牧民族的痕跡仍然顯現在他們身上。陝北蠻婆主要分布在延安市的子長縣、延川縣、寶塔區。尤以寶塔區的人數最多,都集中在元龍寺鄉、元龍寺村,四姓二十多口人,現在已有三四十口。子長、延川一帶已很少有蠻婆定居或已經沒有了。從他們神秘地出現在陝北這塊土地上一百多年的曆史和他們秘而不宣的自我約束力來看,他們有“逃亡”的可能性。
“蠻婆”是局外人對他們的稱謂,他們從來沒有說過自己就是蠻婆,而且也很忌諱有人當著他們言稱蠻婆。在我國大小宗教中根本找不到“蠻婆”這一宗教,但他們確實帶有很濃的宗教色彩。他們的衣著打扮是清一色的黑衣帽,外出遊藝時手裏總拿著杖,家裏供有神偶,但不是釋道兩教的神祇。從這些信仰來看,與薩滿教有些相似。他們實行的是氏族婚姻,從不與外人通婚,是表親聯姻。這又與薩滿教的宗教本源是相吻合的。在信仰薩滿教的蒙古族,將男薩滿稱做“波”,女薩滿稱做“烏得幹”。薩滿教本來就是一個外來教派,既沒有被漢化,又不被民間所認可,陝北民間對它是不接受的。因薩滿之“滿”與“蠻”音近,“波”與“婆”音近,故而被陝北民間稱做“蠻婆”,是一種歧視的稱謂。所以,蠻婆的叫法既表明了他們是外來民族宗教,又對其懷有歧視心理。也由此可以看出,所謂蠻婆並非僅指這一支人群中的女人,而是泛指,指所有人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