陝北說書
陝北說書是指古時所說的“說書”,據《中國戲劇曲藝詞典》稱:“說書一般指說唱故事的長篇曲藝。如宋代的講史、元代的平話以及評話、彈詞。”說書又分為蒙語說書、陝北說書等。
陝北說書的形式不同於平書、評書和快書。平書是說書人講說故事,評書是說書人在講說故事過程中還加以評說,快書是在簡單的打擊和伴奏下語速較快的演說故事,而陝北說書則是在琵琶或三弦的伴奏下有說有唱的曲藝形式。
陝北說書是一門很古老的曲藝形式,它是伴隨著琵琶和三弦的出現形成的民間曲藝。陝北說書從一開始到現在一直使用琵琶或三弦作為伴奏樂器,可以說,琵琶和三弦與陝北說書是密不可分的一個整體。
琵琶在秦代已經出現,秦漢時期統稱為“批把”或“弦鞀”,是指於胡中,馬上所鼓的樂器。漢代的劉熙在《釋名·釋樂器》中說:“批把本出於胡中、馬上所鼓也。推手前曰批,手引卻曰反,像其鼓時,因以為名。”秦朝時已有了長柄皮麵圓形音箱琵琶,名“弦鞀”。依此看來,琵琶這一樂器原來是出自秦代的匈奴之地,時人稱匈奴為胡人,所以劉熙才說:“本出於胡中。”琵琶在匈奴出現以後逐漸流入內地,後經曆代改進出現了不同形製的琵琶,諸如阮鹹、秦琴、三弦、月琴等。它們共同的特點是圓形直頸,在宋代以前都被統稱為琵琶。到了南北朝時期,有曲頸琵琶從西域傳入我國,並在隋唐時期盛極一時。西域琵琶的種類有龜茲琵琶、五弦和忽雷等。這些外來琵琶的共同特點是半梨形曲頸,當時被統稱為“胡琴”。因為這是從外夷傳入我國的,我國古人將外民族統稱為“胡人”,所以名胡琴。唐宋時期,在以上兩種琵琶的形製上又不斷進行改進,最終形成了現今的琵琶形製,即音箱呈半梨形,麵平背圓,以桐木板蒙麵,琴頸向後彎曲,頸與麵板上設“相”和“品”,張四根弦,按四、五度關係定弦。近代能行的琵琶一般為四相十三品,後來又經過改革增至六相二十三(四)品,這樣一來,就能夠演奏出所有的半音。
在眾多改進後的琵琶或稱“胡琴”中,三弦這一形製與蒙古民族的馬頭琴極為相似,三弦是漢族地區的改進結果,馬頭琴是匈奴族的改進結果。說明三弦與馬頭琴之間有著明顯的淵源關係,也說明琵琶確實是“出於胡中”的史實,同時也證明了“說書”這一曲藝形式分為蒙語說書和陝北說書兩種,這是由琵琶的出現和流行區域所決定的。一則因說書這一曲藝形式都使用琵琶伴奏,蒙語說書和陝北說書都是如此;另則,陝北的地理位置從現在來看處於內蒙古的邊緣地帶,在曆史上,陝北不僅是蒙漢民族的雜居地,而且還一度受到蒙胡政權的統治,所以在文化藝術、思想理念、意識形態等諸多方麵有著相似之處和融合的結果。在這種曆史環境下,藝術相通,各借所長地形成相同文化是曆史發展的必然結果,因此,說書這一曲藝形式分為蒙語說書和陝北說書兩種流派便成為自然趨勢,這是同出一源但又風格迥異的藝術形式,是民族性決定的。蒙古說書代表著蒙胡曲藝,陝北說書代表著漢民族曲藝,是為了適應各自民言辭的文化需要產生的不同結果。這樣,說書的兩大流派就在不同民族、不同區域流行開來,各自表現,各自發展,成為一脈分流的文化現象。
琵琶的演奏方法在其最初之時是以橫抱法來演奏的,這大概是“出於胡中,馬上所鼓”的演奏技巧,也是由匈奴民族的遊牧生活方式決定的。後來改為豎抱法,是漢民族勾欄藝人改進後的演奏方法,這一改進使琵琶在演奏時更能得心應手,充分發揮出琵琶的音域單色特點來。琵琶在最初時使用撥子彈奏,後來才改用五指彈奏。這一改進使琵琶的音域更廣,更增強了它的音樂效果。琵琶在經過曆代的改進後,已經成為獨奏、伴奏和合奏的重要民族樂器,在許多地方戲曲劇種、曲藝曲種中都使用琵琶作為伴奏樂器。
“三弦”又稱做“弦子”,是由秦代的“弦鞀”發展而來的。近世常用者簡為木製,形長而四角弧形,兩麵蟒皮,柄長而無品,張三根弦,上設三軫,左二、右一,琴頸長約三尺三寸,以指甲或撥子撥弄發聲,按四、五度關係定弦。
三弦又分為大小兩種形製。大三弦又名“大鼓三弦”、“京三弦”。最初盛行於我國北方,主要用於大鼓等曲藝的伴奏,故名“大鼓三弦”。小三弦又名“曲弦”、“南三弦”。最初盛行於我國江南地區,主要用來伴奏昆曲、京劇、彈詞以及江南絲竹的合奏。
通過對琵琶和三弦的形成與發展過程,結合說書這門曲藝形式所流行的地區和分類方法的確定,就可以得出這樣一個結論,即說書曲藝曆史悠久,源遠流長。並可以知道,琵琶出於胡中,即古之匈奴。那麼,說書究竟是由胡人所創還是陝北漢人由始,是值得認定的一個課題。陝北人民喜愛陝北說書,不僅是因為陝北說書是陝北民間最受歡迎的曲藝形式,更主要的是陝北說書的曆史久遠。因此,陝北民間流傳著一些很古老的有關陝北說書起源的傳說。有的傳說甚至說,說書這一行業竟然是我國曆史傳說中的“三皇”所封,因此人們就不敢小看了說書人和說書這一行業。殊不知,“三皇”時期人類還沒有步入文明階段,又何談音樂藝術呢?這一說法肯定是一種訛傳或是人們精心雕琢出來的。也有說與幾位皇帝有關,或是將與陝北說書有關的幾位皇帝合而稱之,並稱為“三皇”。這些說法僅有傳說而無史料記載。也有傳說是陝北說書與三位姓黃的人有關,孰是孰非,眾說紛紜。但無論哪種傳說,都與而今的橫山縣有關,說明說書這一曲藝是在橫山形成並發展起來的,不妨將流傳於陝北民間的有關傳說述說於後,以昭陝北說書的來龍去脈。
為了述說便利,先將橫山在我國曆史上的建置情況說明如下:
據《古今曆史地名大辭典》雲:橫山在秦漢時期置奢延縣,治所在今內蒙古烏審旗西南無定河的南岸,東漢末廢其置。西漢元朔二年(前127)又曾置朔方,治所在今內蒙古杭錦旗西北黃河南岸,東漢末廢棄置。後魏時期置岩緣縣。唐貞觀二年置岩綠縣,治所在今陝西省靖邊縣東北的白城子,西夏時廢其置。明代置懷遠堡,清代置懷遠縣,民國時期改為橫山縣至今。岩綠縣是《中國曆史地名大辭典》所稱,與以上說法有誤,哪一說法準確還有待於進一步考證。
相傳,在我國秦朝時期,秦始皇的大兒子扶蘇因反對秦始皇焚書坑儒,引起了秦始皇的不滿,將其遣發到上郡(今綏德縣)以監蒙恬之軍。蒙恬受命於秦始皇,率兵三十萬北擊匈奴,收複了今內蒙古河套以南的大片失地,不僅鞏固了邊防,而且將上郡及河套地區治理得井然有序,人民安居樂業,因此聲威大振。這樣,就使秦始皇對其有了戒心,恐怕蒙恬如此發展下去會威脅到他的皇權,派扶蘇監其軍既可防其有變,又可使扶蘇不再對坑儒施行幹擾,是兩全其美之舉。扶蘇來到上郡後與蒙恬齊心合力,把上郡及河套地區治理得歌舞升平,一派祥和景象,人民富庶,軍民強盛。為了歡慶盛世,愉悅軍民,扶蘇與蒙恬組織軍民將民間的歌舞小戲編排成盛大的秧歌舞蹈,在鼓樂聲中扭唱。上郡也就成了大秧歌的發祥地。扶蘇與蒙恬甚覺安逸,每於宮中歡娛,在胡人的琵琶聲中有綏米歌女演唱清明小調、山歌野曲,真有玉人月中來,仙樂天邊飄的景象,上郡地沉浸在一片詩書禮樂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