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5章 婚娶(2)(2 / 3)

桃花女剛到轎內,一陣怪風向花轎吹來,正是周公驅使黑煞神前來加害桃花女,正值此時,一條金鞭舉起,閃出一道金光,把黑煞神的鋼鞭架住,是紅煞神前來救駕桃花女。桃花女在轎中坐穩,出了自家大門,一路鼓樂喧天,笙簧載道,又有無數家丁前呼後擁,向周家走來。因花轎之上有八洞神仙,轎的四周又用紅緞包裹過,各路凶神也不敢近,所以桃花女一路安然無恙。

花轎來到周宅門首,任府人役就叫官媒報於周府讓人出來熏轎。本來熏轎之事由其他人完成就行了,但周公想急於知曉轎內動靜,便親自來到轎前,拿著焚燒著檀香、柏葉、芸香的熨鬥,繞轎三匝,直熏得那些哭喪一眾凶神無法行凶,一刻間,竟躲閃在一旁,哪顧得對桃花女施惡。此法又有說“熨鬥”與“運鬥”音近,可使鬥轉星移,將惡運去,將吉運來。是一種討口彩的說法。這一習俗被後世所用,即花轎到來後,公婆來到轎前,迎候兒媳下轎。陝北常用之法是在轎前及洞房內打醋壇,俗信認為,醋壇一打,有薑子牙到壇,諸神退位,薑太公在此則百無禁忌,大吉大利。

桃花女的花轎未進大門,已是傍晚時分,彭祖受了桃花女的傳授,先於花轎來到大門口,麵朝裏,背朝外,將柳弓取出,拔出三枝桃箭叩在弓上,並高聲念道:“柳木弓,桃木箭,射了左扇射右扇,喪門吊客影無蹤,一切凶神都不見。”照定門上正中就是一箭。喪門吊客二位凶神最害怕的就是從柳木弓上射出的桃箭,再加上桃花女的這段咒語,弓弦響處,二神哪敢停留,急忙一躥,鑽入雲端,又被桃花女破了。後世凡遇不吉利時年或不吉利事情,在大門掛上柳木弓、桃木箭來避邪正出於此。周公正在觀望花轎進門之際,也正是彭祖釋放第二枝桃箭的時候,周公眼快,將頭一閃,箭從耳旁擦過。周公怒斥彭祖,彭祖言稱自己是奉桃花女之命放的箭。周公掐指一算,才知自己之法被桃花女所用。

桃花女連破幾路凶神後,下得轎來,由官媒攙著,足踏黃緞道鞋,雙腳不沾泥土踩著紅氈行走。來到二門前,彭祖從轎中取出桃花女早已編好的篩籮兒,走到桃花女跟前,雙手掬著向空中一拋,從空中降蓋下來,把桃花女的頭麵罩住,又急忙念咒曰:

“線作篩籮比就天羅網,大紅氈兒壓住絆腳繩。跨馬鞍,騎住了星日馬,羊見凡草走無踵。”

彭祖將桃花女所教的咒兒念完,又在二門口上所放的方鬥中抓起了一把草節,向四周亂撒。桃花女趁此機會,縱步從馬鞍上跨過,又急忙取出寶瓶,將瓶內五穀往外一倒,大步來到大堂以內。這一做法就是後世人們向新郎新娘頭上拋彩色紙帶和紙屑的習俗的根由。

桃花女進得大堂後,早已聞知桃花女乃國色天香之女子的婦人們一擁而進,將大堂圍得嚴嚴實實爭相觀看桃花女的芳容。周公安插在大堂內的眾凶神因滿堂婦人,陰氣太盛,又有不潔者,恐怕沾染上穢氣而不能歸位,隻得一齊駕雲歸還神位複命去了。桃花女又來到內堂,一連進了三道門安然無恙。這也是後世之俗,認為洞房內婦人越多越好,以迫使凶神逃離。

桃花女在內堂中稍事休息後,命官媒傳出話去,要與新郎交拜成親。周公無奈,隻得讓自己的親生女兒天香代替“新郎”交拜,並言稱,今日不利,新郎不能與新娘交拜,今讓小姐權作新郎入房坐帳。桃花女算定周公的最後一招是在洞房內,今有天香小姐暫作新郎就可使自己躲過此劫,所以也就應允了,遂將寶瓶交與官媒帶出內堂,暗暗從胸前的錦囊中取出一麵青銅鏡子,收入袖中,兩手高高拱著。天香小姐進來後,隻聽得鼓樂喧天,兩位佳人互相拱揖,交拜完畢後,在一幫婦人的簇擁下進了洞房。進入洞房,二人謙讓坐帳。桃花女言道:“小姐今既僭令兄,就算是新郎了,理當先坐。”天香無由可對,隻得先到上首坐了帳。原來坐帳也有方位利害,天香剛剛坐下,桃花女忙將繡帳往身上一遮,口中念起催神咒來,驚動了白虎大神,一陣風過後,現了原形,見床上坐著一女人,當即將天香咬死了。

天香一死,驚動了周府上下。周公亦趕來哭自己的女兒。桃花女因憐天香的人品,答應了周公的請求,施法將天香小姐救活了。周公非但沒有感激桃花女,反而自思桃花女有如此本領,不除掉她,自己在世上就沒有了麵子,當即就與桃花女鬥起法來。二人從周府鬥到院中,又從院中鬥到空中,正在難解難分之際,真武大帝出現在雲端,將二人收為身邊弟子,執掌皂旗。故事結束。

後人在桃花女所用鎮物的基礎上,又有了新的發展,將火盆也用上了。用火盆的目的,一則是火可以避邪,將隨之而來的邪魔嚇跑,另則,火盆的火燒得正旺,人們取小兩口今後的日子會像火一樣紅紅火火,富貴綿長。

《桃花女鬥法》中的婚俗在成書前亦有,但人們總願意說是桃花女所創諸多習俗,這是因為人們崇尚神仙的思想反映,神仙用的,就是吉利的。無論從何言,這些習俗被經常運用到婚禮中。現在雖然在人們的思想中沒有了神的概念,但總想以此來討個吉慶,所以一直為人們所看重。

婚娶禮儀中的關鍵人物

迎娶之日一般要請廚師、儐相、伴娘、轎夫、賬房、師爺等人。

廚師是婚宴的主角,在婚典中他與冰公(即媒人)的地位相等。所以,廚師與冰公在婚禮中所尚禮金是不能收的,先由他們尚禮後,其他人才能尚禮。開宴前新人要先“參廚”,即參拜廚師,以表對他們的感謝。

儐相。古時將迎接客人或讚禮的人稱做“儐相”。婚禮中陪伴新郎和新娘的人也稱儐相。

儐相的任務很多。當花轎進院後,儐相要上前讚禮。拜堂時,由儐相二人分別以“引讚”和“通讚”的身份主持拜堂禮儀,排定婚宴座次,宣布動樂鳴炮開宴,等等。

賬房。賬房是婚禮中的記賬先生和收禮金的人。

伴娘。伴娘是男家請來陪伴新娘的女子。新娘上轎時,伴娘要攙扶新娘上轎,花轎到達新郎家門時,伴娘要掀開轎簾,將新娘攙下轎來。在迎娶隊伍中,媒人先導,然後是新郎與伴娘,其次才是花轎、吹鼓手、禮盒隊等。

師爺。師爺是婚禮中的核心人物,婚禮前後的禮儀習俗都由他來安排和調停。他不僅對男家所在一方的習俗熟悉,也要對女家所在一方的禮俗有所了解。婚禮中的禮儀規矩都是由他來完成的。

喜娘,是男家在舉行婚禮時所雇請的曉知禮儀的婦女。她專門指引安排結婚禮儀,扶接照料新娘,導引新娘跪拜,當親友鄰居戲弄新娘,尤其在鬧房時,對新娘加以護衛。一般是能說會道,善於應酬的婦女。

喜棚與喜房

婚慶典禮上要有“喜棚”和“喜房”。

“喜棚”是設宴招待賓客的地方,如現在所說“餐廳”。民間也叫做“酒棚”。喜棚的裝飾標誌著事主的財富與地位。講究的,喜棚上要有窗,窗框要漆成紅色,窗的四角還要繪上一些吉祥圖案,如蝙蝠,象征“福”。喜棚中要繪大紅雙喜,嫁女一方的喜棚隻繪一個單喜。門框貼有喜聯。傳統的喜棚聯是“勿曰乾坤定矣,詩雲鍾鼓樂之”、“吹簫堪引鳳,攀桂喜乘龍”。橫批則為“天作之合”、“龍鳳呈祥”等。因喜棚是臨時性的,一般家庭花費不起,所以民間多不采用。

“喜房”也就是現在所說的“洞房”。通常情況下,喜房應當設在正麵靠東的房屋。民間有一說法是:新媳婦娶到東房,敦敦實實。這一說法也是源自宋代王安石的故事。王安石上京趕考時曾宿於嶽父家的東床,被招為婿後有了東床快婿的說法。喜房的門框要貼喜聯,窗上要貼大紅雙喜。這也是王安石被招為快婿大辦喜事時,又傳來狀元及第之喜,可謂雙喜臨門,喜上加喜,就成了後世習俗中的雙喜。房屋頂角也要貼喜字,表示喜滿天地。喜床要安放在靠山牆的地方,其寓意是“有靠山”。

大婚、嫁娶

大昏,又稱“大婚”,是古代帝王的婚娶禮儀。陝北民間將婚姻合與不合稱做“大婚”合與不合,這是不對的,應當說“婚姻合否”。《禮記·哀公問》中雲“大昏即至,冕而親迎”,也就是說,帝王在大昏之時,要穿冕服去親迎。

嫁娶是古代婚姻禮儀之一。即男女雙方締結婚姻關係。女子適人為嫁,男子娶婦為娶妻。據唐杜佑《通典》記載:嫁娶,伏羲氏製定。《白虎通·嫁娶》:“人承天地,施陰陽,故設嫁娶之禮者,重人倫,廣繼嗣也。”說明嫁娶的目的為重人倫,傳宗接代。古代對嫁娶有一定的規定,《周禮·地官·媒氏》:“今男子三十而娶,女二十而嫁。”

適人是我國古代漢族對女子出嫁的一種稱呼。《儀禮·喪服》:“子嫁反在父母之室。”鄭玄注:“凡女行於大夫以上曰嫁,行於士、庶人曰適人。”《孔子家語·本命》:“女子十五許嫁,有適人之道。”或簡稱“適”。《世說新語·任誕》:“表彥道(躭)有二妹,一適殷淵源(浩),一適謝仁祖(尚)。”

醮盆

陝北女子在出嫁時,父母給女兒的陪嫁品中總少不了一個盆,稱做“醮盆”。醮盆陪嫁的用意現在很多人都說不清,但婚嫁時仍要將其放在轎中陪嫁給女兒。正因為說不清,就給醮盆演繹出很多名堂來。有說當麵盆的,用來給新娘洗臉,有說作日常生活用品的,更有人說將醮盆當做尿盆的。說新娘進洞房後因不便外出撒尿,就用醮盆作尿盆。也因為這種說法又衍生出“人家的香燒到醮盆了,自己的香燒到尿盆了”,來比喻人家走好運,自己走黴運是因為敬神時燒香燒錯了地方。所以將醮盆當尿盆就成為一種流行說法,其實,這些都是錯誤的。

單純的醮有多種含義。《七修類稿·義理類·酒》中稱獨酌而醉為醮。道士設壇做法事稱做“打醮”。《荀子·禮論》中說:“利爵之不醮也。”這裏的醮當“盡”來解。但是,在禮儀中就不是這些意義了。宋玉在《高唐賦》中說:“醮諸神,禮太一。”就是祭祀諸神。所以,在任何廟堂都有醮盆供香客燒香以祭祀神靈。民事活動中醮是指具體的行為,如婦女再嫁稱做再醮,改嫁稱做改醮。逼其婦醮,就是逼婦女嫁人。民俗禮儀中醮是一種禮儀形式,是古人在冠禮、婚禮中的儀式。《晉書·禮誌下》雲:“古者婚、冠皆有醮。”冠禮是男子二十歲時所行的加冠之禮,表示已經成年,婚禮用醮儀是表示婚配。冠禮在陝北久已不行,所以禮儀形式與禮儀名稱已為人所不知。婚禮中的醮禮亦不舉行,但醮盆一俗卻被沿襲下來。

那麼,醮盆在婚、冠之禮中的作用是什麼?是用來醮諸神、禮太一的。諸神即各路大神仙,太一是儒道兩教所信奉的神,是源於太一信仰,但各有說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