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4章 生辰(3)(2 / 3)

百日禮所收禮品與滿月禮的禮品大同小異,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百家衣和百家鎖,以及各種護身符。山東有些地方的百家衣猶如僧人之衲衣,是用各種顏色的碎布布片連綴而成的。雖然布片不一定是來自一百家,但家數還是越多越好。穿百家衣的目的就是為了長壽。習俗認為:有很多人家給孩子添衣料,就是給孩子添壽,這一習俗與陝北的“添精神”的說法相類似。百家衣一直要穿到孩子過了周歲以後才能脫掉。“百家鎖”也叫“長命鎖”、“長命索”、“百家索”、“百家練”等,是祝福孩子能夠長命百歲的用意。百家鎖或用金子製成或用白銀製成,或以銀鍍金或以銅鍍金或銀。“長命鎖”上都有圖案和文字,圖案大都是一些富貴不斷頭,以及雲龍紋飾等。文字都是“長命富貴”、“長命百歲”等,百家鎖也應該是集百家之金銀打製而成,或由許多人家合起來製作成以後送給小兒。

常人春在《老北京的風俗》裏對滿月和百日時人們向主人和小孩祝賀時是這樣寫的:禮金用紅封套裝現金,外麵寫上“彌敬”二字,是對小孩滿月的祝詞。但也有給生男孩家寫“弄璋”、給生女兒家寫“弄瓦”或“代玲”的。送幛,講究用紅色綢繡,次者用布料,長丈二,繃四個紅紙幛光,上書“天降麒麟”、“瓜瓞綿綿”、“螽斯衍慶”、“長命百歲”之類的祝詞。有送賀聯的,多用裝裱對聯。生男則書:“麒麟征國瑞,熊夢兆家祥”,“英物啼聲驚四座,德門喜氣恰三多”。生女多用:“繞庭已喜臨鳳玉,照室還看入掌珠”,“兆葉雞飛門前設帨,祥征虺夢掌上擎珠”。

從以上這些古人所用祝詞賀聯來看,陝北人將兒女稱做前世“仇人”,夫妻稱為前世恩人還是有一定道理的。唯“天降麒麟”、“瓜瓞綿綿”是純粹的祝詞,“螽斯衍慶”則有些“仇人”的成分在裏麵。螽是蝗類,是害蟲。害蟲衍之,豈不是“仇人”投胎轉世。“祥征虺夢掌上擎珠”也有此義在裏麵,虺,古書上說是一種毒蛇。虺頹又指的是疲勞生病,雖有“祥征”,但毒蛇夢兆,而產兒女,使之疲勞生病,豈不是無恩可言。瓞是小瓜,《詩經·大雅·綿》中“瓜瓞綿綿”,是取其綿延繁衍之義。《詩經·齊風·雞鳴》中雲:“雞既鳴鳴,朝既盈矣”,這大概是陝北民間所雲“輩輩公雞會叫鳴”的說法由來。由於古人這種用詞的晦澀,其義不能被今人準確把握,因此而不被常用。

陝北民間的百晬禮儀較之滿月禮儀而言要簡單一些,但酒宴並不簡單,一般由孩子的父母操辦,祖父母、外祖父母、叔父母、舅父母都得參加,一般不邀請其他親友參加,席間仍然要給孩子紅包,以祝願孩子長命百歲,富貴百年。百晬禮一過,在一年中就不再為孩子舉行人生禮儀活動了,到了周晬時,又要為其舉行周晬禮儀了。

周歲禮俗

周歲禮又稱做“周晬禮”。“三朝禮”、“滿月禮”和“百晬禮”是單純的誕生禮儀,而周歲禮則是對人生誕生禮儀的一個概括和總結。舉行周歲禮儀標誌著人生“晬”與“生”的分離,人生一係列的壽誕禮儀將從周歲禮儀開始,一直延續下去,直至死亡。因此人們對周歲禮儀也特別重視。其儀禮也比較隆重。比如,浙江蕭山一帶,在孩子周歲這一天,要舉行祭祀神靈和祭祀祖先的禮儀活動,親朋好友們要送禮,禮品大都是小兒的衣服和鞋帽。因為禮品中有鞋這種禮物,又派生出了“試鞋”的儀俗。試鞋之儀是讓嬰兒試穿新鞋,因“鞋”、“賢”音近,試鞋的用意也就在於祝福嬰兒長大以後能夠應試為官,做一位賢明的官員以光宗耀祖,為民謀福。試鞋比較流行的是“虎頭鞋”。虎頭鞋是用黃布縫製成的,在鞋頭上繡一虎頭,虎頭上再繡一個“王”字,故名虎頭鞋。民俗認為,虎是“百獸之王”,虎又是能夠驅邪的靈物,所以民間一直將虎視為吉祥的動物之一。讓嬰兒穿上虎頭鞋,就是為了避邪,以祈求平安吉祥。

周歲禮俗中還要給孩子係上“長命索”,陝北民間是用五色線合股成“索”,拴上祝賀禮金或禮物戴在小兒脖子上,以祝福孩子能夠長命百歲。陝北民俗中不僅在滿月禮俗、百晬禮俗和周歲禮俗中為小兒戴“長命索”,而且要一直戴到十二歲完生為止。這既是對孩子的一種祝福,又是對孩子寄以無限的希望的信物。之所以用五色,是以此祝願小兒長大成人以後誌在四方,四海為家,能有錦繡前程。還要給孩子戴上“百家鎖”,以求得百家眾人對孩子的庇護保佑。百晬禮俗中戴百家鎖既是為討一個吉利,又可與“百日”之數相吻合,周歲禮戴百家鎖完全是一種吉祥的用意。周歲以後就不再佩戴百家鎖了,僅戴“長命鎖”或“富貴鎖”以祈長命和富貴。討要百家鎖是一種民俗,所以,在我國民間凡遇有孩子百晬或周歲討要鎖銀或鎖線時,人們都不吝相賜。

陝北民間為孩子戴鎖很有講究。一般是孩子滿月時,外祖父母給外孫子女送一把“麒麟”鎖以表“麒麟送子”、“麟呈祥瑞”、“麟趾玉止”的美好意境。百晬禮時,小兒的祖父母為孫子送一把“長命鎖”希望孫子能長命百歲,傳承香火。周歲禮儀時,由孩子的父母為兒女送一把“長命富貴鎖”,以祈孩子長命和富貴。腳絆是由祖父母送給孫子女的,其義在於將孫子女羈絆在身邊,以享天倫之樂。手鐲和項圈是由外祖父母送給外孫子女的,其義是外祖父母隨時牽引著外孫子女,盡一番疼愛心意。一般是項圈上掛一麒麟鎖,是一套飾品的組裝。

周歲禮俗中最重要的禮儀活動是“拈周試晬”,民間也叫做“抓周”、“拈周”、“試周”、“試兒”、“摣生日”等。此俗是源於原始的征兆信仰,是一種預卜幼兒前程的禮儀活動。此儀是在小兒周歲這天,在孩子周圍擺放上各種象征性的物品,任其抓取,以此來試察小兒將來的誌趣和喜好。這種儀俗盛行於古今朝野,不少史誌、傳記等典籍以及小說、戲劇、文學作品中對此儀俗的記載和描寫是可以信手拈來的。抓周儀俗最早出現是在南北朝時期。北齊的顏之推在他的家教名著《顏氏家訓·風操》中對抓周這一儀俗進行了描述:“江南風俗,兒女一期,為製新衣,洗浴裝飾,男則用弓矢、紙筆;女則用刀尺針縷,並加飲食之物,及珍寶服玩置之兒前,觀其發意所取,以驗貪廉愚智,名之為試兒。”顏之推所描述的是江南儀俗。在《愛日齋叢紗》中引《玉壺野史》說:曹武惠王一周歲生日時,其父母羅列百玩珍寶以試兒,結果曹武惠王左手提幹戈,右手取祭祀用的俎豆,過了一會,又取一枚大印,別的便什麼也不要了。幹戈是能征善戰的標誌,俎豆是執掌祭祀的象征,大印則是權力的標誌。曹武惠王後來果真握有兵權、俎豆和印綬,終成霸主之業。這是一個描寫北方抓周禮俗的記載。到了宋代,抓周禮俗已經非常普遍,吳自牧在他的《夢粱錄》,孟元老在他的《東京夢華錄》裏都有此俗之儀的記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