辭靈前還要裝填“餡食罐”,即陝北民間所說的“祭食罐”之儀。此俗就是孝子們將最後一次用於祭奠的飯食裝到一個瓷罐裏,此罐在出殯時由長媳抱著,其用意是長媳侍奉父母到他們終老直至“上山”,說明長媳所盡孝道也最多。此罐在下葬後放在棺材的大頭前,以便死者“食用”。陝北民間習俗是放在墓窯正中崖上開挖的一個小窯之中,類似“櫥櫃”功能。同時,陝北民間又信奉在裝填祭食罐時罐越大,裝得越多越好,這樣,說明孝子多,亡者的後人也旺。祭食罐裝滿以後才舉行掃材起棺之儀。
揚錢
揚紙錢在民間俗稱為“揚錢”,此俗始於晚清。紙錢是用白麻紙經折疊後剪成“銅錢”樣子,在出殯時由專人進行揚撒。紙錢從摔盆、起杠開始揚撒,在出殯的路上,走在孝子前頭,每遇有路祭以及十字路口、河沿、橋涵、井台、祠廟、城門等處,都須揚撒,到了下葬時,要把紙錢高高揚在半空中。揚撒紙錢的俗信是打發那些“外祟”。祟在這裏指的是“災禍”,即“禍祟”。舊時在北京的出大殯禮儀中有專門揚撒紙錢的人,這種人被稱之為打發“外祟”的人。他挎著裝有紙錢或冥幣的筐子,手裏拿著香火,每逢經過上述地方時,即“點錢”以打發“外祟”。陝北民間一般由扛幡的長孫來揚撒,將紙錢稱做“買路錢”,意即向那些在出殯的路上相遇的鬼魂買路,以求暢通,與打發“外祟”的俗信相同。其儀是將紙錢串在一根高粱稈上,長孫扛著引魂幡一邊走,一邊拋撒。除了在上述之處拋撒外,還不時地向路上撒,恐偶有鬼魂當道,以買通行進。有些地方亦有專門揚撒的人員,不過都是幫忙辦事的人員,不是北京習俗中的“打發外祟”的人。在墳堆攢起以後,還要向新墳揚撒,讓那些孤魂野鬼將“錢”拿去花用,不要侵擾亡者的靈魂。
收頭
收頭是在出殯時各輩分媳婦的娘家為自己的女客披掛幛麵的禮儀,即送殯隊伍開始行進時將麵料披在女客身上,待行走出村或遇橋涵孝婦纏頭之際,將麵料收去。
收頭禮儀的目的是為了區別在送葬隊列裏的女兒和媳婦。女兒戴孝不收頭,隻有媳婦才收頭。收頭所用的麵料也有一定講究,死者的兒媳所用麵料應是深藍色、藍色或灰色,這是因為兒媳屬斬衰一服,所承孝製是最哀傷的一製所決定的;孫媳則可用帶有花紅的麵料,曾孫媳可用大紅大紫麵料。這是因為陝北孝製中,孫子所戴孝帽上可綴一塊小方紅布,曾孫的孝帽則是紅帽這一禮製來的。這樣一來,人們不僅從這一禮俗中區分出“媳婦”的輩分來,還可以區分出哪些婦女是“媳婦”,哪些婦女是女兒。也可以從“媳婦”的收頭禮儀中看出死者的後人已是第幾代。後來,“收頭”這一禮俗被衍化為娘家誇富的場麵,不惜重金購得高檔大紅大紫的毛、絨毯,披掛在女人身上,這樣,既不能區分出媳婦們的輩分,又失去了媳婦在喪葬禮儀中應有的禮規,是對死者的不敬重,其哀也沒有了。
收頭是緣何而產生的?與古代服飾“幘”和“冪□”有關。“幘”本來是古代男子用來包頭的帽巾,據說起源於西漢的王莽時期。因王莽頭禿,所以特製巾幘用來包頭,後來逐漸流傳開來,成為男子的基本首服,其實幘在漢代已經有了。幘有很多種,但最常見的有兩種,一種是介幘,其頂端的隆起部分形似尖角屋頂;另一種是平巾幘,又稱平上幘,頂端部分為平頂。幘的戴法也有一定的規定,一般身份低微的官員是不能戴冠的,隻能戴幘。職官平時燕居時可單獨戴幘,但身份顯貴的官宦在戴冠帽之前,必須先戴上巾幘。古時規定:文官戴進賢冠,必須襯介幘,武官戴弁大冠時,隻能襯平上幘。另外還有一些具體規定,如《後漢書·輿服誌》規定:“尚書幘收,方三寸,名曰納言,以示忠正,顯近職也……武吏常赤幘,成其威也。未冠童子幘無屋者,示未成人也。”
“冪□”是覆蓋東西的巾。是古代的一種頭巾。《晉書·山簡傳》:“倒著白接。”冪□是古代服飾之一,即一塊用以障蔽全身的大幅紗羅方巾。最初是西域地區少數民族的裝束,男女通用。據《中華古今注》雲:“類今之方巾,全身障蔽,繒帛為之。”隋唐時最為盛行。《舊唐書·輿服誌》雲:“武德、貞觀之時,宮人騎馬者,依齊、隋舊製,多著冪□……不欲途路窺之。”唐時,男子基本上不使用,婦女也隻是將它作為出門遠行的服飾。將“幘”和“冪□”這種頭巾用到喪葬禮儀之中來,是為了表示媳婦的地位和對公婆所承擔的家族義務。因為在古代文官戴進賢冠時必須襯介幘,武官戴武弁大冠時應襯平上幘。收頭就是借文官戴進賢冠的“進賢”之義,所以在喪事活動中將子稱做“孝男”,將媳稱做“賢媳”。漢代規定“尚書幘收……名曰納言,以示忠正,顯近職也”。借此以顯示媳婦對公婆的忠正和盡職侍奉,所以,在喪葬習俗中,祭食罐由長媳懷抱來表示侍奉公婆到終。冪□這種西域地區少數民族用來“全身障蔽”的裝束,到了隋代,“多著冪□……不欲途路窺之”。陝北地處西北,自然很容易接受這種裝束,在出殯時用來覆蓋媳婦的全身,也是一種傳統習俗的沿襲。所以,收頭應是從幘和冪□這種頭巾服飾衍化而來。
路祭與茶桌
路祭和茶桌都是在出殯前往墓地的途中,有親戚朋友設香案以供祭或是受恩於故人的人為了答謝其生前恩德,特於葬列途中置辦香案供祭。凡有路祭者,出殯行列都要停下靈柩,進行路祭。有的路祭還搭有專門的祭棚,顯得十分莊嚴肅穆,禮儀也嚴謹規範,這是極為特殊的祭奠禮儀,非受大恩於故人而不為。與路祭在形式上有所不同的是“茶桌”,茶桌就是在葬列的途中擺上一張茶桌,設茶杯、茶壺,供孝子和親人們飲水。無論孝子們喝與不喝,都要與路祭一樣進行祭奠禮儀。喪主要以白布或金品(錢幣)作為答謝禮,回敬給祭路人或茶桌人。
落葬
到達墓地以後,先將靈柩放置在墓前,孝子們再行哀哭之儀,然後由僧道誦經超度。此時,要在棺木上穿一氣孔,即所謂的“放栓”。此俗的用意是有了氣孔可使棺內的屍體與地下的土氣相通,這是古人信仰土神習俗的沿襲,也就是人們經常所說的“萬物出在土中生”這一俗語的成俗之由。人生著的時候離不開土,死後也要與土相依,尤其是故土,更使人依戀不舍,所以有“故土難離”之說。在舉行以上各儀之時,其他人將墓坑再次整理後,將祭食罐、長明燈放於墓坑壁上的龕內,將腳印打掃幹淨,然後將棺材徐徐落入墓坑,安放好後由陰陽先生用羅盤矯正方位,再將隨葬品一一擺放好,再次打掃墓坑後,開始填土掩埋。填土時先由孝子們排成一行,沿著墓邊,用手將土裏一把、外一把撒向墓坑和墓外,一邊撒、一邊轉,轉一圈為止。此儀俗稱為“圓墳”,先圓而後將墓填滿,就是我國民俗所說的“圓滿”。緊接著,由其他參加葬禮的人填土。凡到墓地的人都必須填土。陝北習俗中,凡填土的人換班時應將鍁撂在地上,再由人撿起填土,此俗的講究是不能將填墳土的鍁接過來,恐有接喪之虞。墓坑填滿後,上麵要堆墳丘。墳丘要用抬棺木的杠子滾成圓形,引魂幡插在墳丘正上,向南的一麵要壘一個墓門,供後人在祭掃上墳時將紙錢在墓門中燒化,以便亡人從此口帶入地下。上墳用的祭品也是放在墓門上的。陝北民間講究墳地的“坐向”,這是根據太歲值年來決定的,即太歲所處方位不能動土,民間亦稱大山不空,所以各個墳地墓門的開向是不同的。墳地坐北朝南是古人的習俗,古人認為,人死了以後就到陰間去了,北方屬陰,因此,死人的頭向朝北,墓門也就自然朝南開著。古人關於死人的頭向有許多說法,有說應朝西方,西方是人的老家,死了就應回到那裏去,有說應朝東方,說東方屬木,有生機。當掩埋就緒以後,就要將帶到墓地來的紙製明器燒掉。所謂“明器”,就是相對埋入地下的“暗”而言的,其實應當統稱為“冥器”,即送給冥界之人使用的器物。冥器也被俗稱為“社火”或“紙貨”、“紙火”。所謂“社”是指土,社火即用火燒掉後入土的東西,紙貨或紙火表明是用紙製的。冥器是古時在喪葬禮儀中用以隨葬實物的變異,此俗在宋代開始流行,其中有仿實物而造的物品,如盤盞碗碟,衣服鞋帽,被褥枕頭,桌椅床鋪,車馬鞍韉,乃至書童婢女,住宅院落等。也有想象出來的象征性物品,如聚寶盆、搖錢樹等。隨葬品都是實物,是隨遺體一起被埋入地下的物品,明器是紙製物品,是在下葬後燒掉,讓死者帶去,所以才叫做“明器”。燒明器在滿族習俗中稱做“燒飯”。清太宗曾經作出了燒明器的規定:和碩親王以下,牛錄章京以上卒,隻許燒夏衣、春秋衣、冬衣各三件,平民隻許各燒一件。這裏的衣物是指實物,不是紙製品。
返主
返主是葬禮行將結束,由僧道或陰陽先生將木盤中的五穀種子播撒在墓地。所期盼的是五穀豐登,以此寓意將來能夠子孫綿衍,榮昌發達,福祿齊至。播撒種子後取墓土一塊,連同盤中所剩五穀種子由長孫帶著乘魂轎返回家中,此俗稱為“返主”。其時,長孫要脫去孝服,改穿淺黃色長衣。因為“返主”在喪事中也被視為“吉事”,黃色又是土之本色,有土生萬物以返其主之意。返主從其意義上講,就是主人返回的意思,亡人雖已埋葬,其魂靈還返回家中依附在靈位之上。
豎靈
返主回家後,要設靈位於庭堂,以供神主。因其儀為將靈牌豎起,故名“豎靈”,或稱“安靈”。靈牌一般是安放在一個紙糊的“店”中,是一種裝置起來的孝堂,俗稱為“結影壇”。壇的背景為神桌,正壁貼上白紙,白紙的兩邊分貼著藍色剪紙的蝙蝠圖,正中貼一圓形圖紋,壇前有一桌,桌頂正中祀以魂身(仿死者的紙像)和魂帛(上寫死者姓名及生卒年月日),魂帛置於魂身前,兩旁又放置紙製男女婢各一個,以及金童玉女像、幛幡等。桌前又放一小桌,置香爐靈燭等祭祀用品。壇後排放靈桌,桌上放油燈,桌下放竹凳,凳上放死者衣服鞋襪。影壇於旬祭期滿“除靈”時撤除。將撤除的靈桌棄於郊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