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任城縣(今濟寧)的承匡山,傳為女媧誕生之地,山下有女媧廟,廟東南處有女媧陵。
山西河津縣有高禖廟。
江西南康郡(今雩都縣)君山有女媧宮。
陝西臨潼驪山,傳為女媧寓所,有老母殿。
另外,陳州、房州均有伏羲、女媧的合祀神廟。
陝北民間所信仰的“送子娘娘”與女媧“高禖”神有一定的聯係。
伏羲
伏羲是我國古代神明地位最高的一個男神。漢代時期就把他說成是“三皇五帝”中的第一皇,又說他是代替了燧人氏繼而為王的,是百代人王的第一位。在漢代以前,人們還在傳誦著許多關於他創造人類文化的英雄故事。
伏羲,又作庖犧、包犧、宓犧、炮犧、伏戲、伏犧等。在我國古代傳說中,他是雷神的後代。傳說,他的母親在“雷澤”踩上了一個腳印以後懷上了他。他的母親名叫華胥,是一個來自天堂般的快樂國土——華胥氏之國。果然,伏羲像雷澤的主神一樣,長著人首龍身。這是人蛇合體或者是人龍合體形象,是我國古人對人類發展、演變的認識圖騰。後來,人們又把伏羲看成是春天之神或者是木神,因為雷是“出乎震”的,震方即東方,東方屬木,雷發於春,故名。
據說伏羲畫了八卦。《易·係辭下》中稱:
“古者,包犧氏之王天下也,仰則觀象於天,俯則觀法於地,觀鳥獸之文與地之宜,近取諸身,遠取諸物,於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類萬物之情。”
八卦的用處很多,可以記事,也可以占卜,還可以用來表達思想。八卦還有表達世界分類觀念的用處。如天地陰陽就是世界的不同種屬。八卦也標誌著結繩記事,刻符號記事等文化行為達到了一個新階段,因此,古人常將八卦看成是文化起源的象征。到了周朝,周文王被囚羑裏時,他重演八卦而構成六十四卦,六十四卦的每一卦又都畫有六行(如乾卦、屯卦),每一行叫做一爻(爻含有交錯變化的意思),所以,又可以衍化成三百八十四爻。卦有卦辭,爻有爻辭,每一卦、爻可以象征多種事物。《周易》的內容包羅萬象,它涉及世界的形成,社會生活、婚姻家庭、道德倫理、思維方法、人生哲學、養生長壽,乃至自然界的變化規律等。《周易》推天行以序人事,提出了許多首創性的命題,為先秦哲學的宇宙觀、人生觀的高度概括。《周易》被諸子百家,宋明理學派所吸取,它的影響所及幾乎貫穿了整個哲學史。《周易》還對中國史學、文學、天文、曆法、數學、醫學、宗教(特別是道教)的發展,都產生過重要的影響。
伏羲製定了一係列製度。如果說女媧教會了人類如何進行婚配,伏羲則教會了人類必須遵循的嫁娶禮節。《路史·後紀一》雲:“伏羲”正姓氏,通媒妁,以重萬民之利,麗(通“儷”,即兩張鹿皮)皮薦之以嚴其禮。他還發明了占卜。《史記·太史公自序》雲:“伏羲至純厚,作《易》,八卦。”《文藝類聚》卷七八引《古史考》雲:“包犧氏作卦,始有筮。”伏羲發明了烹飪,使人民懂得了熟食。《繹民》卷三引《三墳》雲:(伏羲)冶金成器,教民炮(燒烤)食。他還設置了“元旦”這個節日,從他開始,人類有了曆法。《路史·後紀一》雲:“伏羲推策作甲子。”伏羲使人類離開了穴居時代,《拾遺記》卷一雲:“(伏羲)去巢穴之居。”他教會了人們生活和生產的技能。《廣韻》卷三十四引《河圖挺期輔》雲:“伏羲……鑽木取火。”《易·係辭下》雲:“古者包犧氏之王天下也……作結繩而用罟,以田(打獵)以漁。”《孔叢子·連叢子下》雲:“伏羲始嚐草木可食者,一日而遇七十二毒,然後五穀乃形(顯露篩選出來)。”《路史·後紀一》雲:“(伏羲)絭育犧牲,服(使用)牛乘馬,草提皮蒙,(用草繩牽引它們,給它們披皮墊)引重致遠,以利天下,而下服度。”《路史·後紀一》又雲:“伏羲作布。”“伏羲化(馴化)蠶。”《新論》雲:“伏羲製杵臼,萬民以濟(受益)。”伏羲發明了醫藥。《太平禦覽》卷七十一引《帝王世紀》雲:“伏羲嚐百藥,而製九針,以拯夭枉焉。”他還規定了“日中為市”,教會人民進行貿易。《路史·後紀一》雲:“(伏羲)聚天下之銅,仰觀俯視,以為棘幣(有棱角的貨幣)。”他還發明了圖畫、文字、禮儀規矩。《拾遺記》卷一雲:(伏羲)以桑為瑟,均土為塤(用陶土製的樂器),還發明了三十五弦的琴瑟。《尚書·孔序》雲:“(伏羲)造書契以代結繩之政,由是文籍興焉。”《法言·問道》雲:“法始乎伏羲而成於堯。”《路史·後紀一》雲:(伏羲)爰興神鼎,製郊禪。《管子·輕重戊》雲:“伏羲……作九九之數(九九乘法),以合天道,而天下化之。”他還考定星曆,建立了五行學說。
傳說,伏羲與女媧共同造出了人類。“女媧,伏希(羲)之妹”“女媧本是伏羲婦”。後人卻說他們是兄妹成婚繁衍了人類。唐代李冗在《獨異誌》卷下中雲:“昔宇宙初開之始,有女媧、伏羲兄妹二人,在昆侖山,而天下未有人民。議以為夫妻,又自羞恥。兄即與其妹上昆侖山,咒曰:‘天若遣我二人為夫妻,而煙悉合;若不,使煙散’。於煙即合。其妹即來就兄,乃結草為扇,以障其麵。今時取(娶)婦執扇,象其事也。”
在漢代的石刻畫像和磚畫中,伏羲和女媧的畫像是人首蛇身。從腰部以上是人形,並穿袍戴冠,腰以下則是蛇身,兩條尾巴緊緊地纏繞在一起。伏羲手中拿著一把曲尺,或是捧著太陽,太陽裏還有一隻金烏;女媧手裏拿著一個圓規,或是捧著月亮,月亮裏還有一隻蟾蜍。這些形象有一定的象征意義。
人首蛇身是當時人類的一種信仰圖騰。兩尾相交表明他們是夫妻關係和性愛,他們是人類的生育者。他們手中的曲尺和圓規表明他們是人類文化的創世神,矩(典尺)、規是測量和計算的工具,“不以規矩,不能成方圓”。也將其引申為人們應當遵循的法度,顯示了他們在文化禮儀方麵的貢獻,也標誌著他們發明了百般工藝。
日中之金烏是古人的鳥圖騰信仰標誌。郭沫若在論說“玄鳥生商”的神話時說:“玄鳥‘無論是鳳或燕子,我相信這一傳說是生殖器的象征,鳥直到現在都是(男性)生殖器的別名,卵是睾丸的別名。’”(《郭沫若文集曆史編》第一卷),所以日中之烏是男根的象征。有的日中畫有一種三足鳥,自然界是沒有這種鳥的。趙國華先生認為:“男性兩腿夾一男根,其數有三”或“男根由一陰莖二睾丸組成,其數有三”。即以局部對應突出象征男根的意義,遂將鳥紋畫成“三足”。(《生殖崇拜文化論》)趙先生還認為,伏羲女媧圖中,執規者為女媧,女性,畫圓。執矩者為伏羲,男性,畫方。這就很明白地提示了女性與圓的關係,男性與方的關係。女媧與伏羲的“交尾”也正是“女圓”(女陰)與“男方”(男根)的結合。
蟾蛙在原始母係氏族社會中,是女性生殖器的象征。從表象上看,蛙的肚腹很似孕婦的肚腹。從內涵來講,蛙的繁殖力很強,產子也多。因此,古代先民們就把蛙看成了女性的象征。以蛙來隱喻女陰的說法已經流傳了幾千年,如明清小說中常將女人的陰戶稱做“蛙口”;中醫直到現在仍將女性陰戶稱做“蛙口”或“蛤蟆口”。
伏羲登上曆史舞台,與女媧共享了創造人類的光榮,顯示了男性在社會地位中的提高,也表明了母係社會向父係社會轉化的曆史標誌。女媧與伏羲的兄妹婚姻關係的傳說反映了原始社會早期的血親婚配的婚姻製度,也表明了在這一社會時期,對偶婚出現了。
當三皇五帝這一古神係統被確立起來以後,古神在人類曆史上所做的文化貢獻就成為人們對他們的評判依據,人們也正是由此給他們以或尊或卑的社會地位和榮譽。伏羲所以能夠成為三皇之首,黃帝所以能夠成為五帝之首,與他們在傳說中的文化貢獻是分不開的。
伏羲和女媧作為中華民族的創世神和始祖神,受到民眾的廣泛崇拜和敬奉。舊時,有許多行業奉伏羲為祖師,三教九流、五行八作,幾乎都涉及了。諸如雕塑業、度量衡業、成衣業、帽業、醫藥業、漁業、狩獵業、農業、占卜業、鑄造業、補鍋等。
供奉伏羲最有名的廟宇是河南睢陽的人祖廟,又稱“伏羲廟”、“伏羲陵”。曆史上認為伏羲是“斯文鼻祖”、“人根之祖”。所以,睢陽人又直接稱伏羲為“人祖爺”。廟內還供奉著女媧神,人們將女媧稱做“人祖奶奶”。人祖廟會每年舉行一次,從農曆二月初二到三月初三,會期一個月。廟會期間,銷量最大的商品是“泥泥狗”,是用黃土製成的各種彩色玩具,造型有人祖像、泥娃娃、牲畜、飛禽、陶塤等,其中人祖泥泥狗最受歡迎。人祖的造型是猴麵人身,軀幹粗獷,“陰部”中間畫一紅道,兩側各畫一條綠道,又在其上畫若幹橫道。這是藝術化了的女陰形象。泥泥狗源於女媧摶黃土造人的傳說,後人以購泥泥狗作為求子信仰。婦女們在人祖廟會上購幾個泥娃娃,以象征女媧伏羲所捏的黃土人。供在人祖奶奶像前,燒香祈禱,繞像轉一圈,認為這樣會得到人祖奶奶的保佑,能生兒育女。然後把泥娃娃抱回家,意同從人祖奶奶那裏領回了小孩。今後生育的孩子能健康成長。人們還從廟會上買回泥的牛、羊、豬、馬,以祈求六畜興旺、五穀豐登。因此,當地有一種風俗,就是孩子們遇到廟會上的香客時,可以將香客攔住索要“泥泥狗”,並有一首歌謠唱道:“老齋公(即香客),慢慢走,給把‘泥泥狗’,你老活到九十九。”香客也必以泥泥狗相贈,以圖吉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