舊時民間所供五路神指五位與人們生計相關的俗神,即土地爺、馬(牛)王爺、仙姑、財神爺和灶王爺。因為人們一進宅門後,要先見土地,所以,土地一般在右邊牆上,麵向裏。神像上方用紅紙黑字書寫“保佑”二字,兩邊還懸掛對聯雲:“土能生萬物,地可發千祥。”再往前走就要路過牛棚、馬棚了,在牛馬王的神像上麵仍書寫著“保佑”二字,對聯是:“牛如南山虎,馬似北海龍。”進了正房以後,右麵牆上,麵向中堂,靠門而坐的是一位仙姑,神像上頭仍寫“保佑”二字,對聯是:“仙姑堂中坐,合家保平安。”左邊牆上與仙姑相對位置上是財神,頭上仍然是“保佑”二字,對聯是:“天上金玉主,人間福祿神。”到了裏間,鍋台上端坐著灶爺,神像上方還是“保佑”二字,對聯是:“上天言好事,回宮降吉祥。”有的則寫:“油鹽深似海,米麵積如山。”從以上這五位神明的對聯來看,都有“財”的含義在裏麵,難怪人們將他們奉為五路財神。
五道神,又稱做五道將軍,他是一位冥神。五道神有專門的祀奉廟宇,叫“五道廟”,如北京的五道口、五道街,就是因建有“五道廟”而得名。
五道神傳說是東嶽大帝的屬神,民間認為他是專司世人生死之職的神明,掌管著人的生死和榮祿。唐代變文《韓擒虎話本》中說,韓擒虎功成名就後,有一日忽然感到有些不適,心神不定,“惚(忽)然十字地列(裂),湧出一人,身披黃金鎖甲,頂戴鳳翅,頭毛(牟)按三丈頭低,高聲唱喏。這位神人就是五道將軍,他奉天符牒命,請韓擒虎去上任陰司之王閻王神位。”
五道將軍還迎請過其他新閻王。宋代曾慥在《類說》卷五中雲:“唐嚴安之為京兆尹,以強明稱,民吏畏之。”一日見一神鞬橐(身佩弓箭)致禮甚恭,曰:“五道將軍拜謁,今奉天符迎公為閻羅王,替韓王。”
嚴安之確有其人,為官時以治理嚴明而著稱於世。很得唐玄宗(明皇)的賞識。
《水滸全傳》第十五回中說:“世上降生真五道,村中喚作活閻羅。”這是對阮小七的讚語。
由此可以看出,在明朝時期已將五道將軍與閻王扯在一起,地位也越過了判官,成為閻王的第一大幫手,權力也很大。
《醒世恒言》十四回中的《鬧樊樓多情周勝仙》有一位五道將軍的故事。說開酒肆的範大郎有個弟弟範二郎和周大郎的女兒周勝仙在酒肆相遇後一見鍾情,由王婆說合,範大郎與勝仙的母親為二人訂了婚。勝仙的父親周大郎回家後,嫌範二郎出身低微,便大罵她母女二人,勝仙一氣之下,死絕過去,周大郎也不讓人搶救,便將勝仙裝殮後埋了。
有個盜墓賊叫朱真,乘夜去盜勝仙之墓,不想勝仙卻醒轉過來了。朱真將其帶回家中強行奸宿。勝仙伺機逃出後來到樊樓找範二郎。二郎以為是鬼,將湯桶向勝仙砸去,將勝仙打死了。範二郎也因此被抓入獄。夜晚,剛剛睡著就夢見勝仙濃妝妖豔的來到身邊,二人於枕席間歡情無限。如此夢境一連三夜,第三夜歡愉已畢,勝仙臨去時對二郎說:“奴陽壽未絕,今被五道將軍收用。奴一心隻憶著官人,泣訴其情與五道將軍,蒙五道將軍可憐,給假三日。如今期限滿了。官人之事奴已拜從五道將軍,一月之後必然無事。”
果然於幾日後朱真盜墓一案事發被抓。當案的薛孔目初擬朱真劫墳當斬,範二郎免死,刺配牢城營。如此之決還未曾呈案,於夜夢見一神如五道將軍之狀,怒責薛孔目曰:“範二郎有何罪過?擬他刺配,快與他出脫了!”薛孔目醒來後大驚,即改擬範二郎無罪釋放。
範二郎歡天喜地回了家。後來又娶了妻子,但始終不忘周勝仙之情,便於歲時到五道將軍廟中燒紙祭奠。
還有說法是五道將軍是盜神,人若夢見五道將軍則是一種不祥之兆。據《三國典略》載:崔季舒未遇害,其妻晝魘,雲:“見人一丈,遍體黑毛,欲來逼己。”巫曰:“此是五道將軍,入宅者不祥。”
明代學者田藝蘅對此說得更明確:“今雲五盜將軍,謂盜神也。”並認為:“五道”之意,出自《莊子·胠篋篇》,謂:“盜亦有道,妄意室中之藏,聖也;入先,勇也;出後,義也;知可否,智也;分均,仁也。是五者,豈所謂五道耶?”(見明田藝蘅《留青日劄》卷二十八《五道將軍》)田藝蘅還把一些大官比做“六道將軍”。客人問他:“為何這樣說?”田藝蘅道:“擒盜賊而納其財,反不殺而縱之,這些當官的不是‘六道(盜)’又是什麼呢?”表示出他對“官匪一家”的社會現象的不滿情懷。因此,陝北民間有將那些為非作歹者稱為“六道神”者。
因把五道將軍視為盜神,所以後來將其訛為“五盜將軍”,並一分為五,成為五個強盜神。據《三教源流搜神大全》卷四雲:五盜將軍是南朝時期宋廢帝永光年間(464)的五個盜寇,他們是:杜平、李思、任安、孫立、耿彥正。後被大將張洪波擒殺。死後,五盜陰魂不散,又在本地作怪,偷盜。一些百姓恐於失盜,便祭告他們,“祭之者皆呼為五盜將軍也。”以五道為盜神,已走了樣,信仰並不流行。因為盜徒為神遠不如掌管人間生死大權的五道將軍在民俗中的地位。
將五道神視為財神大概是因為人們認為五道神是掌管人的生死榮祿的冥神,人們為了長壽,享受榮祿,給人帶來陽財與陰財,所以祭之。又因五道被訛為“五盜”,為了防止財產被盜所以敬之。
總之,無論五道,還是五顯、五通、五聖在民間信仰不是很廣泛的。延川縣至今仍信仰五路財神,每於正月初五日淩晨,家家早起鳴放鞭炮,迎接五路財神入戶。
利市仙官(附劉海)
無論武財神趙公明,還是賜福天官,他們身邊總有一位利市仙官。民間傳說他是一位小財神。據《封神演義》中說,他是趙公明的弟子,叫姚少司,即姚邇益,被薑子牙封為迎祥納福的利市官。所謂“利市”,在俗語中就是“走運”、“吉利”的意思。利市又指做買賣中的所得利潤。古人雲“利市三倍”就是獲利很豐厚的意思。此語出自《周易·說卦》中的“[巽],為近利,市三倍”。利市仙官尤其受到商人們的歡迎,每到春節時,必將利市仙官像貼於門上,以圖吉利、發財。
利市仙官信仰在宋元時期就已很流行。據元人所撰《虞裕談撰》中說:當時“江湖間多祀一姥,曰利市婆官”。這大概就是後世所說的財神奶奶。
清翟灝所撰《通俗篇》中引用夏文彥的《國繪寶鑒》雲:
“宋嘉禾好為利市仙官,骨骼態度,俗工莫及。仙官之畫為宰官身久矣。”
宋嘉禾是元代著名畫家,擅長人物畫,他畫的利市仙官畫是一般畫工所不及的,是當時財神畫中的上品,很火暴。
在我國財神信仰中,還有一位道士出身的劉海。曆史上確有其人,他是五代時期的人,本名叫劉操,又名劉哲,字昭遠,又字宗成,玄(或元)英,號海蟾子。
據元代劉誌玄、謝西蟾所著《金蓮正宗仙源像傳·海蟾子》中說“師姓劉名操,字宗成,號海蟾子。燕山(今北京市)人也。年十六,登遼之甲科,仕至上相(事燕主劉守光為丞相)。嗜性命之學,未究玄蘊。”“師後以妙道授董凝陽,張紫陽,乃遁跡於終南,太華之間,不知所終。有詩文行於世。元世祖皇帝封號‘海蟾明悟弘道真君’。武宗皇帝加封‘海蟾明悟弘道純佑帝君’。”
據宋代內丹派道教傳承譜係說:劉操是鍾離權的再傳弟子,呂洞賓的親傳弟子。他曾得了呂洞賓所授丹訣,與當時的著名道士陳摶甚密,(事見《曆世真仙體道通鑒》卷四十九)還與一些道士“以詩往還,論養生秘術”。(見《宋史》卷四百六十一)劉操從五代活到北宋,享年一百餘歲。
劉操後被道教全真派尊為北五祖之一(北五祖為:王玄甫、鍾離權、呂洞賓、劉操、王重陽),其所傳道派為“海蟾派”。海蟾派的宗旨是“省悟自歸隱,修養本元神,散誕蓬萊客,逍遙閬苑人”。(見《玄門必讀》)
民間崇拜劉海並不是因為他能“退官納銀棄榮華,慷慨身心求出路”的脫俗行為,而是因為他是一位吉祥神,一位財神。
劉操號海蟾子,蟾就是蟾蜍,俗稱為癩蛤蟆,被列為五毒之一。劉操為何號海蟾,他自己沒有做過解釋。蟾蜍盡管令人討厭,但它身上確實有一股“靈氣”,早在遠古時期就被人們廣泛崇拜。蛙蟾在遠古先民的信仰中認為它具有很強的生殖力,所以將它作為生育神來崇拜。另外,蛙蟾還有一些特殊功績,《文子·上德篇》中說:“蟾蜍辟兵,壽在五月之望。”依此看來,劉操取“海蟾”為號是取其外貌醜而內涵超群的氣質。另有說法是劉海降服了“蟾妖”而得名海蟾。
民間所說的劉海戲蟾實際是從劉蟾戲的訛傳而來的,北宋詞人柳永在《巫山一段雲》詞中寫道:“貪看海蟾狂戲,不道九關齊備”。此說就是看有關劉海蟾的戲。後人又根據這一說法訛傳編出了劉海戲蟾一戲,並將蟾說成是劉海的父親。《閩都別》中記載了這一傳說。“劉海之父為官甚貪財,凡告案有進金錢者,無理斷作有理,無金錢,即有理亦變無理。無數冤魂哭訴閻羅王,王怒,將劉海之父令變為蟾蜍,發逐穢海,不許超生。其子劉海知父死必受罪,即去黎(驪)山老母處學法,救父超度……劉海於是鑄一金錢,係以長繩,拋於穢海。其父沉於海底,輒向搶抱。遂被劉海超離穢海,負於肩上。於是,戲劇中劉海肩上的金蟾被看做是金錢的象征。蟾蜍是一種三足的癩蛤蟆,為世所不見,隻有月宮中才有,因此古人也稱月亮為玉蟾。古人俗信以為,金蟾不僅是稀罕之物,更將它說成是一種靈物,得之可以致富,這大概是劉海成為財神的重要原因。”
劉海在我國很多地區又將他當做送子神來敬奉。我國古人認為,蟾蛙是女性生殖器和生育的象征。蟾蛙形象及其演變圖案在整個黃河流域的遺址中均可見到。蟾蛙形象又大量出現在民間工藝品中,如小兒裹肚、紮花童鞋、小兒圍褳褳、蛤蟆枕、窗花等。蟾蛙信仰大概與其生殖力強,產子多有關,劉海大概因為有一個“蟾”字才被民間推向了信仰對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