持國天王,魔禮壽掌紫金龍花狐貂,職順。”
其中廣目天王與持國天王兩位的法寶與通行說法正好相反。
清翟灝在《通俗篇》中說:寺內四大金剛各執一物,俗謂“風調雨順”四字。執劍者,風也;執琵琶者,調也;執傘者,雨也;執龍者,順也。風調雨順又暗示著“五穀豐登”、“天下太平”。橫眉怒目,凶猛威武的佛教護法天神被中國老百姓們賦予了十分美好的理想寄托,表現了我國民族傳統心理。
隻要有寺廟就有四大天王像。他們都被安置在天王殿中,中央是彌勒佛,四大天王分列兩邊。
哼哈二將
哼哈二將是佛教的護法神,也是寺院的“門神爺”。他們二位是怎麼成為佛教門神的?有如下兩種說法。
一種說法是他們手中的金剛杵是古印度最堅固的兵器,他們二位是警衛佛的夜叉神,所以,又將他們稱做“執金剛”。傳說,佛(釋迦牟尼)常有手執金剛的五百個隨從侍衛跟在身邊,其中最重要的侍衛叫“密跡金剛”,是五百名侍衛的隊長。
密跡金剛原是法意太子,他曾發誓說,皈依佛教後,要經常親近佛,願做一名金剛力士,普聞一切諸佛秘要密跡之事。這也就是他的名諱“密跡”的來曆。於是,這位隊長就擔當起把守寺院第一道大門的重任。最初的金剛力士也就隻他一位。這樣,很不合乎中國傳統的“對稱”和“成雙”的習俗。於是,人們又增加了一位,使他們一左一右,對稱地站立於山門殿的兩側。
另一種說法是,據《正法念經》中講,昔有國王夫人生了一千兒子,都成了佛,如釋迦、青葉髻、樓至德等。國王的第二夫人又生了兩個兒子,長子願為王,請千兄“轉法輪”,次子願為密跡金剛神,護衛一千個哥哥傳教布法。因此寺門塑其像。又宋代陸遊《入蜀記》說:二金剛就是千佛中最末尾的小哥兒倆,青葉髻如來和樓至德如來。
哼哈二將的這些名諱與來曆,我國民間對此知者甚少,在習慣上常稱他倆是“哼哈二將”。這一叫法是源自《封神演義》。書中說,哼哈二將一個名叫鄭倫,一個名叫陳奇。“哼將”鄭倫本是商紂王的督糧上將,拜西昆侖度厄真人為師。度厄真人傳他竅中二氣,碰到敵人時,隻要將鼻子一哼,其響如洪鍾,同時噴出兩道白光,吸人魂魄。周朝伐紂時,鄭倫每與人戰,常以哼鼻這一招取勝。後來鄭倫被周將鄧九公擒獲,投降了周武王,又當上了周朝的督糧官,仍以哼鼻取勝。後與商朝大將金大升戰,金大升本是一個牛怪,肚中煉成一塊碗大牛黃,噴出如雷,一下將鄭倫打下,揮刀斬為兩段。
“哈將”陳奇也是商紂王的督糧宮,受異人秘術,腹中養成一道黃氣,張嘴一哈,黃氣噴出,見者魂魄自散。後來哈將陳奇與降周的哼將鄭倫接戰,一位鼻中噴出兩道白光,一位口中迸出一道黃氣,一哼一哈,彼此相拒,不分勝負,真個是:二將相逢各有術,哼哈二將顯神通。後來,陳奇被哪吒傷了臂膀,又被黃飛虎一槍刺死。周滅商後,薑子牙歸國封神,敕封鄭倫、陳奇“鎮守西釋山門,宣布教儀,保護法寶,為哼哈二將之神”。一些寺廟據此塑哼哈二將神像於山門。其實,佛教經典中是根本沒有“哼哈二將”這一神名的,隻有“密跡金剛力士”之稱。密跡金剛力士簡稱為金剛,本是金剛之體,是金剛的修行果位。金剛本指金中最剛之意,用以譬喻牢固、銳利,能摧毀一切的力量。據《金光明經文句》雲:金剛力士本一人,今設二像,是為應付不測。古時雲崗、龍門、麥積山石窟的金剛力士雕像都是一尊,隻有河北安陽寶山在隋代所開的大住聖窟入口處兩壁刻有二金剛像,這是中國現存最古老的門像。從明代開始,佛寺在山之內設有金剛殿,專塑二密跡金剛力士像,稱為二王。後來即塑於廟門內,不再另設殿宇。
哼哈二力士的形象,軀體雄偉,麵作憤怒相,頭戴寶冠,上半身裸露,手執金剛杵,一鼓鼻,一張口,露牙睜目,凶猛可畏。
有些地方還將哼哈二將作為門神,過年時,一左一右貼在大門上,至今還有這種門畫上市,而且很受民間歡迎。
哼哈二將的職責是把守山門,阻止那些違規的和尚進山。比如,過去在佛寺的山門前大多立一塊石碑,上刻“不許葷酒入山門”七個大字,有些愛酒的和尚故意將句子念作“不許葷,酒入山門”,哼哈二將也治不了這些開酒戒的和尚。於是,後來的碑又改刻為“葷酒不許入山門”了。這種戒碑也早已不見立了。
幽冥世界
黃河流域被視為中華民族的發祥地,但一追溯起這一發祥之源時,又都與我國西部的青藏高原有關。一般認為,在遠古的中華大地上生息、養育著華夏、東夷、苗蠻三大部落集團。經過曆代戰爭以後,華夏部落最後占據了統治地位,東夷部落被華夏部落融合,苗蠻部落被迫向西南方向遷去,到了今天的雲貴一帶後才定居下來。
在整個華夏集團中,又分為黃帝和炎帝兩個支族,黃帝居北,炎帝居南。
根據徐旭先生的研究表明,華夏、東夷、苗蠻三大部落都是從青藏高原的昆侖山遷徙到內地來的。黃帝氏族的東遷路線大約偏北一些,順洛(應為渭)水南下,來到大荔、朝邑一帶後,東渡黃河,再沿著中條山及太行山的邊緣逐漸向東北方向走去。炎帝氏族的東遷路線要偏南一些,大約順渭水東下,再順黃河南岸向東走去。
地處西北的昆侖山,是一個孕育了華夏民族的地方。可是在最初卻被視為幽冥世界。王逸在注釋《楚辭·天問》中的“日安不到,燭龍何照”時雲:“天之西北,有幽冥無日之國,有龍銜燭而照之也。”這裏的“西北無日之國”,就是冥界幽都——西昆侖。
將西北之昆侖山認做幽冥世界的理由有如下四點。
一、在我國古代神話傳說中,昆侖山一直被視為“天堂與地獄之山”。《博物誌》雲:“昆侖山北,地轉,下三千六百裏,有八玄幽都,方二十萬裏。地有四柱,四柱廣十萬裏。地有三千六百軸,大牙相奉。”
二、“昆侖”有黑的語義包含在其中。如,將南海的黑種人叫做“昆侖”。
三、《山海經》中所記載的“鬼”和跟鬼有關的神靈怪物,大都集中在昆侖山及其附近的地區。例如:《山海經·西次三經》中雲:“又西三百二十裏曰槐江之山……南望昆侖,其光熊熊,其氣魂魄……北望諸區比,槐鬼離侖居之,鷹鸇之所宅也。東望恒山,四成有窮鬼居之,各在一搏。”
四、最早以文字記載昆侖的有《大荒西經》,其經曰:“西海之南,流沙之濱,赤水之後,黑水之前,有大山,名曰昆侖之丘。有神,人麵虎身,有文有尾,皆白處也。其下有弱水之淵環之,其外有炎火之山,投物輒然。有人戴勝,虎齒,有豹尾,穴處,名曰西王母。此山萬物盡有。”又有《海內西經》曰:“海內昆侖之墟,在西北,帝之下都。昆侖之墟,方八百裏,高萬仞。上有木禾,長五尋,大五圍。麵有九井,以玉為檻;麵有九門,門有開明獸守之,百神之所在。在八隅之岩,赤水之際,非仁羿莫能上崗之岩……昆侖南淵深三百仞,開明獸身大類虎而九首,皆人麵,東向立昆侖上……”又有《西次三經》曰:“西南四百裏,曰昆侖之丘,實為帝之下都,神陸吾司之。”
在《淮南子·地形訓》中說“禹掘昆侖墟以下地,中有增城九重……旁有九井……是其流圃,疏圃之地,浸浸黃水。黃水三回複其源泉。”這裏的“黃水”就是後人所說的“黃泉”。“黃水三回複其源泉”即源之盡頭乃源之淵泉,就是黃泉了。另在《大荒西經》中所載的“弱水”和《海內西經》中所載之“九井”,也應是指“黃泉”之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