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1章 觀音(3)(2 / 3)

大殿上有“神目如電”、“善惡昭彰”的匾額道出了百姓們期待“公平”的善良願望。

天子殿的“乾坤一氣”匾額下高懸一麵寶鏡,也就是“照妖鏡”,又俗稱為“孽鏡”。“照妖鏡”是道教的一種明鏡辟妖術,它的由來已久,葛洪在《抱樸子·登涉》中說:

萬物之老者,其精皆能假托人形,以眩惑人目而常試人,唯不能於鏡中易其真形耳。是以古之入山道士,皆以明鏡徑九寸以上,懸於背後,則老魅不敢近人。或有來試人者,則當顧視鏡中,其中仙人或山中好神者,顧鏡中故如人形。若是鳥獸邪魅,則其形貌皆見鏡中矣。

故而,明鏡在道教法術中,與劍、印、令牌一樣,是很重要的法器,它不僅可以照妖,還可辟邪、辨冤、鑒形、遙視。舊時民間還有一種明鏡照鬼現形法,其法載於《道藏》正一部《太上助國救民總真秘要》卷七之中。

明人餘象鬥著《五顯靈光大帝華光天王傳》(又名《南遊記》)中說:華光之母吉芝陀聖母原本是個女妖,經常吃人,被龍瑞拿住後打入酆都,華光因而外出尋母。他鬧東嶽,闖陰司,後來得知母親在酆都正受惡報,便三下酆都救母。他第一次變作玉帝的天使來到酆都,酆都大帝將他請進地府,問他來此為了何事,他說“奉玉帝差遣,將酆都眾鬼押赴天曹決罪。”酆都大帝見說,命韓、關二位元帥取來照妖鏡一照,照出了華光原形,華光隻好逃了。華光二次變作太乙救苦天尊來到酆都,又被酆都大帝用照妖鏡照出了本相,他隻好二次逃跑了。後來,華光得到金睛獨眼鬼的幫助,變成了真天尊,二位元帥不敢拿照妖鏡照他了,被他哄騙後,終於將母親從酆都救出。華光之母後來吃了華光從王母那裏偷來的仙桃,改了吃人的惡習。

民間傳說,有一任酆都知縣叫唐塗,他是一個貪官。一天他去遊覽天子殿,來到酆都照妖鏡前一照,鏡中活現出一頭肥豬。唐知縣問山僧這是何故?山僧答道:“一任貪官,九世變豬。”唐塗聽後惱羞成怒,命差役用烏雞狗血潑鏡,從此,鏡子失去了光澤,但餘威猶存。清人王廷獻在《秋山拾遺記》中說:“孽鏡圍逾丈,日久蒙昧,而奸邪過此猶凜凜不敢正視。”

道教說,酆都大帝主宰的冥府中有十殿真君。據《道經》中《上清靈寶大法》卷三十九《道門定製》卷三說,這十殿真君就是酆都地府的十殿冥官,他們是:

地府泰(太)素妙廣真君;地府陰德定休真君;地府洞明普濟真君;地府玄德五靈真君;地府最勝耀明(靈)真君;地府寶宿(肅)昭成真君;地府神變萬靈真君(又名“籌觀明理真君”);地府無上正度真君;地府飛魔演慶真君;地府五化(華)威靈(德)真君。

還有“十令齋功道場”。據《元始天尊說酆都滅罪經》中稱:若為死者廣建道場,七七修十會齋功,可超度亡魂,不入地獄。其“十會齋功道場”的名號為:一七泰廣大王太素妙廣真君,二七初江大王陰德定休真君,三七宋帝大王洞明普濟真君,四七五官大王玄德五靈真君,五七閻羅大王最勝耀靈真君,六七變成大王寶肅昭成真君,七七泰山大王籌觀明理真君(或稱“泰山玄德妙生真君”),百日平等大王無上正度真君,小祥(周年)都市大王飛魔演慶真君,大祥(二周年)轉輪大王五化威德真君。

酆都大帝作為道教信奉的陰間主宰,在民間的影響並不是很大。全國各地的閻王廟和東嶽廟裏,供奉酆都大帝的很少,大多供奉東嶽大帝、地藏王和閻王,大概是因酆都在四川的緣故。酆都大帝、東嶽大帝和地藏王都是陰間地獄的主宰,但他們是有區別的。酆都大帝源於道教,東嶽大帝源於民間信仰中對自然的崇拜,地藏及閻羅王則是源於佛教。而後兩者又有一定的融會,如大型的東嶽廟裏常有十殿閻君和十八層地獄,而大多數的佛寺中卻沒有閻羅王。

東嶽泰山

東嶽泰山自古以來就是君主告成於天的封禪聖地,又被人們尊為“群山之祖”、“五嶽之宗”。泰山也因其高大險峻而被古人認為是一座能夠通天的“神靈之府”,所以,東嶽神的地位也是極尊的。

由於曆代統治者對泰山的信奉和推崇,泰山神的地位也在不斷升級攀高,最終成為主宰陰間的超級大神。

漢代,稱泰山神為“泰山君”。

漢明帝永平年間封泰山神為“太山元帥”。

魏晉時期將泰山神稱做“泰山府君”。

唐武則天時封泰山神為“天中王”、“天齊君”(後世的“天齊神”之稱即源於此)。

唐玄宗開元年間封泰山神為“天齊王”。

宋真宗時詔封為“仁聖天齊王”、“東嶽天齊仁聖大帝”(簡稱為“東嶽大帝”,後世的“東嶽廟”之稱即源於此)。

元世祖至元年間又加封為“東嶽天齊大生仁皇帝”。

東嶽大帝最初是山神,源自古人自然崇拜中對高山的崇拜。人們認為,大山與人們的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有著密切相關的聯係。《尚書大傳·略說》中說:“山,草木生焉,鳥獸蕃焉,財用殖焉,生財用而無私焉;四方皆伐焉,每無私予焉;出雲風以通乎天地之間,陰陽和合,雨露之澤,萬物以成,百姓以饗。”

上古時期的人們認為,山林中的財富與鳥獸都是由大大小小的山神管理著。葛洪在《抱樸子·登涉》中說:“山無大小,皆有神靈。山大則神大,山小則神小。”西漢董仲舒在《春秋繁露·山川頌》中說:“山川神祇,主寶藏,殖器用,資曲直。”所以人們認為,大山都有神靈,是神人和怪獸居住的地方,山中的雲霧風雨也是山神所為。《禮記·祭法》中雲:“山林川穀丘陵,能出雲,為風雨,見怪物,皆曰神。”

在眾山之中,唯五嶽最尊。所謂五嶽者,《爾雅·釋川》中稱:“泰山為東嶽,華山為西嶽,霍山為南嶽,恒山為北嶽,嵩山為中嶽。”後世多以衡山為南嶽。五嶽中以泰山為尊。泰山,又名岱宗,被譽為“五嶽獨尊”。《孟子》中說:“孔子登東山而小魯,登泰山而小天下。”泰山的獨尊地位是由它特殊的地理位置和曆代帝王於此封禪告天有關。東漢應劭在《風俗通義》卷十《五嶽》中說:“泰山,山之尊者。一曰岱宗。岱者,始也;宗者,長也。萬物之始,陰陽交替,雲觸石而出,膚寸而合,不崇朝(指時間短暫)而遍雨天下,其唯泰山乎!故為五嶽之長。”此說是,雲從石上興起,開頭很小,但迅速布滿天空,短時間大雨就下遍了天下,這些,隻有泰山才能做到。《風俗通義》中又說:“王者受命易姓,改製應天,功成封禪,以告天地。孔子曰:‘封泰山,禪梁父(山),可得而數七十有二’。”

所謂“封禪”,就是在“泰山上築土為壇以祭天,報天之功,故曰封;泰山上小山除地,報地之功,故曰禪”(見《史記·正義》)。據《史記·封禪書》中所載:到泰山舉行過封禪大典的有:無懷氏、伏羲、炎帝、黃帝、顓頊、帝嚳、堯、舜、禹、周成王等遠古人物。封禪除“報天地之功”外,也有祈求天下太平和感恩的意義。由於泰山與國家政權相關,後世便將泰山視為江山穩固,國家太平的象征。如“穩如泰山”、“重如泰山”等。

人們信仰泰山神是因為人們附給泰山神能夠賜人壽命和成仙的功能。東漢班固在其《白虎通義》中說:“陰陽萬物皆相代於東方,故歲二月東巡狩(帝王離開國都巡視)於岱宗(泰山)。宗者,尊也。岱為五嶽之尊,故為尊也。”又雲:“封禪必於泰山何?萬物之始,交代之處。”泰山居於東方,屬木,象征春天。元代《祀東嶽記》碑文中雲:“(泰山)其方生氣之所在,天地大德之所屬也,故於時為春,於五行為木,於五常為仁,發祥效靈,自昔已然。”泰山這種能使大地複蘇,萬物滋生,陰陽昏曉交替之處的特性,使泰山神具有了賜生的神性。《博物誌》卷一《地》中雲:“(泰山)東方萬物始成,知人命之長短。”《夢粱錄》卷二雲:“(泰山)神掌天下人民生死。”《風俗通義》卷二雲:“聖主亦當上封,則能神仙矣。”《史記·封禪書》中雲:“封禪者,合不死之名也。”“黃帝封東泰山,禪凡山,合符,然後不死焉。”漢《泰山鏡銘》雲:“上泰山,見神人,食玉英,見灃泉,駕交(蛟)龍,乘浮雲,虎引兮直上天,受長命,壽萬年。”《寶鼎銘》雲:“登於泰山,萬壽無疆,四海寧謐,神鼎傳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