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這種方式貸出取息的資本可以看做是一種讓與,由貸款人向借款人讓與一大部分的年產物,其條件是借款人在借款期內每年要讓與貸款人一小部分年產物作為回報,稱為利息,在期終要讓與和最初所讓與的一部分同樣大的年產物,稱為還本。雖然貨幣(鑄幣或紙幣)一般起這一大部分或一小部分讓與的讓與證書的作用,它本身卻與它所讓與的東西完全不同。
按照一經從地上或從生產性勞動者手中來到即預定用來代替資本的那一部分年產物的比例,所謂貨幣權益自然會隨著增長。所有人想要從而獲得收入而又不願自行使用的那種資本自然會隨著一般資本的增長而增長,換言之,當資財增長時,貸出取息的資財數量也會變得越來越大。
當貸出取息的資財數量增長時,利息或為使用這種資財而必須支付的價格也就必然下降,這不僅是由於商品數量增加時其市場價格普遍下落的一般原因,而且是由於在這種場合所特有的其他原因。當一國資本增加時,使用資本所能獲得的利潤必然下降。在國內越來越難找到使用新資本的有利方法。因而在不同的資本之間產生了競爭,一種資本的所有人力圖據有另一種資本的所有人所占據的那種用途。但是在大多數場合,他想把其他的人從這種用途中排擠出去,他隻有靠用更合理的條件來進行交易。他不但必須將他所經營的東西略為便宜一些出售,而且為了將其售出,有時還不得不比較貴一些地購入。對生產性勞動的需求,由於用來維持它的基金的增長,變得一天比一天大。勞動者容易找到工作,但資本所有人卻難於找到他所要雇的勞動者。他們的競爭抬高了勞動工資,降低了資本利潤。但當使用資本所能得到的利潤下降時,能為使用資本而付出的價格,即利息率,也就必須隨之下降。
洛克先生、勞先生和孟德斯鳩先生以及許多其他的作家,似乎設想,由於發現了西班牙所屬西印度群島而使金銀數量增加,是使歐洲大部分地區利息率下降的真實原因。他們說,這些金屬本身價值變小,使用它們的一部分也必然變得價值較小,因而能為它們付出的價格也就比較低。這種意見初看起來似乎很有道理,其實是錯誤的,已由休謨先生予以充分揭穿,或許不需要再說什麼。可是,下麵的簡短明白的論證,可以更加清楚地說明似乎是迷惑了這些先生們的謬見。
在發現西班牙所屬西印度群島以前,歐洲大部分地區的普通利息率似乎是10%。從那時起,利息率在不同的國家似乎已下降到6%、5%、4%、3%。假定在每一個不同的國家白銀價值的下降和利息率下降的比例完全相同;假定在利息率從10%下降到5%的國家,同量銀幣現在購買的貨物是過去所能購買貨物的一半。我相信,這種假設在任何地方都不會符合實際情況,但是對我們將要考察的意見是最為有利的;即使按照這種意見,白銀價值的下跌也完全沒有使利息率絲毫下降的趨勢。如果在這些國家現在100鎊的價值隻有過去50鎊那麼大,那麼10鎊的價值也就隻有過去5鎊那麼大。凡是使資本價值下降的原因,也必然是使利息價值下降的原因,而且下降的比例完全相同。資本的價值與利息的價值的比例必然保持不變,雖然利息率從來沒有改變。反之,如果利息率改變了,這兩種價值之間的比例也一定會改變。如果100鎊現在隻能值過去的50鎊,那麼現在的5鎊也隻能值過去的2鎊10先令。因此,將利息率從過去的10%降到5%,那麼我們為使用等於其過去價值一半的資本所付的利息,就隻等於過去所付利息價值的1/4。
白銀數量的增加,而用它來流通的商品的數量保持不變,除了降低白銀的價值以外,別無其他的效果。各種商品的名義價值會要大些,但它們的實際價值卻完全和從前一樣。它們所交換的銀幣數目會要多些,但它們所能支配的勞動數量,即所能維持和雇用的勞動者人數卻會完全一樣。國家的資本會是完全一樣,雖然它的同等大小的部分需要有更多的貨幣來從一個人手中轉移到另一個人手中。讓與證書,會像一個冗長的委托書那樣更加累贅,但是讓與的東西還和以前完全相同,也隻能產生相同的效果。維持生產性勞動的基金完全相同,對生產性勞動的需求也完全相同。因此,它的價值或工資,盡管名義上大一些,實際上卻相同。勞動工資普通是用付給勞動者的銀幣數目計算的。因此,銀幣數目增加了,他的工資似乎也增加了,盡管這種工資有時可能不比過去多。但資本利潤不是用所付銀幣的數目計算的,而是用這些銀幣數目同所使用整個資本的比例計算的。例如,在某一個國家,普通的勞動工資為每星期5先令,普通的資本利潤為10%。但是一國的全部資本還和從前一樣,它所分成的許多個人資本之間的競爭也還會和從前一樣。這些不同資本在運用時有利之處和不利之處完全相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