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7/78級學子在文藝界建樹不凡,有導演張藝謀、陳凱歌、張黎、田壯壯、李少紅、胡玫、張建亞、何群、吳子牛、霍建起、馮小寧、夏鋼、陳國星、顧長衛、周曉文,有演員張豐毅、張鐵林、謝園、周裏京、沈丹萍、方舒、鮑國安、李保田,有作曲家譚盾、葉小鋼、陳其鋼、郭文景、陳怡、劉索拉、蘇聰、瞿小鬆、張小夫、何訓田、畢曉世,有詞作者陳小奇,有油畫家陳丹青(研究生)、羅中立、何多苓、高小華、程叢林、周春芽、張曉剛,有作家韓少功、張承誌(研究生)、張煒、馬原、王小波、劉震雲、陳建功、張抗抗、葉兆言、趙麗宏、陳村、鄢烈山、梁左,有記者主播胡舒立、李希光、曹景行、楊錦麟等等。
77/78級學子適逢幹部選拔推行“革命化、年輕化、知識化、專業化”方針,畢業後大量進入黨政係統,湧現出了一批領導人才。擔任省部級及其以上職務的有周小川(研究生,機械研究院係統工程應用工業專業)、郭樹清(南開大學哲學係)、樓繼偉(清華大學計算機係)、李劍閣(南京師範大學數學係)、陳元(研究生,社科院研究生院工業經濟專業)、劉克崮(中國人民大學經濟係)、肖捷(中國人民大學財政係)、丘小雄(北京大學經濟係)、畢井泉(北京大學經濟係)、張曉強(北京大學經濟係)、易綱(北京大學經濟係)、穆虹(中央財經大學)、高西慶(研究生,對外經貿大學)、尚福林(北京財貿學院)、邱曉華(廈門大學經濟係)、馬建堂(山東大學經濟係)、蔣超良(湖南財經學院)、薄熙來(北京大學曆史係)、李鴻忠(吉林大學曆史係)、馬(南開大學曆史係)、殷一璀(華東師範大學曆史係)、付誌方(河南大學曆史係)、屠光紹(北京大學曆史係)、王益(北京大學曆史係)、孫亞夫(廈門大學曆史係)、胡偉(杭州大學曆史係)、李斌(吉林大學經濟係)、蔣巨峰(複旦大學經濟係)、陳全國(鄭州大學經濟係)、包克辛(山西財經學院)、袁貴仁(北京師範大學哲學係)、薑大明(黑龍江大學哲學係)、葉克冬(中山大學哲學係)、王正偉(寧夏大學中文係)、孟曉蘇(北京大學中文係)、何平(北京大學中文係)、李書磊(北京大學圖書館學係)、王毅(北京第二外國語學院日語係)、王滬寧(研究生,複旦大學政治係)、蔡武(北京大學國際政治係)、沈躍躍(寧波師專數學係)、陳竺(研究生,上海第二醫科大學)、盧展工(哈爾濱建築工程學院)、張慶偉(西北工業大學飛機係)、劉鵬(研究生,重慶大學機械係)、駱琳(沈陽藥科大學)、黃衛(南京建築工程學院)、孫來燕(西安交通大學低溫工程專業)、鄭國光(南京氣象學院)、陳建民(北京大學地質係)、陳訓秋(武漢師範學院鹹寧分院)、王榮(南京農業大學)、孫金龍(中國地質大學)、郝鵬(西北工業大學飛行器製造係)、陳章良(華南熱帶農業大學)、矯勇(華北水利水電學院)、鹿心社(武漢水利電力大學)、孟曉駟(中國人民大學黨史係)、黃丹華(成都中醫藥大學)、吳曉青(雲南大學物理係)、鄔書林(南京大學經濟係)、夏德仁(東北財經大學)等等。
大學、科研院所、黨政機關、企事業單位……77/78級學子畢業時的個人就業意向基本上是這樣的排序。這就使得進入商界的77/78級學子數量不多,一些在商界的也是由黨政係統派過去的,屬於國有企業。80年代末90年代初出現了“文人下海”、“官員下海”現象,一些77/78級學子積極參與其中。世紀之交,又有一批留學歸來的77/78級學子投身商界。
77/78級學子在商界也很有作為。信息產業界有李東生(華南理工大學無線電係)、黃宏生(華南理工大學無線電係)、陳偉榮(華南理工大學物理係)、周厚健(山東大學電子係)、吳鷹(北京工業大學無線電通信專業)、劉迎建(解放軍通信工程學院)、張征宇(北京理工大學特種飛行器專業)、高群耀(哈爾濱工業大學工程力學專業)、張富春(北京理工大學精密儀器專業)、王維嘉(中國科技大學無線電係)。金融、投資界有熊曉鴿(湖南大學外語係)、閻焱(南京航空學院飛機設計專業)、朱敏(浙江農學院拖拉機專業)、劉嘉淩(北京大學無線電專業)、田源(研究生,武漢大學經濟係)、馬蔚華(吉林大學經濟係)、朱雲來(南京氣象學院)、朱民(複旦大學經濟係)。傳統產業界有傅育寧(大連理工大學港口工程專業)、張玉卓(山東礦業學院)、馮侖(西北大學經濟係)、劉永行(成都師範專科學校物理係)、陳育新(四川農業大學)、徐剛(台州師範專科學校數學係)、顧雛軍(江蘇工學院動力工程係)。信息服務業有陶景洲(北京大學法律係)、黃輝(廈門大學計算係)、郝荃(中國人民大學會計專業)、郭凡生(中國人民大學工業經濟係)、徐小平(中央音樂學院音樂理論係)等等。
與77/78級大學生經曆相似的還有工農兵大學生和79級大學生,他們也取得了很大成就。知名的工農兵大學生有路遙、賈平凹、梁曉聲、程恩富、張文顯、李銀河、楊東平、劉積仁、王石、劉長樂、魏文彬、王岐山、張春賢、劉奇葆、王瑉、趙樂際、白春禮、萬鋼、王三運、陳雷、解振華、謝伏瞻、劉亞洲、陳寶國等。知名的79級大學生有海子、陳誌武、謝國忠、吳國盛、盛洪、溫鐵軍、張文木、丁學良(研究生)、鄧曉芒(研究生)、馬凱(研究生)、李從軍(研究生)、曹建明、胡春華、冷溶、寧高寧、陳東升、王文京、竺延風、施正榮、陳道明等。
77/78級大學生在中國的崛起是必然的。他們與共和國同呼吸,大多出生在1947至1956年。他們與改革開放一起成長,個人命運的巨大轉折和國家命運的巨大轉折緊密相連。他們理想主義強烈,投身紅衛兵運動、上山下鄉運動。他們社會經驗豐富,在農村、工廠、部隊的基層經曆過各種生活。他們堅忍不拔,生活的磨難鍛煉了他們的意誌。他們能力非凡,實踐讓他們學會了與各種人打交道、駕馭各種複雜局麵。他們見識卓越,時代環境培養了他們的政治頭腦和戰略眼光。他們思想活潑,跌宕不定的生活令他們思想不斷變化。他們趕上了機遇,在百廢待興的年代成為第一批有知識的年輕人。他們形成了規模,幾十萬人進入國家建設各個領域。77/78級大學生的幸運是以很多同齡人的不幸為背景的。大多沒能考上大學的知識青年在經曆了人生的辛苦輾轉後最終沉澱在社會的底層,承受著改革的陣痛,成為沉默的大多數。
信息時代到來
1980年,未來學家阿爾溫·托夫勒在《第三次浪潮》中指出:“一個新的文明正在我們生活中出現”,“這個新文明帶來了新的家庭形式,改變了我們工作、愛情和生活的方式,帶來了新的經濟和新的政治衝突,尤其是改變了我們的思想意識”,“這個新文明的誕生,是我們生活中唯一最為爆炸性的事件。它是了解現代首要的關鍵,是今後事態發展的核心”。繼告別遊牧生活走向農業文明、工業文明之後,人類迎來了以信息科技為主導的第三次浪潮。受其影響,信息技術學子登上中國曆史舞台,成為時代主角,被稱為“IT精英”。
20世紀前期,自然科學發生革命,進入到現代科學階段,以往的關於既成事物的科學轉變為“關於這些事物的發生和發展以及關於把這些自然過程結合為一個偉大整體的聯係的科學”。立足現代科學,當代高技術產生。到1980年代,世界已形成信息、新材料、新能源、生物、空間、海洋六大高技術群落。這些高新科技極大地影響了人類社會的發展。
客觀世界有物質、能量、信息三大資源,信息指的是事物存在狀態與變化趨勢的顯示,能夠消除不確定性。世界由物質構成,但物質中還蘊含著能量,物質上還顯示著信息。人類誕生後開始加工製造生產工具來輔助生產。古代人類主要靠物質資源,他們把物質加工成材料,再製造出體力生產工具。近代人類主要靠能量資源,他們把能量加工成動力如機械力、電力、化學力,再製造出動力生產工具如機床、汽車、輪船。到了現代,人類逐漸認識和掌握信息資源,把信息加工成知識,再製造出智能生產工具如各種管理與決策係統、專家係統、智能機器人。因此古代是以材料科技為主的農業時代,近代是以能量科技為主的工業時代,現代是以信息科技為主的信息時代。
如果說動力革命解放了人類的體力勞動,使生產機械化;那麼信息革命就解放了人類的腦力勞動,使生產自動化。由於信息化能帶來自動化、智能化,傳統產業可以據此升級。信息技術對人類社會的影響是全方位的,經濟、政治、文化都受到了它的促進,同時也遭遇了挑戰。阿爾溫·托夫勒說:“人類正麵臨著向前大躍進的年代。它麵臨著極其深刻的社會動亂和不斷的創新和改組”,“我們的家庭四分五裂,我們的經濟搖擺不定,我們的政治製度陷於癱瘓,我們的價值觀念正在垮掉,第三次浪潮影響所及,無一幸免。它向一切舊的保守勢力挑戰,向今天那些岌岌可危的特權階層人物挑戰。它提供了未來權力鬥爭的背景”,“新出現的文明將為我們製定新的行為準則,並且推動我們越過標準化、同步化和集權化,不再有能源、金錢和權力的集中”,“這個文明,具有自己特征的世界觀,有它對待時間、空間、邏輯和因果關係的獨特的方法”。
鑒於信息科技的巨大能量,世界各國紛紛搶抓機遇,迎接挑戰。日本提出了“第五代計算機計劃”,英國提出了“阿爾維計劃”,歐共體提出了“尤裏卡計劃”,美國提出了“信息基礎設施行動計劃”即“信息高速公路計劃”。美國的“國家信息基礎設施”是一個由通信網、信息設備、信息資源等組成的完備網絡,縱橫美國國土,連接學校、研究機構、企業、圖書館、實驗室乃至家庭,大容量、高速度,使全體公民共享豐富的信息資源。
中國也行動了起來。《1956年至1967年全國科學技術發展遠景規劃》明確提出了一係列基礎研究、應用研究和開發研究的主要課題,如半導體技術、計算機技術、無線電技術、核技術、噴氣技術等,這個規劃提前5年基本完成。緊接著,國家又製定了《1963年至1972年科學技術發展規劃》。這期間,中國在核技術、導彈、航天技術領域取得了重大突破,“兩彈一星”是其代表。經曆了“文革”動亂,中國科學技術在總體上發展緩慢。1978年3月,全國科學大會召開,鄧小平提出科學技術是生產力,是實現現代化的關鍵。從此,科學技術的發展進入新局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