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李家子孫皆名門 戰敗義軍壯神威(1 / 3)

狂魂蕩魄出昏亂,英主乃起唐李淵。

話說在隋末大亂時期,北朝關隴貴族的李氏家族悄然崛起。在李氏家族中,一個名叫李淵的人,其人生充滿了傳奇色彩。李淵其人,字叔德,祖籍隴西成紀(今甘肅省天水市)人。據史書記載,李淵是漢武帝時期曾參與抗擊匈奴而威名遠播的飛將軍李廣的後代。再說李淵的祖父,其名為李虎,乃北周的開國功臣,去世後被朝廷追封為唐國公。其父名為李昺,與楊堅(即後來的隋文帝)同娶北周大司馬獨孤信的女兒為妻。因此,李、楊兩家便在無形中帶上了“連襟”關係,這為後來李家在隋朝權位上打下了堅實的基礎。在楊堅擔任北周相國時期,李昺就曾擔任北周安州總管、柱國大將軍,襲封官職唐國公。

北周天和元年(566),李淵在長安出生。

李淵出生於將門之家,自幼便習文練武,得到了良好的家庭教育。在他五歲的時候,就能使槍弄棒,非常喜愛與家裏的門丁比試武藝。喜歡飛拳踢腳、騎馬射箭,每天學習,從不因為任何事情而停止。

大將軍的李昺,經常帶著兒子去山林打獵,以這樣的方式來提高李淵的騎射能力和膽量。

後來,隋煬帝任命李淵為太原的留守。

李淵剛剛上任,晉陽的官監裴寂和晉陽令劉文靜就前來祝賀,李淵在家裏大擺酒宴,款待這兩位客人。席間,李建成和李世民也落座相陪。

酒宴開始之後,劉文靜就介紹了太原的重要性,這裏可是大隋的軍事重鎮,兵源充足、糧草更是豐沛,各個大戶府邸的儲糧堆積如山,一旦打起仗來,一定能夠耐得住久戰。

剛說完他用眼掃視了一下就停止了說話。他哈哈一笑,最後把目光停在了李淵的臉上,接著繼續說當今的形式。他認為如今朝中內亂不斷,能守住這樣一塊兵家寶地,這就是上天賜予的一種運氣吧!

李淵聽了,還沒來得及說話,裴寂也在一邊幫腔,笑著說了起來。他告訴李淵,如今他能占據這樣一塊風水寶地,真是上天特有的恩賜,因此才來相賀。

說完之後,二人相視大笑,李淵聽完他們的話,自然懂得話的意思,但有才不準他們的心思,趕緊解釋,李淵笑二人說了醉話。

劉文靜也借話顯出醉意,接著他們的說繼續往下說,直接給眾人講了個故事。裴寂自然知道劉文靜的意思,端起自己的酒杯,一飲而盡了。

劉文靜幹咳了一聲,說了西周時候,周成王還是個少年,他與自己的兄弟叔虞一起做遊戲,順手把一枚桐葉交給了叔虞,說道:“這塊地方封給你了!”這話讓當時擔任輔政的大政治家周公旦聽到了,他馬上說:‘天子無戲言。既然說了,要給兄弟封地,就必須實施才行。’從此,叔虞就被封到了以山西太原為中心的古代唐國。

聽到這裏,裴寂放下酒杯,接著說道:“據我所知,這塊地方因為有晉水,後來才改稱晉國,但是在太原的晉祠中,一直供奉著唐國的開創人叔虞的神像,稱為唐叔虞祠。如今大將軍擔任太原留守,來到了唐國故地,你又是世襲的唐國公,到這裏來,恰好是繼絕興廢,正可以恢複當年的唐國曾經有過的風彩啊!”

二人一唱一和,說了這麼多,李淵早已聽出了弦外之音,心中暗自竊喜隻是口中不說,臉上不顯露出來。過了一會兒,他提起酒壺,借著向他們敬酒時說:“正如二位所說,太原地處要衝,位置相當重要,今後尚祈多多關照,共同努力,讓昔日唐國風彩重新煥發出來。”

當時的李世民已經十七歲了,憑著他那天生的聰明與睿智,早已聽出劉文靜、裴寂的心意,他們的話也使他想起一件事來:不久前,父親被任命為太原留守時,當晚回到家裏就掩飾不住興奮的心情,告訴他說:“世民快來!有一件喜事,父親要告訴你!”

接著,父親把煬帝任命他為太原留守的事情說了一遍,以手加額,慶幸般地既是自言自語,又像是提醒他說:“我本是世襲的唐國公,而太原正是這古老的唐國封地。眼前,我本到了太原,豈不是天意麼?既然上天把太原給了我,若是不願接受,將會遭禍的呀!可是……”

聽到父親這麼說,李世民急忙追問道:“請問父親還有什麼顧慮嗎?”

李淵看著兒子,意味深長地對他說:“這太原雖是個經邦濟世之地,可是,南有曆山飛,北有突厥,能夠安處太原麼?”

世民忙向父親建議道:“曆山飛不過一勇之夫,哪裏是父親的對手?隻是突厥人野心勃勃,又有強悍的騎兵,孩兒以為,應該與之講和,然後徐圖再取,也還不遲。”

想到這裏,世民轉眼見父親一味地向劉文靜、裴寂勸酒,裝著對二人的話不領會的樣子,不由得心中想道:父親如此不顯山露水,真能沉得住氣啊!

世民又看一眼大哥李建成,見他隻顧大吃大喝、大嚼大咽了,絲毫沒有領會的樣子,真是一個典型的酒囊飯袋!

世民提起酒壺,為劉、裴二人斟酒後,說道:“正如二位大人所說,太原固然是一塊寶地,可是當前的形勢也不容樂觀,強大的曆山飛手中擁有十萬之眾,對太原虎視眈眈,還有外族突厥人早對太原懷有野心,不剪除這兩股勢力,即使想固守太原也是不易!請兩位大人指教。”

劉文靜聽了,笑眯眯地看著李世民說道:“別看小將軍年輕,卻聰慧爽快,識量過人,真是老子英雄兒好漢,大將軍後繼有人啊!”

裴寂說道:“曆山飛不過是一名草寇,有何懼哉!我向大將軍薦舉一人,乃三國時期曹操部下夏侯淵的後代,名叫夏侯端,此人自小學得文武全才,讓他來協助你剿滅曆山飛,定能馬到成功!”

李淵趕忙笑道:“多謝監軍支持。”說著,又給裴寂和劉文靜夾菜、斟酒,忽聽劉文靜又說道:“當今皇上又下江都了,大將軍正該利用這大好時機,借剿滅義軍之名,擴充自己的實力,當此亂世,有兵就是草頭王!”

裴寂笑道:“文靜之言真是一語千金。太平年代靠文治,如今烽煙四起,武力方能定乾坤!”

劉文靜離席小解,李世民也跟了出去。二人邊走邊談對形勢的看法,誰知越談越投機,對時局的見解完全一致,李世民拉著劉文靜的手說道:“聽了劉大人的一番高論,茅塞頓開,改日當登門請教。”說完,兩人攜手入席,異常親熱。

酒宴直到日影西斜方散,李淵讓世民去送客人,劉文靜上馬前,又拉著他的手,叮嚀道:“我有一言請轉告令尊:韓信當年不聽蒯通之言,身首異處,望他切勿重踏韓信覆轍……”

李世民回府後,將此言轉告給父親時,李建成也在座。因為他平日不愛讀書,對這件史實不甚了解,李淵看著世民說:“你記得這故事嗎?說出來聽一聽……”

世民便娓娓道來:“在楚漢相爭的關鍵階段,韓信率領大軍已牢牢控製各地,他的舉手投足可使風雲變色,韓信擁漢則楚滅,背漢則楚存,自立則天下鼎足三分。此時,謀士蒯通為讓韓信看清形勢,借口為他相麵時說:‘相君之麵,不過封侯;相君之背,貴不可言。’這意思是勸韓信背漢自立,三分天下,與劉、項二人平起平坐。”

李世民說到這裏,李淵也接著他的話繼續說了下去,他認為韓信之所以會死,就是因為沒有聽從蒯通的勸說,因此當他幫助劉邦消滅了項羽之後,劉邦當了皇帝,擔心韓信功高蓋住,不得不把韓信給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