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靈帝賣官可謂雁過撥毛,不放過任何機會,連功勞很大、聲望也很高的張溫、段熲等人,也都是給漢靈帝先交足了買官的錢,才登上公位的。關於這一點,《資治通鑒》中有記載:“張溫等雖有功勤名譽,然皆行輸貨財,乃登公位。”及至後來更變本加厲,以後官吏的調遷、晉升或新官上任都必須支付三分之一或四分之一的官位標價,也就是說,官員上任要先支付相當他25年以上的合法收入。許多想做官的人都因無法交納如此高額的“做官費”而隻好望洋興歎,徒喚奈何。

崔烈買官的故事十分搞笑。崔烈出身於北方的名門望族,曆任郡守及朝廷卿職。中平二年(185年)三月,崔烈想當司徒,便通過關係,花了500萬錢買了個司徒。到冊拜之日,宮廷舉行隆重的封拜儀式,靈帝親臨殿前,百官肅立階下。望著崔烈春風得意的樣子,靈帝突然覺得他這司徒一職來得太便宜了,忍不住惋惜地對隨從親信嘟噥:“這個官賣虧了,本來該要他一千萬的。”旁邊的中常侍便插嘴道:“他能出五百萬,已經很不錯了。陛下您要有點品牌意識,像崔公這樣的冀州名士,豈肯輕易買官?現在連他都認可陛下的產品,正好給我們做免費廣告,以後這官位就會更暢銷了。”事後,崔烈有一天問兒子崔鈞:“吾居三公,於議者何如?”意思是說,人們對我當上三公有何議論。崔鈞據實相告:“論者嫌其銅臭。”這就是“銅臭”一詞的來曆。

崔烈所買到的司徒一職,與太尉、禦史大夫合稱“三公”,是掌握軍政大權、輔助皇帝的最高長官。賣官已賣到朝廷的最高官職--三公,堂堂皇帝竟然貪婪地像買賣貨物那樣討論著三公的價格,真是滑天下之大稽,荒唐到無以複加了。

漢靈帝賣官還推行了競標法,求官的人可以估價投標,出價最高的人就可中標上任。

漢靈帝賣官不僅公開化,而且還具有製度化和持續化的特點。從光和元年(178年)一直持續到中平六年(184年),漢靈帝不亦樂乎地做了七年的賣官生意,將官場搞得烏煙瘴氣,使原本就風雨飄搖的漢室更是雪上加霜。

皇帝尚且如此,自然是上行下效,那些貪官酷吏更是變本加厲地搜刮、盤剝百姓,榨取更多的錢財來買更大的官,然後利用手中更大的權力來撈取更多的財富。

靈帝曾在西園遊樂場與一班無賴子弟玩狗,並給狗帶上了進賢冠和綬帶。東漢的進賢冠為文官所用,前高7寸,後高8寸,長8寸。給狗戴上文官的帽子,不知是對官吏的一種侮辱,還是對狗的一種侮辱。

朝政腐朽黑暗,各地遍布貪官汙吏,土地兼並十分嚴重。百姓再也忍受不了剝削與壓榨,紛紛走上反抗的道路,各地起義連年不斷,從建寧元年(168年)到中平元年(184年)的十多年時間內,見於史籍記載的農民起義不下十幾起。漢靈帝中平元年,也就是184年(甲子年),巨鹿(今河北涿州)人張角兄弟三人以“蒼天已死、黃天當立、歲在甲子、天下大吉”為名舉行起義,史稱“黃巾之亂”,這次起義所向披靡,給病入膏肓的東漢王朝以沉重打擊。雖然被鎮壓,但是影響極大。從此東漢王朝名存實亡。

公元189年,昏庸的漢靈帝在淒風苦雨中結束了他的一生,終年34歲。漢靈帝一生嬪妃眾多,所生皇子也有十幾個,但存活下來的隻有兩個:劉辯和劉協。漢靈帝死後,14歲的皇長子劉辯被何太後和何進立為皇帝,史稱漢少帝。後董卓入朝亂政,強迫何太後詔策廢除少帝,貶為弘農王;立漢靈帝的另一個兒子陳留王劉協為帝,史稱漢獻帝,也是漢朝400年曆史中的最後一個皇帝。